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幽明录》载,
东汉时,刘、阮二人入
天台山采药,曾因饥渴,登山食桃,就溪饮水,于溪边遇到两位仙女,相爱成婚。半年以后,二人思家求归。及到出山,才知道已经过去三百多年了。此典故意指对失去爱情的追悔。宋代周邦彦词云: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意思就是,正是由于“不作从容住”的错误而导致“秋藕绝”的爱情悲剧。现今多用来比喻因一些错误的行为丧失爱情。
寺名
遵义桃溪寺,原为
播州土司杨氏庄园中之家庙,明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战乱中被焚毁,随后重建,该寺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桃溪寺为木结构四合院式建筑,山门两侧为八字墙,门上匾额横书“桃溪寺”三字、整个寺宇背依一片古枫翠柏,面临清澈明丽的桃溪河水,桃溪河两岸桃李成片,绿柳垂丝,是近郊一片难得的田园佳境。桃溪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流
桃溪发源于
永春县锦斗乡珍卿村附近的雪山南麓,流经永春县锦斗、呈祥、蓬壶、达埔、石鼓、五里街、桃城和东平8个乡镇,出东关入
山美水库为晋江东溪,全长61.75公里,主流自珍卿村口拱桥至东关出县境长48公里,流域面积476平方公里,为永春县境内最主要的河流。桃溪河道比降平均为6.2‰(至
水文站),河床最宽处百米以上。历史上舟楫可通至石鼓潭,1958年仍可通至儒林的义烈祠后,以后因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已失去舟楫之利。桃溪较大的支流有壶东溪、延清溪、达里溪、高垄溪。壶东溪发源于永春县苏坑乡马鞍与德化县浔中镇的交界处,流经熙里、东星、溪园、魁都、汤城、壶中,在双溪口与桃溪汇合,全长13.75公里,流经苏坑和蓬壶2个乡镇。延清溪发源于永春县蓬壶镇联星村,流经溪源、前峰、蓬莱、建国,在达埔乡新琼村汇入桃溪,全长8公里。达里溪发源于永春县达埔乡达山,流经达中、金星,在桥头宫注入桃溪,全长8公里。高垄溪有2个源地:东源于吾峰乡吾顶,流经梅林、后垄、埔头、社山、西安,在五里街镇西安桥下汇入桃溪,全长11.5公里;西源于桃城镇玳瑁山西面,流经蒋溪、吾达、吾东,在五里街镇与高垄溪相汇合,全长4.5公里。
桃溪发源于雪山南麓的珍卿尖,流经锦斗、呈祥、蓬壸、达埔、石鼓、五里街、桃城、东平等八个乡镇,出东关入山美水库为晋江东溪,全长六十一.七五公里。主流自珍卿村口拱桥至东关出县境长四十八公里。流域面积四百七十六平方公里,溪流面积五千二百零八亩,
流域平均坡度为百分之二十五,溪床坡降平均为百分之零点六二(至水文站),溪床最寛处百米以上。历史上舟楫可通至石鼓潭,一九五八年仍可通至儒林的义烈祠后。以后水土流失严重(一九八二年流沙量为三十七.八万吨),溪道淤积,成为浅滩沙溪。
桃溪是永春的主溪,滙支流较多。在锦斗乡滙洪内溪;呈祥乡柴桥头滙呈祥溪;经龙潭出马跳至蓬壸,北有都溪,东北有壸东溪;折向南到壸口桥,西有西昌小坑,东有苏阪小坑;至芹山前折向西流至孔里宫,有高丽溪来会;转南绕芹山至达埔坪尾,有路尾坑,至玉树垄有竹下坑;转东南经神庙至桥头宫一带,西有延清溪、达理溪,东有源于百丈岩的汉口坑;再向东流至洋角尾,南有源于舟山的洑溪,北有东园坑;绕溪尾山向北再斜转东北,经洑江至社山,有北来的田中坑、打石坑、磁灶坑、山前坑等水会合;此后转东南流到西安桥上下,滙合石鼓溪、高垄溪,溪面进一步展寛;经五里街、桃城,北有源于大鹏山诸小坑,东有龙蛟沙小坑,南有德风溪、花石溪;至双鱼山下转东北行,再折向东南绕花石山、水口山入东平,有鼓溪、磨刀坑、罗洋坑、芹坑诸水来会;流至东关桥下,滙湖洋溪过马甲等滩出县境。
桃溪比较大的支流有四:
壸东溪,发源于苏坑乡马鞍与德化交界处,全长十三.七五公里,流经熙里、东星、溪园、魁斗、汤城、壸中,在双溪口与桃溪滙合。
延清溪,发源于蓬壸乡联星村,全长八公里,流经溪源、前锋、蓬莱、建国,在新琼与桃溪滙合。
达理溪,发源于乌石、达山、全长十公里,流经达理、达中、金星,在桥头宫与桃溪滙合。
高垄溪,有二个发源地:吾顶、玳瑁山。源于吾顶的全长十一.五公里,梳经默林、后垄、吾西、吾中、枣岭、高垄、埔头、社山、西安,在西安桥下与桃溪滙合。源于玳瑁山西面的全长四.五公里,经蒋溪、吾边、吾东,在高垄村相滙合。
