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术读(柔术 zu)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正式形成于西周时期,成熟于隋代,
盛于唐代,宋代进入宫廷,
百戏曾经一度鼎盛。
柔术,作为
杂技家族中一个传统项目,被誉为“超越极限的
人体艺术或许大家不了解柔术这个名词,但大概都知道一些杂技中有滚灯等项目,滚灯就是柔术的一种表演方式,与一般的杂技不同,柔术更多的是追求人的灵魂感受,但柔术是通过对人的疼痛训练,而一般杂技是靠对人的大脑四肢训练,柔术是对人的身体内的
结缔组织韧带的被动抻拉训练,需要演员有极高的柔韧天赋。大家都知道芭蕾,
舞蹈演员可以
劈叉下腰,其实训练劈叉下腰的这个过程就是对人的韧带的抻拉,只不过柔术所要求的软度比舞蹈演员高的多,优秀的柔术表演者大都从7岁左右开始训练
柔韧性,要经过近十年才能成为优秀的柔术演员。在训练中由于被动的韧带撕拉,人往往有剧痛的感觉,她们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能坚持到最后的少如翎毛。所以说干这一行的人少之又少,这也就是为什么柔术不出名的原因
中国的柔术(叫水柔术,与日本柔术不同,日本柔术大多是源于中国)渊源流长,在汉代已经成为招徕胡人的节目,其柔术表演有 反弓 和倒挈面戏.反弓是演技者向后反弓腰背,以手掌和脚掌支撑身体。
据地成弓形之状。与倒立相辅相成的反弓,是在倒立的同时,利用柔软的腰肢,将两足向前,它与直体倒立有区别,它更重视的是形体的柔美。
辽阳棒
台子屯
古墓壁画中绘有一女童在
黑漆宋彩细腰鼓腔式木台上作反弓表演。小演员双足立在小台边,身向后仰,双手也向后翻转,把双手支撑在小台上,构成反弓的形式。山东
苍山县汉墓
画像石中有柔术倒立反弓衔壶的形象。
三道弯技巧,体现了汉代柔术的技巧已达到相当高超的程度。倒挈面戏是难度较大的柔术动作,它要求技人的头从身后弯曲置于两足之间,用双手握住足胫,整个身体团成圆球,对表演者柔软性的要求就更高了。在汉初还是一种难度大,比较新奇的
杂技节目,被列于乐府,用于招徕胡人。西汉早期山东
无影山杂技俑中也有一俑在做倒挈面戏的表演,说明民间艺人有的已经掌握了这一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