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村
位于武平县北部,东与中堡镇、西与江西省会昌县和大禾乡接壤,全乡约有五分之一边界与江西省相连。南与万安乡,北与桃溪镇毗邻。总面积256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帽村村距县城26公里。
村情概况
1989年5月21日,孔下村分为孔下、朝阳两个行政村;1992年7月10日,昭信村分为昭信、龙归礤两个行政村。
2000年,全乡辖15个村民委员会,211个村民小组,有5127户,21949人。其中农业人口21169人,占96.44%。
乡内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矿藏有稀土、云母、水晶、钨等,储量颇为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7799千瓦,可供开发,水电资源2500千瓦。全乡有林业用地19866.67公顷,其中有林地18573.33公顷,有红豆杉、檀香木等名贵树种,森林覆盖率70%,
木材蓄积量108万立方米,立竹量43万根。其中唐屋、昭信、中湍、钩坑、帽村、梁山、孔下、恬下等行政村,木材蓄积量均达5万立方米以上。
永平是武平县商品粮基地乡之一,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达1.5万公斤,又是武平县重要林区,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材1万立方米以上。
1994年,在帽村村建成许卓烈士纪念牌。许卓(1905~1934年),广东省广州市人。1924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在
周恩来、
刘伯承、
邓小平等领导下
南征北战,参加过
北伐战争、
广州起义、
百色起义和指挥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曾任连长、红七军政治部主任、军参谋长、政治委员等职。1934年3月,率三军总部检查团到粤赣军区第三分区司令部检查时,遭敌伏击,在永平孔下作战中牺牲。碑身正面镌刻陈丕显的手书“许卓烈士纪念碑”,碑下部镌刻许卓生平简介。碑座呈五边形正面杨成武手书“坚定的
共产主义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左侧莫文骅手书“许卓烈士永垂不朽”;后左侧林默涵手书“为人民而生,生得光荣,为人民而死,死得伟大”;右侧陈光毅手书“烈士英灵耀千秋”;后侧吴西手书“赤胆忠心,喋血奋战”。纪念碑占地约0.33公顷。
经济建设
1988年,全乡
工农业总产值191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42万元、工业总产值974万元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10922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519万元、工业总产值5403万元,比1988年分别增长4.86倍和4.55倍。
粮食生产
乡内耕地以栽种水稻为主,少数高山地区以种植单季晚稻,还有甘薯、玉米等
粮食作物。1988年,全乡粮食播种面积2342.87公顷,总产8568吨。1994~1995年,永平乡列为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区。在田背、杭背、孔下、帽村、岗背等五个村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后劲。改造中低产田46.67公顷,修建陂坝27座,建造标准化水渠4630米,砌“三沟”2690米,种植茶果127公顷。随着灌溉条件改善,扩种双季稻、杂交水稻、推广农业新技术,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99年,粮食总产为16102吨。2000年,调减粮食作物面积91.87公顷,发展商品蔬菜,粮食总产量为15627吨,比上年减少475吨。
经济作物
永平乡
经济作物品种有甘蔗、烟叶、花生、茶叶、西瓜、木薯;果树有柑橘、李、桃、柿等。1990年,县山地综合开发会议后,把山地综合开发作为农村脱贫致富的主要项目把钩坑、中湍、梁山、孔下、岗背等村划为乡水果发展基地,先后引进油柰、黄花梨等新品种。1994年,发展反季节蔬菜,在田背村建立反季节蔬菜示范片,种植反季节蔬菜20公顷。先后引种夏阳白菜、早秋甘蓝、甜椒、节节瓜等新品种,因效益好,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0年,全乡种植烤烟76.67公顷,首次突破10公顷大关,产量121吨;茶叶面积145.67公顷,产量81吨;水果面积528公顷,产量662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7.33公顷、产量12吨;甘蔗种植面积4公顷,产量150吨;蔬菜种植面积364.4公顷,产量7107吨;果用瓜种植面积11公顷,产量347吨。
林业生产