桃溪属中老年期溪流,表现盆地溪流,形成蛇曲。附城区的原河渞曾从县农场沿桃星、桃场至农科所,折北东经义烈祠北向东流(经县体育场北面),经过多次洪水灾害而逐渐改道为现溪流形状。
城乡
桃溪属
峡山镇创于明
成化十九年(1483年),先祖自
泗水繁衍分离至此定居,原名图溪因村境溪流蜿蜒,昔年溪岸盛植桃树,改称弥桃溪,农业主种水稻,生柑近年来工业兴起,有贝灰制衣塑料制品等业,村人周光镐系明进士
大理寺卿,境内观德堂,系明代朝廷钦赐影剑之宫殿式祖祠..
乡镇名
桃溪镇位于武平县北部,地处桃溪河中游。东临长汀县羊牯乡,西接大禾乡,南连中堡镇和永平乡,北抵湘店乡。总面积178.95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桃溪村距县城44公里。
1989年10月,桃溪乡湘坑村分为湘坑、湘溪两个行政村。
1995年11月,撤销桃溪乡建制,设立桃溪镇。原管辖区域不变。
2000年,全镇辖15个村民委员会,197个村民小组,87个自然村,有5269户,24508人,其中农业人口23627人,占96.40%。
桃溪境内丘陵起伏,峰峦绵亘。地势西、北、南三面较高,东面略低,被孔厦溪、帽村河、桃溪河切割成纵深谷地。千米以上山峰2座,其中将军顶岽主峰1172米,为境内最高山峰。境内主要支流亭头溪在桃溪神下汇聚桃溪河。由西向东经湘店境内注入汀江。500米以下丘陵地面积9907公顷,占全镇总面积的54.35%。镇所在地平均气温18.6℃,无霜期293天,年均降水量1689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宜栽竹、树、茶果,平原山垅宜种粮油作物,河谷地带与高山区气候差异较大。
镇内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萤石、石英石、金砂石,湘里村石萤石储量达500万吨以上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可供开发。全镇有耕地1065.47公顷,其中水田面积945.8公顷;林业用地15033.33公顷,其中有林地13733.33公顷,林木蓄积量60万立方米,立竹量95万根,森林覆盖率77.7%,新澜、新华等村毛竹林均在266.6公顷以上。
桃溪人民有光荣革命斗争历史,1929年,张涤心、李长明组织武北四支队在小澜暴动,震惊闽、粤、赣。现有亭头胡寮下、小澜泉坑背、新华、新澜革命基点村4个。保存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
一、经济建设
1988年以来,完善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农、林、牧、渔得到较快发展。乡(镇)企业以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一些工业产品、农副产品销往国内各省市有的销往国外,经济建设健康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开辟市场,在外务工的5000余人中有2000余人专门从事不锈钢装潢业,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现有百万元以上资产的装潢公司3个,十万元以上公司数十个。2000年,全镇
工农业总产值11655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7138万元,与1988年相比分别增6.65倍和6.09倍。
粮食生产 镇内
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薯、大豆等,水稻种植以双季稻为主,少数高山地区栽种单季稻。1988年全镇种植水稻1665.67公顷,总产6862吨;甘薯种植面积43.33公顷,产量74吨;大豆种植面积25.33公顷,产量24吨。1994年以来,改革耕作制度,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推广栽培新技术,调整农业结构,虽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但稻谷产量仍逐年增加。连续6年粮食增产。1999年稻谷产量为8707吨,为历年最高年份。2000年,发展商品蔬菜,全年稻谷播种面积1678.93公顷,比1999年减少100.4公顷,稻谷总产8409吨,平均每公顷产5010公斤。比1988年分别增长22.54个百分点和21.45个百分点。
