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化(forestry industrialization)是指以
森林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林业
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建立产供销贸工林一体化
生产经营体制,实现林业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良性可持续循环。
内容
林业产业化包含了3个方面内涵:(1)森林资源是林业产业化的基础。森林资源为林业产业化体系中各条
产业链提供了加工或生产对象,是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保障。(2)各条
产业链是林业产业化的载体。林业产业化
产业链要有足够的长度,形成规模,且各条产业链之间有相当的关联度,才能建成结构合理、有机构成的多条产业链组成的复合产业体系,囊括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低级层次生产到高级层次加工的产品生产。(3)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林业产业化的目的。通过有效建立各
产业链的构建,形成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协作、有机构成的产业组织体系,使各产业间利益分配趋于合理,从而使各产业得到
协调发展。
作用
1.林业产业化能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形成区域联合经济优势和良性经济结构。林业产业化以其特有的兼容性, 促进了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融合, 国家、集体、个体等各种
经济成分的融合, 以及跨行业、跨地区的融合, 使各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 按
市场规律进行配置, 扩展了林业及林业经济舞台和空间, 优化了经济结构, 深化和扩大了资源利用, 有效地提高了林业综合生产能力、林农收入水平和林业整体经济实力。
2.林业产业化能提高林业
经济效益, 增强林业自我积累、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能力。产业化扩大了林业的物资、技术、资金投入渠道, 提高了林产品的质量和
市场竞争能力; 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林业生产延伸, 与市场接轨,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与
协调发展, 最大限度地释放林业所蕴藏的丰富能量等问题。把林产品的价值实现能力和增值能力, 可避免林业因单纯出卖原料而造成的利益损失,是提高林业比较
效益和自我积累
发展能力的现实选择, 也是增加财源、帮助林农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3.林业产业化有利于为山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这是因为随着产业化的推进、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 对各种各样人才及劳动力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
4.有利于促进生态平衡、改善环境, 使林业更好地担负起环境和发展的双重使命。如推进林业产业化, 实施坡改梯等水土保持措施,可增加植被覆盖, 减缓旱涝等自然灾害, 提高环境质量, 减少土地肥力的流失, 形成林农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同时由于产业化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提高了林农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从而会减少对森林资源的人为消耗, 使森林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5.林业产业化有利于山区、农村科学技术水平和林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整个产业化链条中, 最重要一环是市场, 拥有市场关键在产品竞争力。因此产品规范生产和技术要求至关重要, 激发了林农学科学、用科学热情, 促进了生产技能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6.林业产业化有利于推进林业的两个根本转变。林业产品化迅速发展促进了林业生产格局, 山区农村经济格局改变和
市场意识普遍提高, 提高了林业经营质量和规模效益, 加快了山区、农村市场经济成长和发育, 林业增长方式开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传统林业向现代化林业转变。
特征
资源依托性
林业产业化经营的物质基础是森林资源, 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所建立起的各条
产业链都离不开森林资源为其提供加工或生产对象, 正是依托森林资源, 林业产业化不同层次的多条产业链才得以形成。
生态环保性
林业产业化经营寓产业发展于生态环境建设之中, 林业产业的发展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了技术和资源的保证, 从而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 而生态环境的优化又产业的进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产业的发展增加了人们就业机会和提高了人们收入水平, 良好的环境又为人们创造了丰富的精神产品。这样, 通过林业产业化经营, 形成了产业、社会发展与环境优化之间的良性循环, 使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协同发挥。
经济性和公益性
以森林资源为经营物质基础的林业产业化, 其生产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商品林生产, 另一方面是公益林生产, 两种生产其产出种类是密不可分的, 商品林的生产主要产出的是经济产品, 但同时也产出生态环境产品; 公益林的生产主要产出生态环境产品, 但同时也有经济产品的产出。林业产业化是经济性和公益性的统一。林业的公益性经营不仅仅属于林业内部的事业, 它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林业所具有的生态、社会效益, 使它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产业关联性
林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后向拉动和前向推动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于对森林资源产业(包括森林生态环境产业) 以及其他资源生产产业的拉动和对其他前向产业的推动。加工业是增值产业, 是整个林业
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关键, 要突变整个林业产业结构的性质, 就必须首先改变加工业的结构性质。如木材加工业不仅具有带动营林和木材采运业发展的前项推动作用, 而且还具有促进木材加工产品销售和
服务业发展的后项拉动作用; 果品加工业不仅具有带动苗木培育、果树栽培基地发展的前项推动作用, 而且还具有促进果品储存、保鲜、销售和服务业发展的后项拉动作用。
(叶柱均,廖玉兰.农业经济学[M].东莞:东莞人民出版社,2000:94)
目标
林业产业化总的目标是在符合国家整体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可持续地提供三种产品(经济产品、生态产品、精神产品)、三种效益(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实现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
协调发展。具体地说, 林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稳定高效地为社会提供生态产品和精神产品