1988年,乡内林业实行多种经营生产形式,国营、集体、个体、联合户和小家庭小林场均得到发展,有大小林场4个。塔里村在县扶贫办扶持下办起首家村办袋栽香菇,袋栽香菇8.6万袋,投资6.5万元,创产值12万元。1990年后天然林大面积砍伐、择伐,面积逐年减少。1992年,田背村村民廖荣安在田背建立小面积桑园基地、发展养蚕业。1993年,乡村林场由1988年的4个发展到12个,其中乡林场1个,乡村联办1个,村办林场10个,拥有管理人员、专业劳力78人,经营面积4184.53公顷,有林地面积3556.8公顷,林木蓄积量为35万立方米。1994年,深化林业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区域管理,把造林绿化、森林资源消耗控制、林地保护、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林政管理六大指标进行量化分解落实到山场,建立一种以村为单元的新型的林业区域管理体系。8月,龙岩地区林业区域管理现场会在永平召开。1988~2000年的13年累计造林更新面积5400公顷,生产木材16.7万立方米,毛竹、黄竹、麻竹240吨,产油茶籽115吨、油桐籽52吨、松脂7100吨、笋干910.5吨、香菇810吨、棕片15吨。
畜牧水产
乡内农户饲养猪、牛、羊、兔、鸡、鸭、鹅等家禽家畜,水产以池塘养鱼为主。1990年开始,农户养猪规模逐年增大。1993年,出现养殖专业户,新建一批“猪—鱼”、“猪—鸭—鱼”立体养殖示范户并逐渐发展,恬下村村民郑启石创办山鸡养殖场,占地1000平方米,饲养山鸡500只。2000年,全乡养殖30头以上生猪规模的有150户农户;全乡生猪存栏12310头,养牛1956头,羊235只,兔15550只,家禽6.5万羽,蜜蜂550箱;肉类总产1259吨,禽蛋产量227吨,产蜂蜜6吨,养鱼水面34.33公顷,水产品134吨
乡村企业
1988年,乡有家具厂、农械厂、电站等企业。1989年以后,稀土矿厂、松焦油厂、机砖厂,活性炭厂、化工厂相继建成。后因原材料短缺等原因,松焦油厂、化工厂先后停产。而个体企业迅速发展,熔铁厂、铸钢厂、冶炼厂建成投产。1997年,加强对外联系引资工作,加快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制定优惠政策,至1999年先后引资兴办采田迳塑料厂、香菇发展公司,园竹坑铸钢厂、木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2000年,全乡有乡(镇)企业412家,从业人员1595人,企业总产值9265万元,其中农村工业产值5403万元。地刷木等产品销往台湾外,还销往日本等地。
水电
1988年,乡内有水电站2座,共装机530千瓦。1996年开始,独资或合资办水电渐多。先后新建兆阳、鸡爪峰、将军石、禾仓峰小水电站。1998年,永平乡至城关变电站联网,孔下、朝阳等7个自然村告别无电历史。2000年,乡境内有小水电站5座,总装机容量1220千瓦,年发电量630万千瓦小时。拥有35千伏变电站1座。
交通邮电
1988年开始,大办“先行工程”,先后修建7条公路,总长56公里还扩建改造1条公路,长5公里。架设7座水泥拱桥、平板桥。1993年实现村村通公路,而新建立的龙归礤村也开通机耕路。1996年,省道206线武平段改建工程开工,永平至万安路段,绕避挡风岭,按三级路山岭区标准。2000年,15个行政村通公路,公路总长65公里,拖拉机路123条,总长218公里。乡村与林区公路1条,总长8公里,全乡有货运汽车32辆,客车6辆,农用车28辆,手扶拖拉机196辆,摩托车1060辆。
1988年,农村通信相当落后,为人工磁石电话,容量仅为60门,仅为单位安装电话。1993年,开始架设电纤电缆,永平境内总长为28公里。采用载波传输,人工交换改为半自动拨号。1996年6月,帽村新建高速传呼“FLEX”方式七频点基站。无线寻呼覆盖率为100%,电话交换采用F—150程控设备,实现电话交换自动化,传输数字化,电话容量为500门。嗣后,出现农户安装固定电话。1999年,中国联通公司在帽村建基站。2000年乡电话容量扩容到1500门,电话装机952部,有7条邮路,总长89公里。办理邮件投递和报刊、
长途电话业务等。15个行政村均通电话。
乡村建设
1988年,农村住房多为土木结构。1990年以后,部分农民新建住宅参照单位套房设计建房。1996年10月,结合省道206线改建,对帽村旧街实施拆迁改造,拆迁面积4500平方米,规划面积0.8平方公里。2000年,乡驻地主街道扩建整修工程已完成。1988~2000年的13年间乡驻地乡政府办公楼、信用社、学校、医院等相继新建。公共建筑新建面积3.6万平方米全部为砖混结构。一般为3~4层,住宅建筑面积有48万平方米,农业人口人均23平方米,孔下、昭信农民新村初具规模。15个行政村主村道铺设混凝土路面。
乡村财政
1988年,乡财政收入116.81万元,其中
预算外收入6.58万元,预算内收入76.10万元,自有资金收入34.13万元;村财收入3万元以上的村有3个,1万元—2万元的有6个,5000元以上的有4个。2000年,乡财政收入185.22万元,其中预算外及自有资金收入44.67万元,预算内收入140.55万元,比1988年分别增长68.41%、9.72%、84.69%。村财收入3万元以上的村有5个,1万元—2万元的有6个,5000元以上的有4个。
集市贸易
农历每月逢二、七为帽村墟期,逢三、八为孔下墟期,逢五、十为永平墟期。1988年后,农村经济政策进一步放宽,农副土特产品得到较快的发展,小商贩逐年增加,集市交易品种越来越多。1990年,全乡集市贸易成交额960万元。2000年,有乡级集市市场1个,村级集市市场2个,摊位总数300个。全乡集市贸易年成交额2800万元,比1990年增加1.92倍。
社会事业
教育
