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因是一种中国丝绸织造技艺。产于
浙江杭州,故名杭罗。杭罗由纯桑蚕丝以平纹和
纱罗组织联合构成,有横罗和直罗两种,具有等距规律的直条形或横条形纱孔,孔眼清晰,穿着舒适凉快。在杭罗上刺绣的方法称为
戳纱或者挑罗。杭州的杭罗因与
江苏的
云锦、苏缎并称为中国的“东南三宝”而驰名中外。“
杭罗织造技艺”作为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已于2009年9月30日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单位为杭州福兴丝绸厂。
释义
罗因产于浙江
杭州,故名杭罗。每隔三根、五根或七根纬线的平纹后,作一次经丝扭绞,可分为三梭罗、五梭罗、七梭罗。“
杭罗织造技艺”已于2009年9月30日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
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杭罗织造技艺”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正式加入了《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承单位
经国务院文化部批准的杭罗织造技艺的唯一授牌保护单位杭州福兴丝绸厂(具体请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技艺类)
历史渊源
起源
关于“罗”,《辞海》上有过一段文字,说是
丝织物类名。用合股丝以罗组织组成,质地较薄,手感滑爽。外观似平纹绸,具有经纬纱绞合而成的有规则的横向或纵向排孔,花纹美观雅致,兼又透气。例如,杭罗等。这里特别提到“杭罗”以为代表,可见在“罗”的家族里,“杭罗”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佼佼者。
由于罗是一种比较透气的丝织物,所以常被用来做
内衣、蚊帐、帐幕、裙裤等。我们在古籍中常常见到“
罗帐”、“罗裙”、“
罗衫”、“
罗帕”一类说法,指的就是用罗来做成的物品。
有的学者认为,大概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先民就已经能够织造平纹和绞经组织的纱、绢、罗一类织物了。而在
商周时期的出土文物中,罗就更为多见。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
越国非常重视“农桑”,《
越绝书》卷四记载,
范蠡为勾践设计复国大计时,就提到了“劝农桑”。当时这里已经能够生产罗、縠、纱等丝织品了。
《禹贡》中,提到扬州一带有“越罗縠纱”,便是明证。
明朝初年,曾先后在四川、山西、江苏、浙江诸省的一些地方设置织染局,但不久都停废了,保留下来的,以苏州、杭州、南京最为有名。永乐年间,
明成祖在杭州设织造局,织造
绫、
罗、绢、
绸、
縠苏州、杭州、
松江、
嘉兴、湖州五府为主,可见当时生产量之多和皇室消耗量之大。《
阅世编》记载明代便服以“生纱、硬纱、生罗、杭罗”为衣料。
据《
杭州市志》载:元、明、清时的
杭州丝绸中,“罗”一直是一种主要品种:“罗中的
秋罗、绮罗均为名产。”民国时引入电力机后生产出了电力罗。
面料
罗,是中国丝绸代表品种“
绫罗绸缎”之一。杭罗根据形成绞纱孔眼的横竖,可分横罗和直罗两类,通常以横罗为主要品种,其典型品种是杭罗。横罗每织人三梭、五梭、七梭等奇数纬平纹后,经丝扭绞一次,使织物表面形成平纹与绞孔相间的横条。直罗常每隔若干根地经起一条对称绞孔,在织物表面形成经向排列的直条孔眼。日本称之为三本絽、五本絽、七本絽。
根据提花与否,罗还分为
素罗和
花罗:素罗有二经绞罗、三经绞罗、四经绞罗;提花罗有菱纹罗、平纹花罗、二经浮纹罗、三经绞花罗等,但现代花罗品种很少。花罗由于织造时无法用筘打纬,工艺比较复杂,明清以后逐渐消失。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花罗织造技艺才在苏州恢复。杭罗中具有最高工艺水平的花罗只有
都锦生独家生产。
杭罗,与苏缎、云锦同列为中国东南地区的三大丝绸名产。杭罗原产杭州,故名杭罗,由纯桑蚕丝以平纹和纱罗组织联合构成,绸面具等距规律的直条纹或横条纹菱形纱孔,孔眼清晰,质地刚柔滑爽,穿着舒适凉快,耐穿,耐洗,十分适合闷热多蚊虫天气,既挺刮、透气,又可防止蚊虫叮咬,这也是杭罗在古代作为宫廷御用衬衣面料的原因 。
发展历史
杭罗历史悠远,至迟在宋代方志中已屡有记载。清代则成为
杭州丝绸中颇为著名的品种之一。杭罗的织机几经变革,然而在它的生产流程中仍然保持着大量的手工技艺,精致缜密,要求极高,由于工艺复杂,历来传人不多。据有关方面反复调查论证,迄今为止,杭州市范围内仅存福兴丝绸厂一家,尚能生产H1226杭罗。 历史上,杭罗的产地主要在杭州,尤其以
艮山门外一带最为集中,清·厉鹗