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理应担负起为社会可持续地提供生态、精神产品这一重任。但是, 过去林业的发展模式单一, 将经济、社会与环境割裂开来, 只顾谋求自身的、局部的、暂时的经济性, 为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过量采伐森林资源, 重采轻予, 结果带来了对他人的、全局的、后代的不经济性甚至是灾难。林业产业化经营, 通过各产业的重构与整合, 使各产业协调发展。同时通过森林资源生产基地的建立, 使森林资源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各产业的发展以森林资源和环境产业为基础, 又为环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 通过林业产业化经营, 能够建立起结构合理、产业密切联系、生态功能稳定的产业体系, 达到高效稳定地为社会提供生态与精神产品的目的。
2.稳定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多种经济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林业为社会提供经济产品的品种不断增多, 生产能力也有了较大的
提高。通过林业产业化, 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基础, 形成多条相互联系的
产业链, 并通过产业的合理布局, 形成各区域的
主导产业和
支柱产业, 进行规模经营, 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稳定高效地提供更加丰富的经济产品,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
3.实现林业产业组织的合理化
长期以来, 我国林业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等诸多原因, 造成了林业组织的极端不合理。林产工业与营林业相互脱节, 营林、林产工业与市场之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营林生产只顾成活率、森林覆被率的提高, 却很少考虑木材加工利用业的要求;林产工业盲目追求投资、上新项目, 搞重复建设,却很少考虑区域内森林资源的状况。整个林业产业内部没有形成有机的
关联关系, 致使林业整体效益低下。另外, 这种产业组织的不合理还体现 在
收益分配与投资分配的不合理性上。林业的积累与投资大多都用在
短线产品生产上,而对于长线产品生产――营林生产投入甚少。林业产业化经营, 就是要改变林业产业组织不合理的状况, 通过各
产业链的构建, 形成产业之间相互联系、密切协作、有机构成的产业组织体系。通过有效的利益机制, 使各产业间利益分配趋于合理, 从而使各产业得到协调发展。
4.促进我国林业由传统林业走向现代林业
现代林业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实现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
协调发展, 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林业。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能;(2)依靠高科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3)以市场为导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4)以森林资源为基础, 包融多产业于一体, 形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产业体系;(5)社会的广泛参与。林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通过产业组织模式的重构, 实现我国林业向现代林业过渡的目标。林业产业化经营无论是从多产业链的构建, 还是从高科技、现代管理方式等的运用, 都能够提高林业的综合素质, 建立起高产优质高效的林业生产体系,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从而促进我国林业由传统林业走向现代林业。
(黄楚凌,蔡君平,陈锐灵.林业经济学[M].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107)
要求
转变观念
要破除传统的林业经营观念, 根据我国林业新的定位, 遵循现代林业思想和理论, 从实际出发, 推进林业产业化的发展。树立现代林业观念, 就要使林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单一木材生产利用向多资源利用转变; 单一
经济效益向以生态环境效益为主的多效益发挥转变; 产业分离向产业间有机联系转变。
科教先导
林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科教为先导, 以先进的资源培育技术推动资源业的发展, 以先进的木材科学技术、木材深加工技术、非木质产品加工技术推动企业的发展。同时, 林科教密切结合, 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基地, 不断研究适宜的技术, 并应用于林业产业化经营实践, 培训人员提高其素质, 全面推进林业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实行现代化管理
林业产业化经营是建立在
技术进步与创新基础上, 同时需要现代的管理与之相适应。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对各项
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对各产业、各环节进行有效协调和控制。同时,也要突破过去的那种部门管理的体制, 实行全行业的管理, 保证各产业间的协调运转。
社会化经营
林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不仅涉及到林业的各产业, 也与区域内的其他行业相互影响, 需要与其他行业相互协调, 共同发展。同时也为社会提供生态环境产品和精神产品。正是由于林业产业化经营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能, 需要有全社会的支持, 社会力量参与共同经营。
产品开发与资源利用
林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要充分发挥多资源的优势( 尤其是非林非木资源) , 进行多种产品的开发, 尤其是一些市场需求量大、竞争力强的加工产品、绿色产品, 更要进行合理布局, 形成规模。这样, 既满足了社会的多种需求, 又使多种资源得到综合利用, 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进行各种产品开发过程中, 要尽量延长产业链, 进行产品的精深加工, 提高附加值。并且各产品、产业之间要有较高的关联度, 产品生产适应市场的能力增强。
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进行林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着诸多矛盾, 诸如: 市场多种需求与
产业结构趋同的矛盾、三大效益综合发挥与企业增收的矛盾、巨大的
投资需求与投资不足的矛盾、多资源利用与技术落后的矛盾等。要解决这些矛盾, 促进林业产业化的发展, 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两大产品间的关系。不论是商品林还是公益林都能产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 商品林在未采伐之前, 也能产出生态环境效益, 因此对各类森林效益的评价都应该是综合的。二是两大市场之间的关系。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性质不同, 必须纳入有形市场、无形市场两大不同市场进行循环, 实现其价值。三是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三大效益的核心是生态环境效益, 林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立足于使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经济开发利用各种资源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限, 进行产品的精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使企业的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何江,黎旭光,吴冠华.农业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92)
