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君,中国古代最早的药学家。有关他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约在
春秋时期写成的古史《
世本》一书中。据记载,桐君是
黄帝的大臣,擅长
本草。
时代背景
持此说者将
神农氏与桐君在药学方面的学术成就
同时并举。即:
陶弘景:“上古神农作为《
本草》。……其后
雷公、桐君更增演《
本草》,二家药对,广其主治,繁其类族。”(陶弘景《药总诀·序》,见:《金陵丛书·乙集》)
《延年秘录》:“
神农、桐君深达药性,所以相反、畏、恶备于《本草》”。(据《
医心方》卷二引唐代的《延年秘录(方)》佚文转引)
持此说者以为桐君与
少师、
雷公等人均为黄帝时代的大臣。如:
《
路史·黄帝纪上》:“(黄帝)命
巫彭、桐君处方、盄饵、湔汗、刺治而人得以尽年。”(见:罗泌《路史》卷四,《四库全书》本)
徐春甫:“
少师、桐君,为
黄帝时臣。”(见:徐春甫《
古今医统大全》卷一“历代圣贤名医姓氏”)
李时珍:“桐君,
黄帝时臣也。”(见: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上·序例上)
《
严州府志》:“或曰(桐君于)
黄帝时尝与
巫咸同处方饵,未知是否?”(见:吕昌明《(续修)严州府志》卷十八“外志一”,万历四十一年,据万历六年增刻本)
持此说者指出:桐君为唐尧时代的大臣。如:
持此说者认为桐君是上古时人,但时代不详。如:
《严州府志》:“上古桐君,不知何许人,亦莫详其姓字。尝采药求道,止于
桐庐县东隈桐树下(即弯曲的桐树下面)。其桐,枝柯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舍。或有问其姓者,则指桐以示之。因名其人为桐君。”
此外,在13世纪末日本医家惟宗时俊撰写的《医家千字文》中还引用了我国隋唐之际的《本草抄义》一书有关桐君事迹的神仙化传说:“桐君每乘
绛云之车,唤诸药精,悉遣其功能,因则附口录之,呼为《桐君药录》。”(据日本惟宗时俊《医家千家文》原注所引《本草抄义》转引)
主要著作
《
桐君采药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制
药学专书。这部著作的撰写时代至少是在公元1世纪以前,由于当时人们所利用的药物都是属于取自天然的动、植、矿物,它们虽然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化学处理和繁琐的机械加工工序,但仍需要经过一定的采制手段方可成为
实际的药物,其中包括:充分掌握辨识这些天然物质本身的形态特征、主要产地、采集的季节、时间、处所,辨识其本身的性、味、毒性,以及对于人类疾病的治疗作用等诸多问题,因而统称为“采药”,总结这种采药知识的学科也就是采药学。
而古代早期的采药学和现代的制药学其最终目的和要求是完全相同的。正因为如此,故也可以称《
桐君采药录》是最早的制药学专书。这当然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伟大历史创举(或发明),也是特别值得称颂的。
在中国古代药学史上,《
桐君采药录》一书的早期传播过程曾经历了约千余年的历程,对于国内外药学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原书已失传。
人物影响
地名
(1)郡名——“桐庐郡”。《方舆胜览》:“