《东城杂记》云:“杭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可见在清雍正年间,便已形成这样一种格局。
1949年以后,我国开始大规模淘汰效率低下手工织机,杭罗织机也没能幸免。上世纪60年代,杭州艮山门闸弄口一带会杭罗手艺的人依然多见。
文化大革命时期,杭罗被认为是属于一种旧时代的、老式的织布方式,政府提倡用西式
化纤面料取而代之,不仅1968年砸毁了杭州
机神庙,还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只要砸自家的织布机,就能得到一定额度的、充满诱惑力的金钱补偿。邵官兴家当时家庭条件不错,并不缺这一点的金钱补偿。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舍不得把自己从小看到大的织布机给砸了。于是检查的人来了,先把织布机拆了,偷偷藏起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受化纤和人造纤维的强烈冲击,乡镇企业的围剿,再加上本身体制的束缚,人才与技术的流失,丝绸行业急剧衰退,杭罗这样的真丝产品一落千丈。历史上,杭州城东的艮山门外,集中了许多生产杭罗的作坊。可这门老手艺只剩下九堡的福兴丝绸厂一家。
福兴丝绸厂是杭州市唯一能够生产杭罗的厂家。上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邵官兴把自家的小作坊扩展成“福兴丝绸厂”,厂里设法搜罗并保留了目仅存的八台木制传统织机,继续生产杭罗这个传统产品。北京“
瑞蚨祥”、苏州“
乾泰祥”这些著名老字号经销的杭罗全是福兴丝绸厂供货的。2005年,福兴丝绸厂保留下世界上最后三台纯手工杭罗织机——全部由木头和竹片制成。除了三台纯手工织机,杭州福兴丝绸厂还有8台半自动织机,每年能够织造4万米左右的杭罗。福兴丝绸厂只供应北京瑞蚨祥等老字号,杭州市面上买不到真正的杭罗。 。
主要特征
1、在制作工艺方面的精致细腻、巧夺天工是杭罗的主要特征。杭罗织物对丝的要求很高,须用纯桑蚕丝织造,且丝的粗细一定要均匀。以平纹和纱罗组织联合构成,绸面具有等距规律的直条形和横条形纱孔,孔眼清晰,质地刚柔滑爽,穿着舒适凉快。杭罗跟其他丝织物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选丝,二是绞综,三是水织。水织,也就是著名的杭罗“水织法”,是指用作纬线的蚕丝、直到织造前一直浸泡在祖传的秘制脱胶水中,彻底脱掉蚕胶,这样蚕丝更加稠密、光滑、均匀。
2、在历史传承方面,杭罗历史悠远,绵延不绝,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罗的历史则可追溯到
春秋战国时期)。
3、时至今日,
杭罗织造技艺的稀缺性也已构成了它的一大特征。整个杭州市硕果仅存,只有“杭州福兴丝绸厂” 一家丝绸厂还保存着“杭罗”的传统织造技艺。
传统工艺
杭罗的传统工艺流程简介如下:
原料蚕丝:
蚕丝进厂,要检验丝的均匀度、强度,加以筛选、分类,好的做
经线,稍差的做
纬线。
浸泡:将厂丝放入清水,加入适量酸性溶液,煮沸20分钟,然后将煮过的丝捞出,放入清水缸中
脱胶,约24小时。
晾干:将丝从清水缸中捞出,挂在竹竿上晾干,用手将丝拉伸、分离,使之恢复松软。
翻丝:将晾干的丝装上翻丝车,将丝绕在竹竿上,呈筒状。
纤经:将竹竿排列在沙盘上,利用纤经车将竹竿上的厂丝构成经轴。
摇纡:将另一批经过浸泡的厂丝放在摇纡车上,构成纬线,然后就可进入织造工序。
织造:在杭罗机上穿综、穿筘、穿伽身线,形成经纬规律,织造杭罗。
精练:将已经织成的杭罗粗坯吊挂在机筒中,进行脱胶,然后将其放入清水中漂洗,成为半成品。
染色:将半成品的杭罗吊挂在机筒中,配置适当的染料,进行染色,然后放入清水漂洗、晾干,成为成品。
服装:用成品杭罗缝制服装。
成衣:最终完成衣服成品。
在每一道工序流程中,都保存着大量的手工生产技艺。其中的水织秘方,则为祖传,不能一一详述。织机及织造场景、产品及其工艺流程可参见如下配图
保护历程
2005年9月,杭州福兴丝绸厂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要求保护。杭州市委书记
王国平两次批示,要求将保护“杭罗”列入弘扬丝绸之府的工作之中,让群众知道杭罗,让杭罗传唱世界。在浙江省委、杭州市委、江干区委等各级政府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
杭罗织造技艺现已先后列入杭州市级、浙江省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已同
缂丝、云锦等作为“中国蚕桑丝织”项目申报世界人类口头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9月30日,“杭罗织造技艺”作为“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正式加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