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经济
经济学领域术语
民生经济就是把保障和改善中低收入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条件作为主线贯穿于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全过程,通过理顺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比价关系,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率,提升社会总福利水平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民生经济,有利于实现发展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价值本质
从价值取向看,民生经济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崇尚劳动、崇尚创造、崇尚平等、崇尚和谐的原则,体现了对劳动者在经济社会生活中主体地位的尊重。民生经济要求在三个层面努力满足劳动者的需求:在物质层面,提高劳动者的收入、福利水平,提高其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精神层面,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升其精神状态、社会地位和满足感;在发展层面,为劳动者及其后代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通过这些途径,使劳动者充分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分享发展成果。
基本内容
从基本内容看,民生经济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作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不竭动力。在生产环节,民生经济主要表现为制定适应要素禀赋结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全民创业,扩大社会就业;在分配环节,主要表现为完善财税体制,缩小收入差距,健全社会保障;在消费环节,主要表现为营造鼓励消费的良好环境,为中低收入社会成员扩大消费提供支持和保障。通过这些途径,最终实现生产、分配、消费各个环节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方向
从发展方向看,民生经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强调消除体制障碍,促进劳动力、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通过市场机制合理定价;强调从要素禀赋条件出发,通过市场机制选择适宜的产业结构;强调政府转变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
重要意义
发展民生经济,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载体。
发展民生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民生经济,增加广大中低收入社会成员的收入,提高其创业、生产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增强发展动力,改善经济结构,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可以迫使单纯依赖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并以损害环境为代价获取利润的企业退出市场,并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平,从而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资源投入型向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型转变奠定重要基础。
发展民生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民生经济,鼓励社会成员特别是中低收入社会成员创业,将有力推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蓬勃发展,推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同时,民生经济为劳动者生存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劳动者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民生经济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只有大力发展民生经济,增加中低收入社会成员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扩大内需才具备坚实的基础。只有把政府财力优先运用于公共支出,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网络以及全民共享的医疗卫生和教育体系,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改善消费预期,积极扩大消费,为扩大内需提供广泛而持久的动力。
发展民生经济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动力。大力发展民生经济,要求各级政府加快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逐步脱离具体的微观经济活动,集中精力制定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大力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调节收入分配,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同时,随着民生经济的发展,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日益凸显,政府行为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必将进一步促使政府公开、透明、廉洁、高效施政,进一步促进政府转变管理方式。
现有规划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凸显出发展民生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力领导下,我国初步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运行总体形势企稳向好。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一些地区、行业、企业还比较困难。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明显暴露。大力发展民生经济,对于理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更为合理有效顺畅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形成全民合力,最终真正化危为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关系
我国已基本具备发展民生经济的条件。首先,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和贯彻落实,为发展民生经济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和思想基础。其次,社会共识的逐步凝聚为发展民生经济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广大人民群众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断加深,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社会利益格局、理顺各种市场主体之间关系的愿望日益强烈,发展民生经济的共识和积极性日渐提高。第三,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为发展民生经济提供了坚强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三位。从国家财力看,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达6.13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收入达3.27万亿元。从社会财力看,截至2009年1月,全国存款总额达49.47万亿元,其中居民存款总额达23.69万亿元。综合来看,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主要途径
发展民生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应把发展民生经济作为一个优先目标,作为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举措,并作为即将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当前,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发展教育是基础。没有教育的发展和接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就没有发展机会的平等。在发展民生经济中,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公平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确保9年制义务教育覆盖面和教育质量的同时,可以考虑将职业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扩大就业和创业是根本。没有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会失去源泉。应进一步改进作风、提高效率,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力度,鼓励全民创业,支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改革户籍制度,便利劳动力自由流动。加大培训力度,为扩大就业创造条件。
解决“三农”问题是重点。发展民生经济的重点区域在农村,重点对象是以农民(包括农民工)为主的低收入人群。应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消除阻碍劳动力流动体制性障碍,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研发应用。
关键问题
增加居民收入是关键。没有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会流于空谈。应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逐步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强化工会地位,提高劳动者集体谈判能力,确保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完善税制,强化税收征管,调节收入差距。
完善社会保障是底线。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确保每一名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是发展民生经济最基本的要求。应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使之逐步覆盖包括农民和农民工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并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确保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经济特点
十六大,十七大以后“关注社会民生,发展民生经济,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级分化”成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施政的主旋律。民营经济大家都很熟悉,民生经济稍为陌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民营经济政策正在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民生经济政策转向。
民营经济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民生经济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9 10:08
目录
概述
价值本质
基本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