经济作物 境内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花生、荸荠、木薯、蕉芋、魔芋、蔬菜等,是本县绿茶主产区。果树有柑橘、柿子、桃、梨、枇杷等。1990年开始,把茶叶生产列为山区经济主要项目,乡财政连续5年扶持农户扩大茶叶种植面积,调整茶叶品种结构,先后引种
福云6号、7号、黄旦、毛蟹、福大、梅占等新品种在全乡10个行政村试种。桃溪绿茶在全省茶叶评比中多次获奖,成为福建省六大名茶之一。1996年,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开发,先后引进红柿等果苗和发展商品蔬菜。2000年,全镇有果园255.93公顷,产果1408吨,其中柑橘126.46公顷,产柑653吨,桃68.93公顷,产桃170吨,茶园613公顷,产茶378吨,油料作物126.33公顷、产量221吨,甘蔗种植面积26.67公顷,产蔗600吨,烤烟种植面积3公顷,产烟5吨,蔬菜种植面积646.66公顷,产菜14791吨,果用瓜种植面积26.67公顷,产瓜500吨。新礤、亭头、鲁溪、新贡、茶果场等茶园面积均在33.33公顷以上,桃溪、湘坑、小澜茶园面积均在66.67公顷以上,全镇茶园面积占全县茶园面积的39.35%,产量占全县茶叶产量的33.32%。新贡双喜茶场生产的“千山绿叶”品牌茶叶走向全国,打入国际市场,远销日本、新加坡、瑞典等国家。
林业生产 镇内森林资源丰富。以马尾松、杉木林、阔叶林、毛竹为主,林副产品较大宗的主要有笋干、松脂、香菇、油茶籽、油桐籽等。1988年开始,把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生产,作为发展山区经济的重要项目。分别在桃溪、小澜、新澜、鲁溪、湘溪、湘坑6个行政村建设杉木用材林基地,新华、新澜2个行政村建设毛竹生产基地。由于80年代初曾出现超砍过伐林木现象,中幼林比重大,近成熟林少,可伐森林资源急剧减少,商品林大幅度下降,松脂产量逐年减少。2000年,全乡造林更新31.33公顷,生产木材7345立方米,封山育林294.67公顷,幼林抚育200.67公顷,生产毛竹58万根,产油茶籽165吨,油桐籽420吨,松脂87吨,笋干45吨、香菇68吨、山苍籽32吨、棕片65吨。1988~2000年,共为国家提供建设用材87345立方米,居全县第二,每年还提供毛竹30万根左右。
畜牧水产 镇内农户饲养猪、牛、鸡、鸭较普遍,猪的饲养在畜牧业中占重要地位,多数农户都有零星饲养。水产品主要靠溪河捕捞和池塘养殖。1988年,生猪存栏7256头,养牛1059头,
淡水养殖15.44公顷。1990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水产有了较快发展,其中饲养母猪较多,肉类和禽蛋产量逐年增加。1993年,
县畜牧水产局在桃溪河段投放适宜野外自然生长的草鱼、圆吻鱼团、鲤鱼、绒毛蟹等鱼种。1996年,江坑村民蓝如城人工驯养果子狸获得成功,养殖果子狸500多只。山下角开始办猪禽饲养场,发展河田鸡。1999年桃溪村村民王传敏始办养狗场,饲养肉狗80只。2000年全镇生猪存栏12179头,养牛1367头,兔17863只,家禽59100只,蜜蜂320箱。肉类总产量1280吨,禽蛋产量122吨,蜂蜜3吨,淡水养殖21.86公顷,水产品产量109吨。
镇村企业 1988年,境内已有农械厂、茶厂、竹木加工厂、建筑队、粮食加工厂等企业。10月,兴建陂礤口水电站,装机960千瓦,为乡内第一座乡办水电站。此后,陆续兴办综合木制工艺厂、化工厂、香粉厂、活性炭厂、机砖厂、铸钢厂、小澜纸箱厂等企业。1994年3月,魏丁明、陈凌全等16位台胞共同投资500万元,建办福建武平皇茗茶果林开发有限公司,开发茶、果、林系列产品,是县内首家外资开发的农业企业。2000年,全镇有水电站6座,总装机容量3520千瓦,各类企业809家,从业人员1837人,产值9970万元,其中农村工业产值4517万元,上缴税金148万元,农村工业产值中私营、个体企业产值占88.67%,集体
