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是
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即产供销,从原料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产业链条,是各个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
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
关联关系形态。
内涵
产业链是指各个
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时空布局关系而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通常可以从
价值链、
企业链、
供需链和
空间链等四个维度予以考察。产业链涵盖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的全过程,包括动力提供、原材料生产、
技术研发、
中间品制造、终端产品制造乃至流通和消费等环节,是产业组织、
生产过程和价值实现的统一。
形成
随着技术的发展,
迂回生产程度的提高,生产过程划分为一系列有关联的生产环节。分工与交易的复杂化使得在经济中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联结不同的分工与交易活动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
企业组织结构随分工的发展而呈递增式增加。因此,搜寻一种企业组织结构以节省
交易费用并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潜力,相对于生产中的潜力会大大增加(
姚小涛,
席酉民,2002年)。企业难以应付越来越复杂的分工与交易活动,不得不依靠企业间的相互关联,这种搜寻最佳企业组织结构的动力与实践就成为产业链形成的条件。
如图1所示,产业链的形成首先是由
社会分工引起的,在
交易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引起产业链组织的深化。在图1中,C1、C2、C3表示社会分工的程度,其中,C3C2C1表示社会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A1、A2、A3表示市场交易的程度,A3A2A1表示市场交易程度的不断加深;B1、B2、B3表示产业链的发展程度,其中,B3B2B1表示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产业链形式的日益复杂化。三个坐标相交的原点0,表示既无
社会分工也无市场交易更无产业链产生的初始状态。
从C1点开始,而不是从坐标原点开始,意味着社会分工是市场交易的起点,也是产业链产生的起点社会分工C1的存在促进了市场交易程度A1的产生,在A1作用下,需要B1的产业链形式与它对接B1这种产业链形式的产生又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于是,社会分工就从C1演化到C2。相应地,在C2的作用下,市场交易程度从A1发展到A2,A2又促进了产业链形式从B1发展到B2。接着,按照同样的原理,B2促使C2发展到C3,C3又促使A2发展到A3,A3又促使产业链从B2发展到B3……如此周而复始,使产业链不断形成发展。
产业链形成的原因在于产业价值的实现和创造,产业链是产业价值实现和增值的根本途径。任何产品只有通过
最终消费才能实现,否则所有
中间产品的生产就不能实现。同时,产业链也体现了产业价值的分割。随着产业链的发展,产业价值由在不同部门间的分割转变为在不同产业链节点上的分割产业链也是为了创造产业价值最大化,它的本质是体现“
1+1大于2”的价值增值效应。这种增值往往来自产业链的
乘数效应,它是指产业链中的某一个节点的效益发生变化时,会导致产业链中的其他
关联产业相应地发生倍增效应。产业链
价值创造的内在要求是:
生产效率≥内部企业生产效率之和(协作乘数效应);同时,
交易成本≤内部企业间的交易成本之和(分工的
网络效应)。企业间的关系也能够创造价值。价值链创造的价值取决于该链中企业间的投资。不同企业间的关系将影响它们的投资,并进而影响被创造的价值。通过鼓励企业做出只有在关系持续情况下才有意义的投资,关系就可以创造出价值来。
类型
农业
农业
全产业链是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和主体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
协同发展的
有机整体。
光伏
通知指出,
多晶硅在
光伏产业链中居于重要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产能形成周期相对较长。
安全
国家
在国家层面,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意味着关键生产环节的
自主可控。
产业
在产业层面,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意味着战略
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
在企业层面,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更强调核心企业的抗风险韧性。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通常由少量占据行业
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和众多围绕在龙头企业上下游、
资产规模相对较小但在某些细分领域有较强实力的中小企业共同构成。
作用
1.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
2.有利于新企业的出现。
现代化
从产业链维度看,产业链现代化体现在
价值链各环节的
价值增值、
企业链上下游分工的有序协同、
供需链连接性的效率与安全均衡、
空间链区域布局的集聚与扩散协调等方面。从产业链运转形式看,产业链现代化体现在产业链韧性、
产业链协同和产业链网络化三个方面。
2022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确定杭州、
武汉、成都等12个城市为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通过
机制创新、政策支持等多种手段推动
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迭代升级。
分布特点
完整性
产业链是
相关产业活动的集,其构成单元是若干具有
相关关系的
经济活动集合,即产业环或者具体的
产业部门;而产业环(产业部门)又是若干从事相同经济活动的
企业群体。从事相似或相同经济活动的企业为实现自身
