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澄
明朝中期大臣
毛澄(1460年9月6日—1523年4月24日),字宪清,号白斋,晚号三江,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人,明朝中期大臣。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毛澄的家族世代居住在苏州府昆山的东面,弘治年间那里被划为太仓州,因此他就成了太仓州人。从他的父亲以上,都因有善行而闻名乡里。毛澄出生于天顺四年八月二十二日(1460年9月6日),他天生资质纯粹,神采俊秀,仪容举止端庄严肃,走路时从不左顾右盼。
成化二年(1466年),毛澄就已能作对,间或作诗,所作诗歌在民间广为流传。每年逢年过节,他都会和兄长们一起去拜访亲戚长辈,有时长辈会赠给他金钱,他回家后就会把这些钱扔掉,说:“要这些钱有什么用?我只是不想违背他们的好意,所以才带回来而已。”陈恺听闻后对他感到惊奇,便许下婚约,将自己的外甥女许配给他。
成化十二年(1476年),毛澄成为太仓卫学生,生活清苦,勤奋好学,每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列前茅。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毛澄考中应天府乡试,回家后就生病了。
弘治元年(1488年),毛澄遭遇父亲去世的变故,哀伤至极且守礼如仪。服丧期满后,他完成国子监的学业,学识和德行都大有长进。他所作的八股文和拟古文共若干篇,都善于体察人心,文辞超脱,但他不自满,将所有文章都焚烧了,有人偷偷背诵其中的一两篇,吴地的后辈学者都以此为榜样。
高中状元
弘治六年(1493年),毛澄考中礼部会试,在殿试中获第一名(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职位。他感激奋勉,更加专心研究道德的内涵和礼乐名物的道理,精心思考,身体力行,融会贯通。长期涵养之后,他胸怀淡泊,无论应对何事,都务求符合道义。
弘治九年(1496年),毛澄参与会试的监考工作,所选人才众多。经过三年考核,他晋升为儒林郎,追赠父亲和他一样的官位,封母亲为太安人,妻子徐氏为安人。
弘治十二年(1499年),朝廷再次对官员进行考核,由于毛澄称职,被任命为《大明会典》的纂修官。
弘治十三年(1500年)二月,毛澄担任经筵展书官。这年八月,他按例请假,送母亲范氏回乡。这时他祖父年满百岁,朝中官员们纷纷赋诗写文以彰显他家世代的德行,有关部门为他家建立了人瑞坊。
弘治十五年(1502年)十一月,毛澄回到朝廷。
弘治十六年(1503年)三月,《大明会典》编成,毛澄晋升为右春坊右谕德,仍兼任修撰,参与修纂《历代通鉴纂要》。
弘治十七年(1504年)二月,毛澄担任东宫侍班官。八月,担任东宫讲读官。他声音清晰准确,义理阐释得明白通畅。当时明武宗为皇太子,听讲后称赞他讲得好,向明孝宗进言说:“今天讲书的毛先生是苏州人,他讲书讲得真正明白。”明孝宗非常高兴。恰逢中秋设宴,就把宴席上的食物赐给他。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月,毛澄充任经筵讲官
推恩宫僚
明武宗即位后,推恩于宫僚,毛澄晋升为左春坊左庶子,兼任翰林侍读。九月,明武宗赐给他金厢束带,等到给两宫徽号,又按照他的官位追赠其父亲,母亲晋升为太宜人,妻子晋升为宜人。这一年,毛澄参与修纂《孝宗实录》,担任纂修官。
正德二年(1507年)正月,毛澄听说母亲范氏患病,请求回乡探望,但明武宗没有准许。听到母亲的死讯后,他匍匐着赶回家乡,哀伤之情感动了乡里。安葬母亲后,毛澄避居在城北郊外,从不进城。有时带着一个仆人在郊外游逛,遇到景色优美的地方,就会徘徊很久。他与乡亲相处时,态度从容自若,不拘小节,但遇到有人向他请托私事时,他却严词拒绝。有一家巨室被诬陷,当权者准备奏请明武宗没收其家产,这家人最初向毛澄求救,毛澄没有答应。后来毛澄了解到这家人的罪行并不严重,就为他们辩护,使他们免遭不公正的惩罚。这家人想送给毛澄几百两银子作为报答,毛澄却全部拒绝了,说:“我帮助你是为了秉持公道,怎么能接受你的贿赂呢?”