1988年,乡有初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649人,教职工49人;小学13所在校学生2639人,教职工165人,学校沿用旧校舍,多为土木结构瓦房,全乡学校占地面积4186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981平方米。1992年,全乡开展实施义务教育六项督导评估活动,掀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办学热潮。1993年,基本扫除文盲。1995年,实施教育“两基”,至1996年,5年间,新建校舍12837平方米,扩大校园3500平方米,总投资650万元。2000年,有初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1451人;小学12所,在校学生2956人;幼儿园1所,幼儿班21个,在园幼儿639人;初等教育普及率98.9%。教职员工309人,其中小学教职员工186人,幼儿教师28人;中小学学校图书藏书4.7万册,其中小学3.5万册。全乡中小学校占地面积8.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
1989年,创办家庭经营管理中专班,当年招收28名学员,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生物等8门文化课;畜牧、农艺、园艺、家庭综合生产技术等13门专业课程,有3个实验基地,首批学员于1992年8月毕业,是年9月停办。
卫生
1988年,乡内有卫生院,各村有医疗站,设备比较简陋,治疗一般常见病。卫生院实行分组综合承包制,村卫生所个人承包办医。1993年,实现全乡区域内基本消灭
麻风病、
疟疾病。1996年,卫生院门诊楼建成,占地面积17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经省评估达标验收。
医疗器械不断完善,先后购进
B超、
X光、
心电图仪、
手术床、
无影灯等较先进的医疗设备。1998年,卫生院被省卫生厅宣布达“一级乙等”医院标准。2000年,院房占地面积346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乡卫生院设门诊、内科、外科、儿科、中医、B超、X光、化验、预防保健、护理等室和药房、病房,有病床15张医务人员10人。村卫生所24个。全乡98%人口饮用安全卫生水,其中78%人口饮用自来水
科技普及
1990年,永平乡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中心,组织农民先后举办
种植、
养殖、
农副产品加工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当年举办10期,受训农民达200余人次。1995年,该乡按规划重点扶持谷夫、梁山、瑶下、礤背等4个自然村发展袋栽香菇生产,2次组织各村主干、重点村、重点户到福建古田、屏南、松溪和浙江庆元县及本县岩前将军村参观学习,同时聘请古田县和浙江省技术人员任顾问,推广香菇新品种241G—4、C—66、C—263,栽种128万袋。永平乡科委山鸡养殖场获县科技进步奖。翌年,全乡种植210万袋,香菇产量大幅度增加,后因木材资源减少,袋栽香菇呈下降之势。2000年,全乡有各类技术人员67人,其中科技人员23人,中级技术人员18人。80%青壮年农民掌握1门—2门实用技术。
文化体育
1988年9月,永平乡农民体育协会成立,在重大节日和开展纪念活动时举办篮球赛。1990年,永平乡兴建全县乡(镇)第一个水泥灯光篮球场,并设有阶梯看台可容纳观众1000人。1991年5月,永平乡主办武北林区“农税杯”暨“绿色杯”林农男子篮球比赛,有26个代表队参赛,历时3天,帽村中学代表队获第一名,帽村村、永平2个代表队分别获得第二名和第三名。是年,永平乡被省体委评为“福建省农村体育先进乡(镇)”。1992年,乡老年体育协会成立。帽村建成电视卫星地面收转站,勾坑、帽布伐木场
电视差转台相继投入使用,电视覆盖率52%。1995年,帽村始办
闭路电视,电视覆盖率扩大到66%。2000年,全乡15个行政村安装闭路电视,电视覆盖率92%。有灯光球场1个,门球场2个,门球队4支,村级小学有简易沙坑、单双杠等体育设施,13个行政村均建有篮球场和体育活动室。
计划生育
1988年,乡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19.36‰,节育率87.4%。乡坚持开展计划生育工作。1993年,永平乡人民政府被中共龙岩地委和行署授予“计生达标乡”荣誉称号,乡计生服务所被地区计生委评为“先进计生服务所”。2000年,全乡节育率91.2%,人口自然增长率3.44‰,比1988年下降15.92个千分点。
人民生活
198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7.63元。1990年后,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农民收入逐年增加。2000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510元。
所获荣誉
2021年11月,被福建省爱卫办列入“福建省卫生村”拟命名公示名单。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