利益最大化,必然努力探寻自身经济活动的优区位。在这种“循优推移”过程中,一方面,产业环(产业部门)的微观构成单位——企业,为了获取
集聚经济效益,逐步聚集到适合其发育成长的优区位,即原先分布于各区域的同类企业在优区位实现“企业扎堆”(Clusters);另一方面,各个产业环(产业部门),为了获取地域
产业分工效益,由于具有不同经济特点和追求各自的优区位而在空间上趋于分散。这样,产业链系统内企业和部门循优推移的
空间经济结果是,产业链的各环节分别布局或配置到适合其经济活动特征的特定地点(Specific Locations)。正因如此,当
经济区划尺度较大时,比如说是
大经济地带、大
经济区、省域或者流域经济区时,或者说大到几乎囊括产业链的所有环节的地域空间时,产业链表现出明显的完整性;当经济区划尺度较小时,比如说仅是市域、县域或者说是产业集中
发展区时,其地域范围一般难于包括产业链的各环节,这对于某一
经济区域而言可能形成了
特色产业,但是产业链却表现出明显的断续性。
层次性
产业链是产业环逐级累加的有机统一体,某一链环的累加是对上一环节追加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技术投入以获取
附加价值的过程,链环越是下移,其资金密集性、技术密集性越是明显;链环越是上行,其资源
加工性、劳动密集性越是明显。由此,
欠发达区域与发达区域的类型划分,往往是依据其在
劳动地域分工格局中的专业化分工角色。一般而言,
欠发达地区更多地从事资源开采、劳动密集的经济活动,其
技术含量、资金含量相对较低,其
附加价值率也相对较低;发达地区更多地从事深加工、精加工和精细加工经济活动,其技术含量、资金含量相对较高,其附加价值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区域类型与产业链的层次之间产生了内在的
关联关系,欠发达区域一般拥有产业链的上游链环,其下游链环一般则布局在发达区域。
指向性
优区位指向引导产业环或者集中或者分散地布局在不同的
经济区位,表现为产业环具有明显的空间
指向性。这种空间指向性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第一,资源禀赋指向性,产业环基于对优区位的追求,势必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区域的
资源禀赋,而后者的空间非集中性引起追逐资源禀赋的产业环的空间
分散性。第二,
劳动地域分工指向性,劳动地域分工使得各区域具有了自身的
专业化生产方向,产业链对专业化分工效益的追求便造成了产业环的空间分散性。第三,区域传统经济活动指向性,区域传统经济活动通常是区域特定资源禀赋和
区域经济特色的体现,经济活动的
路径依赖性和惯性使得区域在产业链分工中具有深深的烙印。
产品整合
整合本质
整合的本质是对分离状态的现状进行调整、组合和一体化。
产业链整合是对产业链进行调整和协同的过程。对产业链整合的分析可以分别从宏观、产业和微观的视角进行。产业链整合是产业链环节中的某个
主导企业通过调整、优化相关企业关系使其协同行动, 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能,最终提升企业
竞争优势的过程。
整合模式
以整合企业在产业链上所处的位置划分可分为
横向整合,
纵向整合以及混合整合三种类型。横向整合是指通过对产业链上相同类型企业的约束来提高企业的
集中度,扩大
市场势力,从而增加对
市场价格的控制力,从而获得
垄断利润。纵向整合是指产业链上的企业通过对上下游企业施加
纵向约束,使之接受一体化或准一体化的合约,通过产量或
价格控制实现纵向的产业
利润最大化。混合整合又称为斜向整合,是指和本产业紧密相关的企业进行一体化或是约束,它既包括了横向整合又包括了纵向整合,是两者的结合。 以整合是否涉及股权的转让可分为股权的并购,拆分以及
战略联盟。
股权并购是股权并购型产业链整合是指产业链上的主导企业通过股权并购或控股的方式对产业链上关键环节的企业实施控制,以构筑通畅、稳定和完整的产业链的整合模式。拆分是指原来包括多个产业链环节的企业将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从企业中剥离出去,变企业分工为市场分工,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专业化水平。战略联盟型产业链整合是指主导企业与产业链上关键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以达到提高整个产业链及企业自身竞争力的目的。
对策建议
核心技术
借鉴
日本、韩国
集成电路设备、材料、零部件等
产业发展的经验,从
市场需求出发,采取龙头企业主导的方式,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建设涵盖
全产业链的重大协同创新平台,聚焦关键
工艺技术,进行设备、材料及零部件共性
技术开发和
中试,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尽早攻克“卡脖子”难题,促进产业链升级配套、
成果转化及
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出具有规模竞争力的装备材料企业,提高国产化比例,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生态构建
一方面,参考国际半导体巨头的发展路径,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
战略合作与利益绑定,鼓励本土产业链上下游加强沟通联系、互通有无,或通过国家级产业基金为纽带强化产业链资本联动和
产业联动,构建
自主可控、安排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形成在关键时刻和极端情况下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经济正常运转的循环畅通产业链条。
人才培养
人才是
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一方面,改革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
强基计划”等服务国家战略的
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通过密切
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实用、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协同发展
发挥顶层设计的引领、规划、指导作用,坚持在更高层面谋划理顺
京津冀产业发展链条,促进
区域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
产业链试点城市
杭州、武汉、成都、宁德、南通、潍坊、合肥、株洲、广州、深圳、包头、齐齐哈尔等12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