标志
林业产业化经营走入了一个误区, 认为一体化、联合化就是实现了林业产业化。林业产业化必须实现一体化经营, 但一体化经营并不一定真正实现林业产业化。林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体现以下几个标志。
产业体系完整化
林业产业化必须是依托于森林资源, 服从于生态体系建设, 从资源的培育、采集、加工到销售、服务, 各产业齐全的产业体系。就加工业而言, 也必须是既有精深产品加工, 又有初级产品的加工, 而且之间要密切衔接。
产业关联高度化
产业关联是指以各种
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各种
投入品和产出品可以是各种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 也可以是实物形态或价值形态。林业产业化经营, 首先必须是林业产业内部各条
产业链内各生产环节之间高度关联, 这其间又有企业对上游和
下游产业起到巨大的拉动和推动作用。其次是林业各产业与区域内的其他产业的高度关联, 相互之间起到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作用, 从而使区域内的各产业协调发展。
产业组织科学化
林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是各组成产业高度的专业化和协作化、产加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经营, 各产业按
规模经济要求, 走集团化和联合化之路, 形成合理规模, 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各产业、企业在充分考虑
市场需求情况以及和其他产业、企业的关系基础上, 决策其生产组织行为。资源在产业内企业间的配置是由政府制定的用以引导和干预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的
产业组织政策而进行的。
产业布局区域化
林业产业化经营的
产业群的多少必须是由区域内的资源条件决定;所形成的各产业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林业各产业的发展必须融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 形成统一、协调发展的格局。
产业的开放化
林业产业的发展必须是为整个林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 必须是为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善服务的。同时林业产业化的经营又必须有广大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产业的高效能化
产业化经营必须具有很高的效能, 这一效能是综合性的。林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以显著的经济效益支撑
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的产出, 使三大效益协调发挥。
(吴伟进,梁懂平,梁爽等.农业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101)
模式
通过我们对我国的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和归纳,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发展模式:
合作经济组织+林农
合作经济组织+林农就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 建立一系列跨社区、跨村、跨乡镇的农村合作经济织。这些合作组织主要通过系列服务或
支柱产业为纽带连接农户, 形成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利益共同体。合作经济组织+ 林农的模式是在分散经营主体独立经营的基础上, 能够利用某种较为合适的联结方式组成联合体, 以联合体为龙头带动各经营主体的一体化经营。这种模式优点包括投资低、收益高、适用性广。
企业+林户
企业+林户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以加工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 企业通过合同契约关系与广大农户结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 形成龙头联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一体化经营组织。企业外连国际国内市场, 内连农户
生产经营,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其主要优点包括由公司强化林业资源产出并使其增值, 然后开拓市场, 组织销售, 林户只负责生产。它适合在
市场风险大, 技术水平高, 分工细, 专业化程度高以及资金密集的
生产领域发展。
专业批发市场+林农
专业批发市场+林农模式通过发展林产品市场, 带动区域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专业批发市场首先要做好林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包括提供市场信息、提供优良树种和林业生产资料、做好生产技术服务, 按照
市场需求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及时提供质量合格、品种齐全、数量足够的林产品。通过市场引导所在地林户以及市场辐射作用所能覆盖地区的林户从事林产品生产经营。这种形式的特点是: 林户投资小,市场辐射面广, 组织松散联合。经济发展水平低, 林户较为贫困的地区可选用该形式。
专业技术协会+林农
组织林业专业技术协会, 对林户提供科技信息、生产资料, 管理技术直到运输销售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 引导林户稳步进入市场。该形式的特点是: 专业性强、技术水平高、信息广, 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的优势。适用于技术要求比较高的林产品生产。
中介组织+林农
中介组织+林农模式就是以中介组织为依托在某一林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上实行跨区域联合经营, 逐步建设以占领国际市场为目标, 企业
竞争能力强, 经营规模大, 生产要素跨度组合, 生产、加工、销售相联接的一体化企业集团。这一类型中出现的中介组织主要是行业协会、销售协会等。
(梁兆基,冯子恩,叶柱均等.农林经济管理概论[M].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266)
制约因素
资源因素
我国用占世界5. 0%的森林资源, 却要满足占世界22%的人口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环境生态需求, 森林资源显然不足。林木资源短缺也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分析造成森林资源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 个方面: (1)森林资源培育与森林资源利用脱节; (2)树种单一, 生态脆弱; (3)造林地规模小。
林业管理的体制因素
我国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实行的是“国家所有, 地方管理, 企业和林场经营”的体制,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所有权不清晰, 权、责、利主体不明确; 政企不分, 企业社会负担沉重; 企业无偿经营国家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浪费严重。正是基于这些制度方面的问题的存在, 不能有效地发挥制度的功能, 其瓶颈作用越来越影响了产业化发展。