固定资产原值1451万元。木碗、木碟、胶合板、活性炭、茶叶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市场。部分产品出口国外,出口交货值307万元。
交通 1988年以前,境内已有省道围禾线穿境而过,5条乡村公路32.5公里1条林区公路2公里。1990年以后,大力发展乡村公路,公路向各行政村纵深延伸、先后修建小澜—河口,桃溪—新华、新澜,鲁溪—余屋坑,湘溪—罗坑,小澜—泉坑背,陂礤口—陈里迳,大澜园—石灵屋,大澜园—老鸦山等8条简易公路。1996年,修建省道围禾线桃溪至永平路段,桃溪境内绕过江坑岭改经新田、田雁、亭头、新礤到桃溪,新建5.7公里。1997年,铺沥青路面,为三级公路标准。1999年,镇成立公路工作站,负责养护乡村列养公路。2000年,公路有省道围禾线14公里,县道48公里,乡村道公路12条,长126公里。林区公路2公里,15个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建成以镇所在地为枢纽,外通毗邻各乡,内联各村的公路运输网络,拥有货运汽车8辆,农用车32辆,手扶拖拉机35辆客运车4辆,年均客流量12.5万人次。
邮电 1988年,镇内设有邮电支局。有100门交换机1台和3路载波机一端,通县城电路4路。1993年5月17日,开通500门
程控电话。1994年,农户开始安装电话。后又开通无线寻呼。1996年,电话容量扩大为1000门,桃溪、小澜、新礤、鲁溪、新贡、湘坑、湘溪8个行政村通电话。占村总数53.3%。安装农话400门2000年,镇内拥有电话容量2000门,直放站1个,模拟加数字移动发射台1座,全镇安装农话1750部,架设120路光纤电缆35.4皮长公里。邮路89公里,遍及全镇各行政村,邮政储蓄点1个,农村电话代维站1个。办理函件、包裹、邮件投递、报刊发行、电话等业务。15个行政村均通电话。
农田水利 1988年前,境内建有下坑、红澜、新泉坑等小型引水工程。1990年,建小澜陈屋混凝土水陂1座。新增灌溉面积28.46公顷,解决全村210户1300余人的饮水困难问题。1996年,桃溪镇列为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对鲁溪、湘溪、湘坑、桃溪、江坑、小澜等6个行政村进行首期开发,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共改造中低产田458.67公顷,修建陂坝9座,建造标准化渠道1.01公里,砌“三沟”(防洪、排水、灌溉)1.31公里,开机耕路1条1.2公里,改善农田灌溉486.67公顷。2000年,境内有小(二)型水库2座,小(三)型水库1座,总库容32.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945.67公顷,旱涝保收面积937.87公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88.76%和88.02%
镇村建设 1988年,政府机关驻地街道铺筑泥结碎石路面,宽仅10米—12米政府机关、供销社、粮站、税务所、邮电所、信用社、农贸市场、学校、卫生院、影剧院、寺庙、祠堂等公共建筑,多为土墙瓦屋,民居住宅多为1层—2层土木结构瓦屋。1990年修建农民新街,铺设水泥路面827米。嗣后新建的公共建筑和民宅多是3层—4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1995年5月,小澜村被龙岩地区确定为第二批新村建设试点村。1996年10月,结合省道206线改造,完成镇驻地集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实施集镇改造,在此基础上,集镇建设和新村建设步伐加快,江坑、湘坑、新华、新澜、小澜等村的人饮工程也相继完成。至2000年,拓宽主街道1条,路宽30米,总长1286米。其中绿化主街道1000米,街巷铺设水泥路面1.2万平方米。新建下水道2568米。建自来水厂,并安装路灯20盏。镇驻地和各行政村办公、公共住宅等建筑总面积4.8万平方米,建成区总面积60公顷,比1987年扩大1.5倍。1988—2000年的13年中全镇累计新建、改建住宅建筑总面积6万平方米,新建农民新村3个。