正德四年(1509年)五月,权宦刘瑾摘取《大明会典》中的小毛病把参加编撰的人贬官,毛澄因此被降为庶子,只保留了兼职。这年秋天,毛澄被重新起用,仍担任侍读。
正德五年(1510年)五月,毛澄晋升为侍讲学士。八月,明武宗命毛澄主持顺天府乡试。九月,又代理国子监事。
正德六年(1511年)三月,毛澄担任殿试读卷官。五月,明武宗晋升毛澄为翰林院学士,担任日讲官。
正德七年(1512年),毛澄掌管翰林院事务,奉命教导庶吉士。君子们认为他的言行举止都值得效法,不仅仅是一个教文的老师。
正德九年(1514年)二月,毛澄奉命主持礼部会试,不久晋升为吏部右侍郎。
正德十年(1515年)八月,毛澄升任吏部左侍郎,任职期间曾经代理吏部选官事务,人们都佩服他的公正。
直言敢谏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毛澄经过三年一考,晋升为通议大夫,按照他的官位,祖父和父亲都被追赠,祖母王氏和母亲范氏、妻子徐氏都晋升为淑人,并荫庇其子毛希原为国子生。六月,毛澄晋升为礼部尚书,担任经筵讲官。八月初一,明武宗便装外出游玩,毛澄率领侍郎王瓒顾清等上书请明武宗回宫。后来明武宗又走出居庸关,到宣府去游玩,久留不回。毛澄等一次次上书谏劝,但没有成功。
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明武宗返回到京城,传令让百官身穿军装到郊外迎接,毛澄等请用平时的官服,明武宗不允许。兵部尚书彭泽起初担任左都御史,曾奉命处理陕西边境事务。当时吐鲁番侵略哈密,彭泽妥善处理并上奏朝廷,但奸佞之人因为嫉妒彭泽,就罗织罪名陷害他,准备对他处以重刑。于是明武宗下旨集议。毛澄说彭泽有功无罪,都给事中王爌石天柱也支持毛澄的观点,彭泽因此得以从轻发落。第二天,王爌、石天柱二人都被降职到外地任职,有人唆使宁王撼动毛澄的地位,但毛澄不为所动。暗中观察了一个多月,没有找到可以撼动他的理由,于是只好作罢。
七月,明武宗自称威武大将军,自名朱寿,率领军队巡守边防,出发到宣府,经过大同,从山西到达榆林。毛澄等一次次飞章谏劝。十二月,毛澄又和朝中大臣们一起上书说:“自去年正月以来,陛下车马数次外出巡游,顾不上在宫中安静地住下来。这次外出,又已经半年了。宗庙、社稷的祭祀典礼都是由人代为举行的,万寿节、元旦和冬至的朝贺礼仪都省略了。腊月初一的省牲,省略而不举行,就有两年了。现在本年度即将结束,郊祀的日子已帮您占卜好了。皇祖的教导说:‘凡是祭祀天地,精诚就可以感天动地,怠慢就会祸不单行。’现在您乘车远游在外,不知哪天回程。万一冰雪挡路,车马难行,元旦来不及亲自捧送玉帛到上帝面前,您心中怎么安稳得了?况且边境上荒凉、寒冷,冬天里尤其冷得厉害。我们这些大臣在京城里吃着厚味禄米,抬头想到陛下您在外身体劳累,根底空虚,遥望陛下,忧心如醉。所以敬请打驾速回,亲自参加祭祀,这样国家、臣民都将幸运至极了。”明武宗未予答复。逆贼朱宸濠未反叛时,奏请让抚按等官员朝服进见,有人请毛澄上奏执行这一要求,毛澄依据旧例上奏反对。朱宸濠在母亲去世后假装孝顺,胁迫镇巡官请求朝廷表彰,毛澄上奏反对,引用《孝经》中关于诸侯的孝道的说法,指出朱宸濠的行为与此不同,于是这些请求都被驳回了。朱宸濠和他的党羽非常怨恨毛澄,但毛澄却像不知道一样。
