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通宝钱书法绝伦,铸工精湛,整齐划一,是中国货币史上精美的货币之一。这些铸造精整的永乐通宝钱主要用于对外贸易,为明初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600年前的国际贸易
硬通货。邻国日本、越南等也曾大批仿铸使用永乐通宝钱,如今所见永乐通宝钱背“治”、“木”等字的皆为日本所铸。
永乐时期开铸永乐通宝的钱局有北京、南京、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六处,其版式的差别,微乎其微,为铜色紫红,真书
直读,全部为
小平钱,光背无文,没有
折二以上的大钱。钱币直径2.5厘米,重4克左右。钱面文字“永乐通宝”四字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其文字笔画清秀。制作上铸工精湛,整齐划一,钱文秀逸,是中国货币史上精美的货币之一。永乐通宝钱中也有折三黄铜大钱(背三钱),其钱径达到3.4厘米,文字清晰,形态古朴,但传世仅一枚,为孤品(现存
上海博物馆),此钱史书上并无记载。而且当时正禁止用
铜钱,应属试铸品并未发行。“永乐通宝”如今没有发现有大型的
折十钱。
永乐通宝为永乐大帝所推出,以其年号“永乐”命名和铸造。我们常说货币背后是文化,每枚古钱都蕴含丰富的文化讯息,了解永乐大帝的文治武功和治国方略,对深入了解永乐通宝的历史背景大有裨益。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
永乐帝、
永乐大帝等。他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
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
哈密卫 ,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
宣慰司,又设贵州
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
永乐大典》,疏浚
大运河。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
永乐盛世。
郑和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的永乐通宝钱。郑和庞大船队每次都达200多艘船,2.7万多人,船上满载金银
宝货、丝绸和
青花瓷器。金银宝货以
铜钱为大宗,因当时西洋、南洋许多国家流通使用中国铜钱,《
瀛涯胜览》曰:“
爪哇国通用中国历代铜钱,旧港国亦使用中国铜钱,锡兰国尤喜中国铜钱,每将珠宝换易”。有些国家还专门大量输入中国铜钱,如邻国日本就输入许多明钱,以洪武钱和永乐钱为最多。
永乐通宝钱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货币。永乐通宝钱在国内出土的数量不多,甚至许多明清时期的
钱币窖藏不见一枚。但在南海和国外很多国家地区却有大宗发现。20世纪70年代在
东沙、
西沙群岛的水下考古发现,被认为是
郑和下西洋船队的沉船所遗下的
铜钱,永乐通宝钱数量非常巨大。如西沙群岛第一次清理
古钱,约80706枚,其中永乐通宝49684枚,占61%。第二次清理能看清文字的铜钱有1995枚,永乐通宝1215枚,占明钱的91%。在
东沙群岛清理古钱,发现明钱有
大中通宝、
洪武通宝、永乐通宝三种。国外考古中也有大量发现。如1930年入田整三对日本48处所发掘铜钱的分析统计,总数有554714枚,中国钱占99.8%,其中永乐通宝有29225枚。南海及环印度洋周边国家和地区,从肯尼亚、坦桑尼亚到
阿曼、伊朗,从斯里兰卡、印度到泰国、马来西亚,都有出土发现永乐通宝的记录。
正因永乐通宝在东亚地区的广泛使用,日本战国时代以及
安土桃山时代的多名武将将其绘于自己的军旗之上。如
织田信长、黑田孝高、仙石久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