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公逆钟一组共8件出土于
晋穆侯之墓,同墓出土8件一套,
西周时期楚公逆
熊咢所铸造,出土于晋国晋侯墓地64号墓晋穆侯墓中。钟体长腔封衡。甬的断面呈方形,有旋和斡,旋饰目雷纹。舞部两面微下倾,饰宽带卷云纹。钲、篆、枚部位之间,隔以夹有乳刺的双阴线,枚为平顶两段式,篆饰长脚蝉纹。隧部饰龙、凤、虎纹纠结图案,两组对称排列。右鼓以长耳鳞身兽形为基音点标志。此编钟一组8件,纹饰差异较大,可分为两型三式。一型一式有5件,3件较大,2件较小,甬部略作椭方形,于部弧度较浅,枚等部位用浅细的单线划分,间饰有尖凸的乳钉纹。舞部饰勾连云纹,旋饰目雷纹,鼓部饰龙、凤、虎等相纠的纹饰,篆部饰须爪细长的墨鱼纹。部分钟鼓侧有一竖耳、身披鳞甲的动物,为第二基音标志。一型二式仅一件,是整套钟中最大的一件,除以浅细的阳线连珠纹取代尖凸的乳钉纹外,其余与一式相同。二型有两件,是整套钟中最小的两件,纹饰由较粗深的线条组成。篆、鼓部均饰云纹,以鸾鸟纹为第二基音标志。
1、楚公逆钟,原器已佚,自
宋代流传下来的铭文摹本也毁于大火,迄今所见乃阮元所翻刻,因该器出土时锈蚀严重,铭文受损厉害,加之翻刻失真,致使铭文古奥难读,众说纷纭。该铭铸于钲部,4列35字,释文:“唯八月甲申,
楚公逆自作大雷钟,厥名曰和钟。
楚公逆其万年寿,(用)保其
邦,
孙子其永宝。”意译:“八月甲申日,
楚公逆自己铸造声大如雷的钟,给它起名叫“和钟”。楚公逆万年长寿,用它来保佑
楚国,子孙们要永远珍爱。”
2、楚公逆编钟1993年出土于晋穆侯之墓,一组6件。铭文分铸于钲间5列55字,左鼓3列13字,共计69字。其铭侵蚀严重,字迹漫漶不清,经诸多学者考证,钟铭终于得以通读。
释文:“唯八月甲午,
楚公逆祀厥先高祖考,夫任四方首。
楚公逆出,求厥用祀。四方首休多擒钦融,纳享赤金九万钧,
楚公逆用自作和谐钖钟百肆。
楚公逆其万年寿,用保厥大邦,永宝用。”意译:“八月甲午日,楚公逆祭祀其先高祖考,让四方首领准备祭品。楚公逆亲自出巡,征求其祭祀用品。四方首领钦佩楚公逆勤劳亲民,贡纳赤铜九万钧,楚公逆用以制作一百套谐和精美的编钟。楚公逆万年长寿,用它来保佑其大国,永远珍藏使用。”
钲部和左鼓铸铭文六十八字,记述
楚公逆为祭祀其先高祖考,向四方首领徵求祭品,四方首领贡纳赤铜九万钧,楚公逆用以制作一百套谐和,精美的编钟,用来保佑楚国,永远珍藏使用。
宋代金文书中曾著录一件楚公逆鎛,有关学者公认作器者为
熊咢。年代相当于
周宣王时期。新出土的这套楚公逆钟,不仅使正确释读宋人著录的铭文有了可靠的参证,得以订正所谓镈铭,而且将晋楚相关的历史由春秋前期提早到了西周晚期。单从钟铭“永宝”来看,
楚公逆把钟送给西周及
诸侯国可能性不大,楚公逆器应是被西周作为战利品赏赐给有功之臣倗侯和
晋侯,继而陪葬。
2022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绛县横水西周倗国墓出土1柄人面纹短剑,其上铸有铭文“楚公逆□□中戈”(图1),通称“
楚公逆短剑”。该器与晋侯墓地出土的楚公逆编钟、宋代嘉鱼县出土的楚公逆钟的作器者或为同一人。据考,古倗国在今山西绛县,与
晋国邻近,两国均为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后
倗国渐失,史上无文献记载。
楚公逆,学界普遍认为是指
熊咢(前800年—前791年),为楚国的第16任君王,其高祖父为
熊渠。随着楚公逆短剑的出土,传世的3款
楚公逆器中,有2款出自
山西,这不禁让人产生疑惑。有人说楚王之器,成为倗、晋诸侯的葬器,或为楚王赠予,或为楚败,被西周掠取所得。似以后说为胜。据载西周末周宣王时,以元老重臣
方叔为将,率兵三千讨伐荆楚,多有擒获,楚公逆编钟可能为
方叔伐楚的战利品,由周天子赏赐给勤于王事的晋侯。
西周末
周宣王时期,以元老重臣
方叔为将,率兵车三千讨伐荆楚,作战势如破竹,多有擒获,战利品“俘金”中包括
楚国宗庙青铜重器,史称
方叔伐楚,楚公逆钟可能为
方叔伐楚的战利品,后因晋侯伐戎有功,由
周天子赏赐给勤于王事的
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