正德十四年(1519年)春天,明武宗赐给毛澄一袭大红蟒衣和一条玉带。在此之前,只有三人被赐给玉带,毛澄是其中之一,但左右不喜欢毛澄的人却把玉带藏了起来不给他。到这时,明武宗从西边回来,将要举行郊祀大典,毛澄应当引导明武宗,他们觉得不能再把玉带藏起来了,于是才把玉带拿出来。二月,明武宗刚刚回到京城,就指示礼部说:“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朱寿将派到京城两畿,并往山东瞻仰东岳,祭祀孔圣人,为百姓祈求幸福。”毛澄等大吃一惊,又和大臣们一起上书说:“陛下是天地的儿子,继承祖宗的大业,四海九州只知道陛下有皇帝的称号。现在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太师、镇国公,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发布这道圣旨的是陛下,加这个称号的,也是陛下,不知道接受这个称号的该是谁?如果因为皇储还没有确定,想求告普天下的名山大川,用以祈求神灵暗中相助,那么派遣使臣携带玉帛前去,足够表示您的敬意了。何必亲身捧着神像,献上香烛,像佛、老之徒那样干呢?”进而一一陈述了五条不能那样做的理由。明武宗也不予回答。
正德十五年(1520年),因为朱宸濠在江西造反,明武宗亲自南征以显示军威,后来在南京住了一年多。毛澄等一次又一次请他回北京。等返回到通州时,明武宗听从江彬的话,打算立即把朱宸濠赐死。毛澄根据朱高煦的故事,请回到京城向郊庙告祭后,举行献俘仪式然后杀掉朱宸濠。左右的人说朱宸濠在京城有很多内应,怕入京后发生变故,就召集文武群臣出外商议。毛澄正色说:“前有宸濠,陛下自有处置的旨意,必须发书告知太庙,按照旧制执行,不宜在外面草率定案。”奸臣江彬在列,听后吐舌。从此法官们上奏都依据毛澄的观点,但是明武宗没听。宦官王堂镇守浙江,请为自己建立生祠,西番阐化王的使臣请额外赏赐他们九万斤茶叶,毛澄都竭力反对,明武宗又不听。王琼要陷害彭泽,只有毛澄说明彭泽没罪。
迎立世宗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驾崩,慈寿皇太后下旨,前往迎接朱厚熜入继大统。接到命令后,毛澄和大学士梁储、寿宁侯张鹤龄、驸马崔元、太监韦霖等到安陆迎接明世宗。到达后,有人提议应该行五拜三叩头之礼来见明世宗,毛澄说:“如果现在就这样做了,以后还有什么可以增加的礼节呢?而且将来劝进和辞让的礼节,是实行还是废除呢?”明世宗听到后赞同了他的观点,赐予他丝织品十表里、白银千两,连他的仆从也都有赏赐。明世宗出行时,毛澄前后护卫跟随,竭尽忠诚,明世宗常常对他加以慰劳。即位后,明世宗又念及他之前的功劳,赐予他白银、丝织品等若干,还赐给他罪人的家属一人。
礼议之争
明世宗登基才六天,就发布圣旨要大臣讨论兴献王的主祀和尊称。五月七日,毛澄大会文武群臣,递上决议说:“据查证,汉成帝立定陶王为皇太子,立楚孝王的孙子刘景为定陶王,供奉共王的祭祀。共王是皇太子的亲生父亲。当时大司空师丹认为这样做私恩、大义都得到了照顾。现在陛下入宫继承了王统,应该像定陶王的例子办,以益王第二个儿子崇仁王朱厚炫入继为兴王的后裔,接任兴王,主持兴王的祭祀。又据查证,宋濮安懿王的儿子入继宋仁宗做儿子,就是后来的宋英宗司马光认为应该以高官大爵尊崇濮王,称他王伯而不称其名。范镇也说:‘陛下既然给仁宗做儿子,如果再把濮王称为父亲,在大义上说来不恰当。’于是为濮王立了庙,以赵宗朴为濮国公,供奉濮王的祭祀。程颐有言道:‘过继给人做儿子,就把人家称作父母,而把生身父母称作伯、叔父母,这是做人的大伦理准则。不过生养之恩也是再大不过的了,应该另立一个特殊的称号,如称为伯、叔父某国大王,这样既明确了王位的正统谱系,而亲生父亲也尊崇到了极点。’现在兴献王是孝宗的弟弟,是陛下的生父,和濮安懿王的事正是一样。陛下应称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凡是祭告兴献王或上书信给王妃,都自称侄皇帝某某,这样正统、私亲,大礼、私恩都考虑到了,这可以作为千秋万代的法则。”奏议递上后,明世宗愤怒地说:“父母的称呼能改成这个样子吗?”下令重行议定。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二十四日,毛澄又召集大臣们一起递上决议说:“《礼》规定过继给人就是人家的儿子,上自天子下到百姓都是一个样。