经营主体的素质因素
我国林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主体是林业企业。从我国林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数量看, 真正意义上的、发育程度较高、功能比较完善的林业产业化组织并不多, 而且整体素质不高, 是制约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发育的“瓶颈”因素。
林业科技因素
科技技术作为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支撑, 为林业生产专业化水平和产业组织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也是推动林业产业化进步的基本保障, 林业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我国林业的科学技术整体水平落后, 已构成了对林业产业化的严重制, 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1)林业产业科技含量低, 影响产品质量和产品结构;(2)
科技成果转化缓慢, 影响了产品生产成本;(3)技术改造步伐迟缓;(4)林业高新技术人才匾乏; (5)对科技在林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推动和支撑作用等认识不足。
全球经济发展因素
从全球国际经济发展方面看, 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面临林业经济国际化和林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外部环境。上述因素是影响林业产业化顺利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分析, 有些是林业的特殊性及其社会性所决定的, 而有些是由于整体和个体的主观因素造成的, 均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林业产业化的发展, 因此, 在推进实行林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加以消除。
发展对策
林业产业化是林业向
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的转移过渡过程,林业产业的经营活动都是围绕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而展开的,市场的取向决定林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发展林产品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
市场供应,林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的目标也是为了提高林产品质量而适应市场的需求。市场既是林产品生产的启动器,也是林产品生产的必然归宿,是检验林业产业化经营绩效的最有效有段,离开市场这个导向,林业
商品生产和林产品加工业发展就无从谈起。抓市场建设主要抓两条:一是抓市场体系的建设,二是抓流通组织体系的建设。
2.加快制度创新,培育林业产业化的市场主体
没有主体的市场仅仅是形式上的市场,科学的
市场体系,必须有市场主体的参与。从生产角度看,
市场主体包括林业产品和经营者两部分。林业产品是客观的
市场主体,而经营者则是主观上的主体,主观影响着客观。因此,要培育效益林业的
市场主体,一应促进经营制度创新,因地制宜的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经营规模,使林场、林业企业、林农和购销组织成为林业产业化的市场主体。二应推进林业经济制度创新,是林业龙头企业成为效益林业的又一
市场主体,龙头企业不仅能带动和促进林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纳入产业化经营轨道,还能有效提高林农组织化程度和林业社会化水平。三是推进林农组织形式创新,积极扶持和发展林业
合作经济组织,使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发展林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
3.制定有效的产业扶持政策
科学有效的
产业政策能够在宏观方面发挥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防止“
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因此科学的林业产业化发展的运行模式,必须有科学有效的产业政策作保障。同时,政策调控是以
市场调控为基础的,必须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有机的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支持林业产业化的发展。
4.突出重点,确定林业产业化主导产业
选准选好
主导产业,是实施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各地区应从各自的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来确定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
主导产业。逐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搞好产品升级,尽快形成区域性的
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通过主导产业的优
先发展来带动和促进林区其他产业和林业产业化各
产业链的发展。
5.办好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在实行林业产业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林业产业化的市场主体之一。发展龙头企业,第一要加强企业的管理,完善责任制,并在政策、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第二要抓好现有骨干企业的建设,集中力量提高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加工增值、向农民提供服务的能力,扩大龙头企业的覆盖范围和辐射范围,使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第三是要处理好龙头企业与林农之间的利益关系。第四是提高龙头企业的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第五是企业本身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规模。
6.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
发展林业科技,推进林业产业化是我国林业实现规
跨越式发展、彻底改变林业发展滞后状况的根本途径。认清科技创新在林业产业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只有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依靠科技来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才能增加林业产业效益,因此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林业科技工作。
7.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产业化进程
处理好林业产业化经营与社会化服务,建立和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第一,要加强服务队伍建设,特别是中介服务组织的职业素质,丰富服务的内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第二,认真搞好对林农的技术服务,全面开展从林种培育、生产、储运、加工到交售等一系列环节的技术服务。第三,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规范及投入力度。第四,强化林业信息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