桐君山在桐庐。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人问其姓,指桐木示之,因以桐名郡曰桐庐。”(据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五“浙西路·建德府·事要”,《四库全书》本)
(2)县名——“
桐庐县”。现仍沿用此名。《太平寰宇记》:“(
桐庐县)汉为
富春县地。吴·黄武四年(225年)分
富春县置此。耆旧相传云:桐溪有大犄桐树,垂条偃盖,荫数亩,远望似庐,遂谓为
桐庐县也。”(见: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五“
江南东道七·睦州”,《四库全书》本)
(3)乡名——“桐溪乡”。
桐溪一称不仅是当地溪水的名称,而且早在汉代时已也是一个地名。如:《读史方舆记要》:“(桐庐县)汉为
富春县之桐溪乡,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分置,今属吴郡,晋、宋以后因之。”
(4)镇名——“
桐庐镇”。据
刘兵《
桐君山的书画缘》一文(见:《桐君·
桐君山》)记有《桐庐小景》一画,为画家俨少绘的
桐君山下的“
桐庐镇”。
桐庐镇现仍沿用此名。
(5)山名——“
桐君山”,又名桐庐山。据丹波元胤《医籍考》卷十二“本草四”转引元代僧人圆至云:“
桐君山在
卢州。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
指树为姓,故山得名。”
《明一统志》:“桐君山,在
桐庐县东二里,一名桐庐山。相传昔有异人于此山采药求道,结庐于桐木下。人问其姓,则指桐以示之。因号为
桐君山。”(见:李贤等《明一统志》卷四十“
严州府”,《四库全书》本)
《大清一统志》:“在
桐庐县东二里,一名桐庐山,县以此名。下有合江亭,卢骧《西征记》:桐、睦二江会合亭下,有山巍然直压其首,如渴鲸入水之状,即
桐君山也。”(见:清·乾隆
敕撰《大清一统志》卷二三四“严州府·
桐君山”,《四部丛刊续编》)
(6)岭名——“桐岭”。岭名的由来可见《严州府志》:“因名其人为桐君,县为桐庐,江为桐江,溪为
桐溪,岭为桐岭,而山亦以桐君名焉。”
(7)崖名——“桐君崖”。清代
袁世经有《桐君崖下大历唐人题名诗一首》的
七言律诗,称颂唐代大历年间曾有人在桐君崖上题诗之举(见:《桐庐县文史资料专辑》第一辑,政协桐庐县委员会办公室编)。
(8)屿名——“桐山孤屿”(《说文》:“屿,岛也。”)。清代
袁昶有《桐君孤屿》
七言律诗一首,诗中有“
危峰崪起削青成,似有群仙抗手迎,日出常疑塔光现,云来时挟溪声行”之句。
(11)潭名——“桐君潭”,系位于
桐君山脚下的水潭。据《潇洒桐庐》:“桐君潭——
桐君山脚有桐君潭,江水碧澄,深不可测。据《严州府志》载:‘潭有巨钟,渔者常见之”。
名胜古迹
(1)祠名——“桐君祠”。
(2)山寺名——“
桐君山寺”。如北宋·苏辙有《望
桐君山寺》七言绝句一首,诗中有“严公钓濑不容看,独喜桐君有故山”句。上面诗句中的“
严公”系指后汉时严光(字子陵)而言,严光幼时与汉光帝
刘秀为同学,光武即位后严光即隐居于
富春江畔的桐庐境内业农,并时常垂钓。后人因称其钓鱼处为“严陵濑”(又名严子陵钓鱼处),今为
桐庐县游览处之一。(见:《严州府志》)
(3)寺(庙)名——“桐君寺”。如元·方回有《寄题桐君寺》一首,诗中有“遥知学出神农氏,独欠书传太史公”句(见:方回《桐江续集》卷十八)。
(4)禅寺名——“桐君禅寺”。如清·袁振业氏有《桐君禅寺》诗一首(见:《严州府志》),诗中有“道院今翻作梵宫,山阴有客养
虚冲”句。