兴献王的儿子只有您一个,既然入宫继承皇位,供奉宗庙的祭祀,所以我们以前的决议就想让崇仁王朱厚炫供奉兴献王的祭祀。至于称号,陛下应该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国大王,自称侄皇帝,这有宋朝程颐的话可以作为根据。按我朝的制度,皇帝对于宗室中的长辈,只称伯父、叔父,自称皇帝而不称名字。现在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大王,又自称名字,尊崇的礼数已达到了极点,我们不敢再有别的什么意见了。”进而又把程颐《代彭思永议濮王礼疏》抄一份呈交明世宗阅读。
明世宗又不愿听从,命令他广泛地考察前代的典礼,再商定好了报上来。毛澄于是又召集大臣们上书议论说:“我们再三在一起讨论,所以请改称兴献王为叔父,是为了说明王位正统的尊号不能有两。如果在叔父之称呼前加个皇字,那么陛下的伯父、叔父们就没法子和献王平处了。在王前加个大字,天下其他的藩王就已经不能和献王相比了。兴献王的称号确定以后,王妃的称号就随着王,天底下的王妃们也无法和兴献王妃一样尊贵了。况且陛下以天下赡养父母,用以使他们心中高兴,不违反他们的愿望,这哪里是一家或一国对父母的赡养可以相提并论的?这已经是孔子所说的对父母以礼侍候了。其他尊崇为皇帝的说法,直称父母的主张,似乎不合礼制。尊崇为皇帝的错误,没有比魏明帝的诏书更错误的了。直称父母的错误,没有比宋朝程颐的议论更详细的了。最恰当的典礼,大都要不超出这个样子了。”并把魏明帝的诏书也抄一份交了上去。
当时,明世宗决心坚定地想要推崇自己的父母,而进士张璁又抗言上书极力陈说礼官的荒谬。世明宗动了心,就把毛澄等人的上书压在手头,久不下发。到了八月初一,又命令大臣们集中讨论。毛澄等又上书议论说:“古代先王制礼是根据人情而来的。武宗既没有儿子,又没有兄弟,所以在宪庙的孙子们当中选择了陛下您。这是武宗把您看作同堂兄弟,您应该以孝宗为父亲,以慈寿为母亲,没有什么可疑的。您怎么能又考虑自家的双亲呢?”奏疏递进去,明世宗不高兴,又留在宫中了。恰好给事中邢寰请讨论宪庙皇妃邵氏的称号,毛澄上书说:“王妃生下献王,实际上也是陛下在谱系中的来历。但是既然继承了宪宗传下来的王位,就应该以孝宗为父,以慈寿太后为母亲。孝宗对宪庙的皇妃应称皇太妃,那么对陛下说来您应该尊称她为太皇太妃。这样,家族中的伦序既已排正,您对父母的私情、大义又都够深厚了。”奏疏呈上,明世宗这次回答说:“知道了。”
本月,明世宗因为母妃将到,下令礼官讨论欢迎仪式。毛澄等请让王妃由崇文门进城再进东安门,明世宗不同意。他又提出由正阳左门进来再入大明东门,明世宗又不同意。毛澄等坚持当初的意见不变,明世宗竟自行确定了欢迎仪式,都从中门进来。那时尊崇献王的礼数还没有确定,张璁又进呈《大礼或问》,明世宗更加有意引用他。到九月底,把毛澄等以前的奏疏发下来,又命令礼官广泛采纳意见,然后拿个提案上来。毛澄等人料想势不得已,就和内阁大臣商议,加称兴王为帝,妃为后,用皇太后懿旨予以公布。然后毛澄才上书说:“我们那一点愚蠢的见地,在以前的奏议中都已经说过。现在使陛下您的心得到安慰,使大礼适用于现在而不违背情理,合于古礼又不失道理,那么有内阁的机要大臣在,请听取他们的意见。”明世宗于是在十月二日以慈寿皇太后的旨意加兴献王封号为兴献帝,王妃为兴国太后,皇妃邵氏也尊为太皇太后,布告天下。但是明世宗虽然勉强听从了大臣们的决议,内心仍然恼恨。十二月十一日,明世宗又传下指示要加兴献王尊号为皇帝。内阁杨廷和等封还了明世宗的亲笔批示,毛澄抗言上书反对,又和九卿乔宇等合力谏阻,明世宗都不允准。
病重辞世
