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是唐代诗人
白居易创作的一首
七言律诗。这首诗写诗人与
元宗简的友谊。首联写卜邻的良好愿望,颔联驰骋想象,描绘了两幅结邻后的美丽画面:夜月皎皎,松菊清芬,三径共赏;和风习习,绿杨拂水,两家同春,颈联进一步写卜邻之重要,尾联则言彼此可日日相见,且两家子孙可永作芳邻。这首诗前半部写景如诗如画,对仗工稳,典故自然贴切,使人膺服于诗人的语言艺术;后半部用衬托兼层递的手法,其言之凿凿,更表现出诗人殷切和纯真的友情。
作品原文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⑴
平生心迹最相亲⑵,欲隐墙东不为身⑶。
明月好同三径夜⑷,绿杨宜作两家春⑸。
每因暂出犹思伴⑹,岂得安居不择邻⑺。
可独终身数相见⑻,子孙长作隔墙人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元八:元宗简(?—822),字居敬,排行八,河南洛阳人。登进士第。历官侍御史、尚书员外郎、京兆少尹。与白居易交好,唱酬颇多。卜邻:选择好邻居。元宅在长安
升平坊,白时居
昭国坊,地虽邻近,却非隔墙之邻,故有“卜邻”之说。
⑵心迹:心理与行事。
⑶欲隐墙东:墙东,喻隐者所居之处。东汉王君公因世乱,以做牛贩自隐,时人称“避世墙东”。《
后汉书·逸民传·逢萌传》:“初,萌与同郡徐房、平原李子云、王君公相友善,……房与子云养徒各千人,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为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唐代“墙东”还用来指官运不通的人居住的地方。《
唐诗纪事》卷十三载,唐玄宗先天中吏部郎中
张敬忠咏诗嘲膳部员外郎王主敬云:“有意嫌兵部,专心望考功。谁知脚蹭蹬,几落省墙东。”不为身:不是为了谋取利益。身,指进身、仕进。
⑷三径:庭园的三条小路。
赵岐《三辅决录》:“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
陶渊明《
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后人因以“三径”称隐士所居。
⑸绿杨:《
南史·陆慧晓传》:“慧晓与张融并宅,其间有池,池上有二株杨柳。”后人因以用作结邻的典故。
⑹暂出:暂时出外。
⑺岂得:怎能。择邻:挑选好的邻居。《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君子居必择邻,游必择士。”
⑻可独:岂止,不止是。数:经常。
⑼隔墙人:隔墙同住的邻居。
白话译文
无论心态还是形迹我们都最相亲,欲过闲适隐逸的生活绝不是为身。
在三径中共同欣赏着碧空的明月,让两家人分享着绿杨绘成的早春。
往往为暂时的出游还得挑个好伴,怎能在长期安居中不去选择善邻。
何止是我一生能够与你频频相见,就是子孙们也要永远做隔墙的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时白居易在长安为太子左赞善大夫。白居易另有《
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自注云:“时方与元八卜邻。”古人非常重视邻居的选择,为人熟知的“
孟母三迁”便是一个最好的佐证。元和十年春,白居易和元宗简都在朝廷供职,元宗简在长安升平坊购了一所新宅,白居易很想同他结邻而居,于是作这首诗相赠。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与元宗简的友谊。首联用东汉王君公隐居典故,直抒诗人与元宗简亲密无间的友谊。这两句是说:你我是生平亲密无间的朋友,都有着共同的志趣,这就是渴望隐居生活而不贪求自身的功名利禄享受。
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两句以想象的笔法写出了诗人与元宗简结邻后的美好情景。“三径”用
蒋诩辟径的典故,“绿杨”用南朝
陆慧晓与
张融比邻友好的典故。前句承上联次句之“不为身”三字,后句承上联首句之“最相亲”三字,承接十分自然。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明月在天、绿柳拂地的两幅画面,抒写自己对结邻之后的情景的美丽憧憬:在明月的清辉之中,“三径”那几株青松会显得格外苍郁深沉,那夹径黄花也不减其清芬淡雅。还有那两家同饮的一池清水,闪着鱼鳞般的银光,那池边春风吹拂的杨柳,细软的长条轻轻地蘸着池水。在这幽美的境界中,挚友——诗人和元宗简,或闲庭散步,或月下对酌,或池畔观鱼,或柳荫赋诗,恬然陶然,优哉游哉。这两句诗总共十四个字,竟能描绘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启发读者展开如此丰富多彩的想象,使人惊叹于对仗和用典的巨大修辞效用,服膺于诗人那妙笔生花的语言艺术。
颈联承上联进行议论,进一步写卜邻之重要,为两人之友谊再加一浓笔。这两句是说:暂时外出,尚思与良侣结伴,岂有长期安居而不选择邻居之理,然欲择邻,我不选择你还去选择谁呢?
尾联承上之议论,并与第二联相对应,进一步写结邻之好处:两友比邻,不但终身可以相见,子孙后代亦能长期相近,永为一墙之隔的邻居,永远和睦相处;为子孙计,今日之卜邻,岂不令人更值得神往而重视?貌似说理,实为抒情;好像是千方百计要说服人家接受自己的要求,其实是在推心置腹地诉说对朋友的极端的渴慕,表现出殷切而纯真的友情。
这首诗写得颇具特色,首先是善于融化典故。前四句“墙东”、“三径”、“绿杨”,均为用典,诗人未曾陈述卜邻的愿望,却借古代隐士与古人相处之友情很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使诗的内容更加深厚。用典自然贴切,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的程度。其二是善用层递式的衬托手法。如后四句,分别用“暂出”、“安居”、“终身”、“子孙”,衬写与元宗简卜邻之重要,步步推进,愈转愈深。“每因”、“岂得”、“可独”,一句紧追一句,把诗人与元宗简的友谊写得丝丝入扣,委婉深沉。
名家点评
清代
何焯《
白居易集笺校》:起句含盖全篇。后四句变化生动。结句欲远及“子孙”,第五却言“暂出”,转掣不测。
清代
沈德潜《
唐诗别裁》:两家意,语语夹写,一步深是一步。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敕编《
唐宋诗醇》:句句细贴,一层深一层。
清代
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起句“最相亲”三字,是通首主脑,以下言卜邻之美,及所以卜邻之故,皆从此三字生出。
近代
俞陛云《
诗境浅说》:此诗论句法则层层推进,论交情则愈转愈深,在七律中格甚少,词句亦流转而雅切也。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
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
白氏长庆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