镇村财政 2000年,镇财政预算内收入103.4万元,15个行政村村财总收入42万元,分别比1988年减少23.97%和增长23.80%。
集市贸易 桃溪历来是武北物资集散地。每月农历逢一、六为桃溪墟期,逢三、八为小澜墟期。1993年,建成桃溪农贸市场,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设固定摊位164个1995年建成小澜农贸市场,建筑面积1120平方米,设固定摊位80个。随着农村市场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商业网点设施的改善,个体商贩逐年增多,流通领域日益活跃,市场繁荣。2000年全镇有镇级市场1个,村级市场1个。建筑总面积5920平方米,摊位244个。墟场上市的农副土特产品主要有大米、茶叶、香菇、笋干、棕片、甘蔗、板栗、茶油、蜂蜜、蔬菜、菜苗、猪仔、耕牛、肉禽蛋、淡水鱼、竹木农具等。墟日均人流量3100人次,年成交额1680万元
二、社会事业
教育 1988年,乡内有普通中学1所,小学14所。在校学生3891人,其中中学生901人。教职工269人,其中中学教职工73人。中小学教舍多为1层—2层土木结构瓦屋面以后逐步新建改建。1994年,桃溪乡教育“六项督导”经省、市教委验收。2000年全镇中小学学校占地面积7203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0699平方米,其中小学学校占地面积4729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8996平方米。1988~2000年的13年间新建改建校舍面积12575平方米。2000年全镇有普通中学1所,在校学生2315人;教学点14个,在校学生3018人;幼儿(班)25个,在园幼儿521人。教职员工337人。其中中学教职工120人,幼儿教师33人。
科技普及 1988年,建立乡、村二级农科网和科技示范户。1989年,乡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1990年,县派出农艺师在桃溪设立茶叶科学研究和茶叶指导生产技术站,负责茶叶技术制作与指导,培训技术干。此后,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中心,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先后组织举办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班35期,受训农民达1268人次。2000年,全镇有农技站1个,有各类技术人员465人,80%中青年农民掌握1门—2门实用技术。
卫生 1988年,医疗单位实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1989年6月,乡、村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开展卫生保健工作。1993年始,重点改造农村饮用水。1998年12月,桃溪中心卫生院被省卫生厅确认达“
一级甲等医院”标准。2000年,桃溪中心卫生院有医务人员19人,设中西医门诊、X光、化验、手术、防疫、五官科、妇幼保健等室和药房,病房有病床35张,院房占地面积4980平方米,建筑面积2580平方米。村卫生所15个,卫生室1个,私人诊所1个、药站1个。全镇96%人口饮用安全卫生水,其中30%人口饮用自来水。
文化体育 1988年,有乡文化站。有山歌、船灯、舞狮等传统戏剧和文体活动。1989年,恢复农村有线广播,成立桃溪农民体育协会,利用农闲季节、重要节日,适时组织农民开展蓝球、象棋、乒乓球、拔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和比赛。1990年,兴建桃溪卫星电视接收站,并在小澜村建成全县第一个村办有线电视地面接收站。2000年,有线电视与县联网,可收看24个频道。镇文化站设施较为完善,成为标准文化站。全镇有电视卫星接收台2个,
电视差转台17个,电视综合覆盖率93%,15个行政村安装有线电视。