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清宁宫后边三个小宫遇灾。毛澄因此又说了一回,正好其他大臣中也有很多劝阻的,事情才暂时停下来。春天,编纂《武宗实录》,毛澄充任副总裁。每次朝会结束后,他都进入史局,进行大量的编纂工作。出宫处理部务,直到很晚才回家。尊号礼成后,记录迎接明世宗的功劳,加封太子太傅,荫庇其子一人任锦衣卫世袭指挥同知。毛澄五次推辞都不被允许,毛澄也不敢接受。不久奉昭圣皇太后的懿旨,主持明世宗大婚的选妃工作,共选得女子七人,其中一人为刘镇抚某的女儿,是某个宦官家族的人,所以宦官们多有帮助。给事中底蕴将此事告知毛澄,毛澄核查武选的贴黄后相信了他的话,立即上奏。不久有左顺门议事的旨意,毛澄认为是为了这件事,就抄录贴黄进呈,此事于是作罢。册封皇后的典礼举行时,毛澄充任副使。等到典礼结束,明世宗赐给他丝织品和钱币三次。毛澄平素就有脾胃疾病,等到迎接明世宗和商议礼节时,精力更加疲惫,到了秋天就病倒了。毛澄曾经等候早朝时,突然昏眩了好一会儿。等到兼任史官工作后,又因为儿媳和孙子的丧事,病情日益加重,到了冬天更加严重。他上疏请求退休,明世宗不允。不久又命太医为他调治,并派遣宦官送去羊肉、美酒、蔬菜、大米等物。
嘉靖二年(1523年)正月,毛澄病得厉害起来,又坚决请求退休,明世宗依然不允。仍然命毛澄充任会试的知贡举官。他三次上疏,内阁拟定了同意他退休的旨意进呈。明世宗看了后,神色凄然地说:“这些老臣,我正要切实委任他们,怎么这么快就到了这一步呢?”仍然像以前一样命太医为他诊治。等到他第四次上疏时,明世宗知道他的病情已经无法好转,才准许他退休。加封他为太子太傅,赐给他敕书并派驿车,还派遣他的属下一人护送他回乡。命令地方官员时常存问,每月供给他大米四石,每年供给他舆夫四人。敕书上有“如果病愈,即刻起用”的话。临行时,又派遣宦官送给他宝钞作为路费。
不久,毛澄收拾行装离开京城,恰逢病情稍有好转,朝廷的官员们为他饯行的人挤满了道路,人们都认为他像汉代的疏广一样重新得到任用。走到兴济,病情发作,于四月九日(4月24日)在船上逝世。明世宗听到消息后非常震惊和哀悼,停止上朝一天,派遣官员前去祭奠九次,命令工部为他营造坟墓。追赠他为少保,谥号为文简。又因为他迎接和护卫皇帝的功劳,荫庇其子一人为中书舍人。
主要影响
毛澄的主要政治贡献有:
正德年间,在明武宗频繁外出巡游、不顾朝政的时期,毛澄多次上书劝谏,希望明武宗能够回宫处理政务,维护朝廷的正常运转。他对于皇帝不理朝政、不参与祭祀等重要礼仪的行为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并多次提出批评和建议;在面对朱宸濠等逆贼的过分要求时,毛澄坚持依据旧例和法制进行反驳,反对给予逆贼不应有的待遇和荣誉;当彭泽等忠良之臣受到诬陷和攻击时,毛澄勇于站出来为他们辩护,指出他们的功绩和无辜;在面对宦官王堂等人请求建立生祠、额外赏赐等要求时,毛澄坚决反对,反对奢侈浪费和滥用朝廷资源的行为。
明世宗登基后,立即就兴献王的主祀和尊称问题展开讨论。毛澄作为大臣,在多次大会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依据历史先例,如汉成帝立定陶王和宋英宗继位的例子,以及程颐等古代学者的观点,主张应将兴献王(明世宗的生父)尊称为“皇叔父兴献大王”,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以保持皇位继承的正统性和对父母的尊崇。然而,明世宗对此不满,坚持要推崇自己的父母,并将称号提升至更高的地位。经过多次讨论和上书,毛澄等大臣坚持立场,同时也考虑到明世宗的意愿,最终建议将兴献王加封为帝,王妃为后,并得到了内阁大臣的支持。明世宗最终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以慈寿皇太后的旨意正式加封兴献王为兴献帝,王妃为兴国太后,并尊宪庙皇妃邵氏为太皇太后,正式确定了尊称和礼仪,并向天下公告。
