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夏本村解放。 1949年3月3日村成立团支部,陈国基任团支部书记。 1953年春村成立第一个互助组。秋,成立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秋成立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5年大搞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兴修2个大口井,使80%的农田变成水浇地。 1979年秋冬与县砖瓦厂联营,在村内成立海阳县东风建筑材料厂。1985年冬,厂归本村所有。 1981年夏村建成了一所标准化学校。 1999年春在村西南小河上建造了1座漫水石桥,结束了300多年涉水过河的历史。 同年夏建起了百亩蔬菜大棚,受到了市、镇两级政府的嘉奖。
第一产业1955年,全村农业总产值为30万元,粮食平均亩产120公斤,总产量为16万公斤。1978年,全村农业总产值300万元,粮食平均亩产600公斤,总产量80万公斤。2000年,全村农业总产值500万元,比1999年增加50万元;粮食平均亩产量800公斤,总产量110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50公斤,总产33.8万公斤。第一产业收入18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17万元,畜牧业收入67万元,其它收入5万元。 第二产业1922年,陈秉哲设复昌花边庄,资本400元,从业人员5人;陈秉禄设华兴花边庄,资本200元,从业人员4人。均于1939年停业。建国初期,第二产业从业人员50人,产值2万元,利税2000元。1978年,从业人员200人,产值100万元,利税20万元。2002年,全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560人,收入388万元,其中工业收入336万元,建筑业收入52万元。 第三产业1978年,全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0人,产值60万元,利税15万元。2000年,全村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各类服务网点10户,从业人员20人,收入50万元,利税10万元。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80人,收入695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67万元,服务业收入20万元,商饮业收入608万元。
文教科技解放前,村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全村只有三五户地主、富农的子女能读起书,95%以上的穷孩子上不起学。建国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人,95%以上的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初等教育,5%以上的青少年接受中、高等教育。自建国至2002年,累计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120名,其中本科26名、大专30名。 人民生活建国前,常年人均收入30元上下,人均粮食150公斤左右。2002年,人均存款余额500元;全村有电话250部,电视机388台,机动车辆200辆。 村庄建设建国前,人均住房6平方米。建国初期增加到10平方米。1978年,人均16平方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7平方米。 集体福利改革开放以来,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仅砖瓦厂每年纯利就达20余万元。为了体现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村民应交的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由村集体交纳,并免去村民的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对老党员和常年有病的党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补助。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陈世泽为本村第一名中共党员。1942年7月1日,村成立党支部,陈顺田任党支部书记,后依次为陈秉伦、陈在和、于芝先、陈天祥、陈德松、陈纯江、陈玉智、陈玉军、于芝发、陈玉龙、陈松。村党支部曾多次荣获县、市先进党支部称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柳树庄村政府成立于1943年,第一任村长陈世泽,后依次为陈顺田、陈秉伦、陈在云、陈国栋。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陈国恩、陈在和、陈明新、陈天祥先后任大队长。1968年,改称大队革委会,陈天祥任革委会主任。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陈国才任大队长。1984年10月,始称村民委员会,陈国治、陈国才、陈玉奎、陈玉智先后担任村委会主任。1999年村委会实行村民直选,陈惠东当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2000年起,村委工作由党支部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