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至成
开国上将
杨至成(1903年11月30日—1967年2月3日),贵州三穗人,侗族。1928年,在反“会剿”的下,负责伤病员管理工作,解决给养和医药供应。1934年10月随红一方面军长征。1938年冬因病到苏联就医,后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组织扩建军需工厂、兵站、医院和仓库,为部队进行辽沈、平津战役提供了物资保障。1949年起任华中军区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1967年2月3日于北京病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杨至成,1903年11月30日(光绪29年)出生于贵州省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的一个侗族家庭。父亲在他出生前三个月,遭歹徒谋害死于非命。母亲一人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养育杨至成,还有他之上的一兄一姐长大成人。7岁开始读私塾,11岁进入县高级小学。14岁被省甲科农业学校养蚕专业录取,1921年毕业。
1922年,辗转云南、四川。次年在重庆入川滇黔联军,任军需官。1925年夏,随联军赴粤,参加北伐。
1926年春随联军到广东,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同年经周逸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春正当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时,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反击叛军夏斗寅部的战斗。后被派到由贺龙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3师任连政治指导员。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部队南下广东作战失利后任连长,随部艰苦转战于闽粤赣湘边。
1928年春参加湘南起义,在与前来镇压起义的国民党军许克祥部作战中右腿受伤。同年4月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任工农革命军(后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28团1营4连连长。在参加反国民党军“进剿”作战中腹部受伤,随即在反“会剿”作战中兼任留守处主任,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负责伤病员的管理工作,解决给养和医药供应。1929年1月随红4军向赣南、闽西进军,任军部副官长。同年4月,杨至成担任红四军副官长后,筹款建立了一个临时被服厂,带领工人们夜以继日地赶制了4000多套军装,这是红四军第一次穿上统一的军装。
1930年4月到1933年1月,杨至成依靠群众,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因地制宜,兴办了一批后勤工厂,同时加强对工人的政治思想教育,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1930年起任红12军副官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务部部长,中央军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兼红军总兵站主任、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先后组织建立了中央苏区的“赤色邮政”,红军的有线电话网和无线电通讯联络,建立了枪械、弹药、被服、纺织、鞋袜、卫生材料等20余个工厂,建立和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保障红军的物资供应,并创办了后勤学校。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虽遭受“左”倾领导人的错误打击,被降为供给部科员,但仍勤勤恳恳做好组织分配的每一项工作。
1934年10月,杨至成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他率工作团的同志,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搜集信息,做当地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筹集粮食、物资、弹药、药品等供给部队,使红军能顺利地通过少数民族地区,为红军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提供了物资保障。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中革军委先谴工作团主任。到陕北后,任军委采办处主任和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参加东征、西征战役
1936年12月任军委后勤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兵站部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至成任中共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黄河两延(延长、延川)卫戌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
1938年6月,杨至成先后在共产国际远东局党校、苏联陆军大学(即伏龙芝军事学院)进行理论上和军事上的深造,系统地学习了《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西方近现代史》及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后方勤务学等,还参观、考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938年冬因积劳成疾赴苏联就医。1939年起先后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与刘亚楼、卢冬生等准备经蒙古回国,但由于边境地区遭日军严密封锁,被迫滞留乌兰巴托,靠卖苦力甚至讨饭为生,历尽千辛万苦。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1月回国后,杨至成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治委员。一边组织领导后勤工作支援东北解放战争,一边组织建设后勤学校和开展军工生产,初步奠定了东北部队物资供应的基础建设。
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组织扩建军需工厂、兵站、医院和仓库,为部队进行辽沈、平津战役提供了物资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夏随第四野战军南下,杨至成先后任华中军区和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在中南地区组织领导创建各类军需工厂、仓库、医院和学校,同时组织接收和发展了地方轻工业。
1955年调任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1958年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
1962年任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是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1967年2月3日在北京病逝。
人物贡献
军事后勤
杨至成作为中国军队后勤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创造了红军后勤工作的“六个第一”: 担纲了“朱毛”红军的第一任大管家,制造了红军第一身军服,开辟了中国军队第一条邮政通道,建设了中国军队第一个电讯系统,提出了中国军队第一部后勤供给标准,创办了第一所军事后勤学校。
1946年1月,赴苏学习的杨至成回国,把自己长期搞后勤工作的经验及留苏学习的理论同战争实际相结合,建立了几十个军需工厂、仓库、医院和学校,帮助地方接收、巩固和筹建了几十家工厂企业,先后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抽调组建后勤保障机构50多个、50000多人,同时调运各种军需物资27万多吨,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58年,杨至成在北京筹建了中国军队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的科研城,实现了所有营房通电、通水、通气,保证了军事科研人员能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开展科研工作。此后,组织人员编写教学提纲和讲义,并形成了中国军队第一本军事后勤教材——《红军簿记学》,成为红军第一所供给学校的第一部教材。
著作
杨至成先后撰写了《艰苦转战》、《井冈岁月——毛主席在井冈山片断》、《回忆往事——少奇同志在中央苏区》等数万字的革命回忆录和理论文章。
杨至成创作了100余首诗词,先后于《星火燎原》、《解放军报》、《北京晚报》、《贵州日报》等书籍报刊上发表,被誉为“将军诗人”。
人物轶事
清廉做官
新中国成立后,杨至成表弟周铨定,让他在武汉找个工作。杨至成招待了表弟几天后,对周铨定说,“现在在武汉,我虽然有权,管财管物管工厂,但这些都是人民的,我不能用它们来谋私,也不能为你找工作,更不能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一套啊。表弟你也是知书达理的人,过去对我也多有帮助。希望你还能理解我,继续帮助我……”表弟连连低头,最后抬起泪眼答应了。随后给他买好车票,打好包袱,送他回三穗老家去。
主席请客
1957年12月下旬的北京,晚上9时半,杨至成夫妇乘车进入中南海。一见面,毛泽东便和他们聊家常。到深夜11点,毛泽东便邀请杨至成夫妇共同进餐。杨至成说已吃过晚饭了,但毛泽东执意要请他们吃一顿饭。毛泽东说:“家常便饭,随便尝尝。你这个供给部长,管了我好多年的饭,今天就让我管你一顿饭!”
家庭成员
人物评价
1932年7月,杨至成任命为红军总供给部部长时,毛泽东称杨至成为“红军大管家”。
1938年,杨至成学习回国后,毛岸英称他为“亲爱的杨老太爷”。
解放后初期,毛泽东当面对杨至成说:“你是老后勤,搞建设,你是行家。”
2014年5月24日,杨至成之子杨子江接受新浪记者采访评价说:“父亲杨至成是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人,也是一个全能的‘商人’。”
杨至成忠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信共产主义必定胜利。他有很高的觉悟和很强的组织纪律性,一贯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时时事事顾全大局,光明磊落,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解放军将领传》)
后世纪念
诗集
2003年,杨至成诞辰110周年,中共三穗县委修订了《杨至成诗文集》,由贵州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3月出版。
纪念馆
杨至成将军纪念馆位于贵州三穗县城林园西路,由将军纪念馆和纪念广场两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15800㎡, 整个纪念馆展陈由六部分组成。
影视
2009年,由电影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北京天格艺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出品了一部电影《杨至成火线供给》。张新武执导拍摄,孙思瀚、李媛媛主演。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16:5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