历史评价
明武宗朱厚照:今日讲书毛先生是苏州人,说书却真正明白。(《太子太傅礼部尚书赠少保谥文简毛公行状》引)
邵宝:平生言行无少伪,犯而不校。遇事正直,不以利害少屈。然务韬晦故实,浮于名位。既通显,济物荐贤,恒如不及,而未尝自言其人。(《太子太傅礼部尚书赠少保谥文简毛公行状》)
廖道南:才为国华,大廷之魁。德为国范,太古之儒。貌不胜衣,言不出口。勋载宗社,名齐山斗。伟哉若人,真我父师。敬诵遗训,若宝蓍龟。(《殿阁词林记》)
徐阶张居正等:澄逮事三朝,忠勤敬慎,始终如一。论事侃侃,不能为媕婀,有古大臣之风云。(《明世宗实录》)
项笃寿:文简强毅不回,学守兼懋,完名以归,不愧科目,亦欧、范之亚与!(《今献备遗》)
查继佐:室无媵娣,好吟咏,不存一字,荐剡恐不及,而不以为恩,其为䔍信长者矣夫!(《罪惟录》)
张廷玉等:澄端亮有学行,论事侃侃不挠。(《明史》)
轶事典故
夜读拒烛
毛澄年轻时曾经夜读,母亲派女婢敲门送膏烛,他没有回应。他的哥哥毛洪亲自起来叫他,他才出来。即使是盛夏,家人也从未见过他裸露身体。
潮谶状元
在昆山有个古老的预言,说潮水超过夷亭时就会出状元。在宋朝淳熙年间,县令叶子强根据这个预言,在驷马桥下建造了一座问潮馆。后来潮水再次高涨,远远地超过了夷亭。在弘治六年(1493年)和弘治九年(1496年)这两个科举考试中,毛澄和朱希周都中了状元。人们都说这是旧有预言的应验。
金赠拒议
明世宗想推尊自己的亲生父亲,曾派遣宦官告诉他自己的意思,直至跪下来给他磕头。毛澄大吃一惊,急忙扶他起来。这个宦官说:“这是皇上的意思。皇上说‘哪个人没有父母,干么让我不得意’,请先生您一定改个主张。”接着拿出一袋金子送他。毛澄感慨地说:“我老迈昏庸,但是不能把典礼给坏了,现在只有一走了之,不参加讨论就是了。”
让产散金
毛澄简朴淡泊,没有过多的欲望,把家中的财产都让给了兄弟。皇帝赐给他的金币,他根据亲疏关系分给了宗族和故旧。家中没有姬妾,徐夫人去世后三年,他才买了一个婢女。等到他生病时,又厚赠她回家。
诗酒自适
毛澄喜欢写诗,也颇爱饮酒,常常一边饮酒一边吟咏不止,等到写成诗就写下来。他的诗意格调高古,音律和谐,听到的人都肃然起敬,疾速诵读一两遍后就烧掉,说:“我只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已。”
韬晦荐贤
毛澄平生言行没有一点虚伪,即使有人触犯他也不计较。遇到事情正直无私,不会因利害关系而稍有屈服。然而他务求韬光养晦,不求虚名高位。在显达之后,他救济百姓、推荐贤才,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而且从未自夸过自己的功劳。如果有人知道了他的善举来感谢他,他则会说:“我忘记这件事了。”
独守清操
在正德年间,士人风气竞相求进,毛澄唯独闭口不谈升迁之事,也从未去拜访过有权势的人。他经常对子弟们说:“这都是命中注定的,如果别人不能坦然接受,又能做什么呢?”
笑卧忘忧
遇到老朋友来访,毛澄谈笑风生直到深夜,有时酒兴正浓,会颓然倒下睡去,好像不知道世间有什么事情一样。
奉法获眷
毛澄在礼部任职很久,对于各王府的陈情和请求,都一律按照法律裁决。明世宗还在藩邸时,唯独因为这件事而知晓他。等到明世宗奉迎他回朝后,明世宗对他的宠眷就更加深厚了。
人际关系
主要作品
毛澄的著作有《毛文简公集》二卷,《大礼奏议》《临雍录》以及《类稿》各一卷。
史料索引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1 21:2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