杨立三(1900年11月18日-1954年11月28日),曾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国家食品工业部部长。湖南省长沙县人,出生于长沙郊区一个
佃农家庭。
1911年开始在私塾、小学读书。1918年在家乡做小学教师。1920年在湖南军队当上士文书,后升任连司务长。1921年任湖南陆军第十五团司务长,同年为
孙中山讨贼军浙军第一路军军需官,1922年回乡继续读书。
1923年6月在长沙参加驱逐军阀
赵恒惕的活动。同年参加湘军游击支队,任军需正、国防局书记。1925年任国民党长沙区党部监察委员,并任长沙十四区的乡农民协会委员长、长沙四区农民协会委员长等职。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长岳游击部第二纵队第二支队长。
1927年1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5月,在国民党白色恐怖时转到湖南农村,仍任区农民协会委员长。同年,任国民革命军二十四师留守处转十一军招募处招募委员。7月,任国民政府警卫团一排排长。9月,参加
秋收暴动,任师部副官。暴动后任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副官、会计长。1928年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三十一团辎重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1929年改任三纵队辎重队长。3月,任九支队党代表、三纵队政治部保卫科长。
1930年6月任红十二军军需处长。10月任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副官长兼总经理处处长,并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主任。1934年任军委总兵站总站长兼政委,军委保管处处长、粮秣队队长等职。1935年任后方留守处主任、兵站部部长兼政委。
1936年进
红军大学学习,同年12月任红军大学校务部长。1937年任八路军兵站部部长。1939年1月任军委后方勤务部副部长兼兵站站长,4月任第十八集团军后勤部部长、政委。1943年任
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1945年冬任
晋冀鲁豫中央局经济部长兼中央局常委。1946年10月任晋冀鲁豫军政联合办事处主任。1947年10月任华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1948年6月任军委后勤部部长兼华北军区后勤部部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兼任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部长、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1952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195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财务部部长,1954年11月28日病逝,终年54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
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部长、全国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财务部部长等职,为加强改进和健全全军后勤、财务工作而努力奋斗,废寝忘食,积劳成疾。1954年秋,因患
脑癌无法坚持工作,才服从组织决定去莫斯科治疗。
1954年11月28日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终年54岁。骨灰运抵北京。1954年12月5日和6日,国防部为杨立三举行了隆重的吊唁活动。12月7日上午开追悼会。主祭人
周恩来总理并作了长篇讲话,而在新街口外总政文工团排演场到西郊的
八宝山的路上,出现了一支感人的送葬队伍。周恩来等党和国家及军队的领导人亲自在前面
执绋引棺送灵。走在右边最前头执绋的是周恩来,随后是
彭真、
陈叔通副委员长及
吴玉章、
徐特立等同志,这是文官队,在左边最前头执绋的是
彭德怀,随后是
贺龙、
陈毅、
聂荣臻、
叶剑英等将帅,这是武官队。到八宝山后,周恩来眼含热泪与杨立三作了最后的告别,了却了他为杨立三抬棺送葬的心愿,谱写了一首共和国将帅生死情地感人新曲。
他是人民军队后勤工作的创始人和卓越领导人之一,被公认为军事财务专家。在1941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为解决八路军军工工人供给问题,他造了一个“饻”字(xī),以实物为单位计算工资,调动了军工生产积极性。章乃器先生称赞这种“实物分”制度是“一门极其具体复杂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