(5)塔名——“桐君塔”。位于桐君祠之旁,其始建年代不详,但在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年)曾重修一次,此后历年变迁,又有多次重修迄今。
(6)桥名——“桐庐大桥”。1961年
桐庐县为了由桐庐县途经桐君潭登
桐君山之便,由政府建造了一座
钢筋混凝土大桥,即桐庐大桥。
诗文书画题词
历代文人为桐君祠、山撰文、吟诗、作画者,既知主要者有以下一些。
(1)南北朝:公元5世纪初(南北朝·刘宋初)谢灵运在其所撰《山居赋》中记有“《本草》所载,山泽不一,桐(君)、雷(公)是别,(医)和、(医)缓足悉,三枝六根,五华秋实”之句。
(2)宋朝:11世纪末(北宋后期)杨时撰有《登
桐君山》七言诗一首。12世纪末(南宋初期)朱熹撰有《桐庐舟中见山寺》七言诗一首。13世纪初(宋末元初)方回撰有《寄题桐君寺》七言诗。
(3)元朝:14世纪初回纥族学者萨都刺(字天锡)撰《过桐君祠》诗,诗中有“桐山巍峨桐水清”句。此外,同期的李仲骧及俞颐轩二氏均分别撰有《
桐君山》五言绝句各一首。
(4)明朝:14世纪末(明朝初期)桐庐诗人
徐舫曾为桐君祠撰写了多首诗篇,其中包括:《桐君》(
五言诗)、《张小山捐俸重修桐君祠》、《祠完迎桐君归祀》、《桐君祠》(均七言诗)及《桐君》(
五言绝句)各1首。其中在《桐君》诗中不无感慨地写道:“古昔有桐君,结庐憩桐木,问姓即指桐,采药秘仙录,……予欲访仙踪,云深不可触。”诗名中所提到的“
张小山”,为元代
张可久(13世纪末人)之字,曾重修桐君祠者。
李恭写有《重九登
桐君山》及《题合江亭诗》二首,在后一首诗中记有“严子钓台青树里,桐君丹灶白云边”句。
15~16世纪前后,明代的张和撰《
桐君山》五言诗,
夏言撰《泊桐江偕沈明府元材游
桐君山》七言诗,卢襄撰《七月十二日与沈明府晚眺桐君山次韵》七言诗,孙纲撰《桐君》七言诗,姚龙撰《桐君山》七言诗,
汪九龄撰《合江夜月》七言诗,
茅坤撰《桐君山》五言诗,而屠应竣、邵万、沈椿等也均为桐君及桐君山撰有诗章。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在其《启孙若裘书》一文中则提到:“前过富春(江),因得旷眺山川,吊怀人物。桐君为发迹之祖。……桐山有九头松,状如虬龙大奇。”
(5)清朝:17世纪至20世纪初,清朝文人为桐君及桐君祠、山题写诗文者又有多人,《桐庐文史资料》所载诗篇包括:
查慎行《题桐君祠》,
王佥吉《桐君山》、《君山望晴》,汪若懿《桐君山》,袁振业《桐君禅寺》,方骥才《桐君采药》,姚桂祥《登桐君山》,戴雪舫《合江亭》,胡圣铨《登桐君山》,马象麟《游桐君山》,
袁昶《桐君孤屿》,柴文浩《桐君山》,
袁世经《桐君崖下大历唐人题名诗一首》,等。
在绘画方面,清初画家
肖云从在《桐荫论画》一文中提到曾过往桐江事。另一清代画家
华岩于1727年(雍正五年)绘有《桐荫问道图》一幅,图中人物虽未明记“桐君”二字,但不难看出其中桐君端坐桐树荫处,前方有老、幼二人向桐君拱手相求指点医药之状(《桐荫问道图》原图收藏于广州美术馆,《文苑撮英》16期载有此图)。
(6)近现代:1961年郭沫若去桐庐时撰有《登
桐君山》一诗:“庙貌空存瞰两江,桐君山上已无王,愚人不解劈山像,当作菩萨乱插香。”现代画家黄宾虹曾绘有《
桐君山》及《桐君望海门》等图。
悬崖刻石
除了上述文人写绘的诗文书画外,在
桐君山南面临江的陡崖峭壁还镌有一些古代的书法刻石记文,其中除某些经年久远,每多剥离残损,但仍可辨明其时代者外,尚有以下一些。
(1)后魏刻石:这是既知最早的一种。为南北朝的后魏时期(386~534年)题名崔(弁页)氏的刻石,参见余绍宋《
桐君山题名摩崖跋》(《桐君·桐君山》)。
(2)大历刻石:这是在唐代大历八年(773年)由桐庐县令独孤勉、侍御史崔缜等的篆书,题名“