计划生育 1988年以来,坚持开展计划生育工作。1992年,建立乡、村计生协会,发展会员645人。1993年,田雁村获龙岩地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1994年,实行属地管理。1997年,桃溪、江坑、鲁溪、湘坑、湘里、新华、新澜等行政村被县委、县人民政府确定为计划生育后进村,实行单列管理,通过艰苦工作,落实各项措施,计生工作显著进步2000年,全镇节育率92.3%;出生率10.77‰,
人口自然增长率6.21‰,分别比1988年下降7.26个千分点和6.82个千分点。
三、人民生活
198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6元。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315元。大多农户购置电视机、VCD、电冰箱、电风扇等家用电器,新建住宅多为3层—5层砖混结构楼房。1997年,摘掉贫困帽子解决温饱进入小康建设。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13元。比1988年增长6.65倍。
河南省内乡县桃溪镇
桃溪镇位于河南省内乡县,原名西庙岗乡,2008年改名为桃溪镇。
一、基本情况
桃溪镇位于内乡县城西南部26公里,总面积140平方公里,其中山坡面积17万亩,全乡呈七山一水二分田分布。辖九个行政村,绿地面积人均10.2平方米。
二、历史沿革
据乡志记载,明清时期,原西庙岗乡政府所在地原为自然镇,称桃溪镇,因一条两岸桃树连绵成林的桃溪河穿镇而得名。据载,因军阀混战土匪猖獗,一把大火把此街烧成灰烬,加上自然灾害瘟疫流行,愚昧的群众认为魔鬼作怪,因而在此修建庙宇一座,祈求上天赐福。因其座落在县城西部土岗上,又以古庙会盛传四方,逐步演变改称为西庙岗,1962年成立西庙岗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西庙岗乡。2008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桃溪镇。
三、经济建设
桃溪镇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狄青洞,相传为宋朝名将狄青部下被金人围于洞内困饿而死。该洞深幽曲折,下斜半里许有水潭:钟乳石琳琅满目,洞大如厅。黄龙寨顶插剑崖石壁之上有诗人李衮亲题诗句,字迹依稀可辨。主要盛产米黄玉、松香玉、七彩玉、鸡血红、黑墨玉、杂毛石、
五氧化二钒、青石、边缘石材等十多个品种,共有矿带32条,矿山面积约91平方公里,储量4000万立方米。主导石材米黄玉晶莹剔透,被人们称为“黄水晶”、“黄色玛瑙”。该镇素有“米黄玉”之乡之称。特别是大理石资源丰富,其松香黄大理石矿色泽鲜美,光滑如玉,矿体分布面积大,储藏量1600多万立方米,为国内少有品种。1985年由中央外贸部和西庙岗乡政府联营建厂,组织开采。多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农民富裕、财政增收、社会稳定为目标,突出抓好工业、项目、新农村、畜牧养殖、集镇建设、综合治理和社会稳定等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沿豫52线创建了桃溪石材城,占地面积300亩,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先后入驻企业近百家。以桃溪石材城为龙头的
石材工业园区聚集带成为全国最大的米黄玉大理石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场,形成了开采、加工、销售、运输一体化的产业结构。全镇开采矿口90多处,加工户达1500多户,大、中型设备1500余台(套),从业人员近4000人。生产的产品包括工程板材、精美餐桌、茶几、茶具及各种工艺品等达四十多个品种,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
四、民族状况
全镇有多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寺河村、彭沟村、庙岗村等。满族众多,主要分布在寺河村、彭沟村;回族主要分布在寺河村、庙岗村;全镇有众多个少数民族聚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