摩崖”,但可辨者仅存35字。
(3)皇祐刻石:为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由苏才翁的楷书刻石,但也仅存10字。大历刻石与皇祐刻石的石文经清末时陈伯衡氏拓录,并于1936年由余越园在《金石书画杂志》上所写的《
桐君山题名摩崖跋》一文中发表,而拓片现也被陈列于该县的
陈列室中。
(4)治平刻石:治平是北宋年号,在1064~1067年间。
(5)元代刻石:此刻石据考系元代己卯年(1329年)俞颐轩在
桐君山的一处摩崖上的题诗。诗中写到:“潇洒桐庐县,
江山景物妍,问君君不语,指木是何年”。
药业名称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四川药业人士为纪念桐君,在四川重庆创办了首家以“桐君”命名的“桐君阁制药厂”,从事生产发售中药业务。该药厂经营迄今已近百年历史,一直名声远扬,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59年10月桐庐县政府在桐庐山举办了“桐庐县十年成就展览,”并在其基础上扩建为展览馆。
1984年浙江省及桐庐县旅游局对桐庐山地区的人文景观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治和丰富完善,再次重新修复了桐君祠,并且由重庆的桐君阁制药厂发起,联合杭州的胡庆余堂等4家药厂在
桐君山旅游区创办了称为“四方药局”的商场,以出售各家生产的特色中成药为主。此外,桐庐县旅游局又在桐君祠院内的四壁绘制了长25米,宽3.5米的大型壁画,即《汉医溯源图》。该画共分两大部分,前部着重描绘了
桐君老人在桐树下茅庐旁,百姓前来求医,及桐君指桐为名之状;后部则分别绘有历代九位名医像,其中首先是最古的桐君造像,其次则依次配以战国时的
扁鹊、汉代
张仲景、三国时的
华佗、晋代葛洪、唐代
孙思邈、宋代
王惟一、明代
李时珍和清代王清任的历代名医像,人物像后面的背影配有山川野景等彩色浮雕。(1984年重修桐君祠事主要参考包明颐《景观美化片断》,见:《桐君·桐君山》)
1985年5月由旅游局等单位在
桐庐县举办了“首届华夏中药节”,并于5月5日在桐庐祠举行了中药节的开幕式和“历代名医塑像落成典礼”。笔者有幸被邀请,并和中国药学会名誉会长楼之岑教授共同参加了这次盛会。
后世纪念
虽然桐君事迹早在先秦时期已有遗闻,但是为了纪念桐君的业绩,开始建造
桐君祠的地点是浙江省
桐庐县境内,也就是古代的
严州地区。即:
《
钜宋广韵》:“桐庐县在
严州,亦姓。”(见《钜宋广韵·上平声》卷第一“东(韵)·桐”条,
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乾道五年闽中刊本影印)
今考,严州在隋代时称为
睦州。其地名系唐·武德四年(621年)始置。严州地名在历史上又有多次改称,如民国时期属浙江省
建德县,其治所在今桐庐县西旧乡镇处。根据《桐庐县志》(童炜《桐庐县志》卷四“杂志类·祠庙”,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和《浙江通志》(《浙江通志》卷六十七“杂志第十一之五·仙释本传”,《四库全书》本)的记载并有关资料,桐君祠自从建成直到约九百余年间曾经历了多次的严重坏损和修复重建过程,具体如下:
冠以桐君名义的各种事物为了宣扬以“桐君”为首采药治疾的历史,“桐君”家乡的人民除了建造祠堂、供奉塑像及祭祀等活动外,还采用“桐君”和“桐”的字样命名生活中的各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