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溪窑址
厦门市同安区境内窑址
汀溪窑位于同安区汀溪水库,是一个涵括多处窑址的大窑场。1956年修建水库时发现,同年故宫博物院陈万里考察后证实为“珠光青瓷”产地,此后在福建和浙江等区发现类似风格的青瓷即以“同安窑系青瓷”相称。经鉴定是宋代瓷器生产作坊的遗址。1961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概况
汀溪窑位于同安区汀溪镇汀溪水库。1956年修建水库时发现,同年故宫博物院陈万里考察后证实为“珠光青瓷”产地,此后在福建和浙江等区发现类似风格的青瓷即以“同安窑系青瓷”相称。1961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窑基遗址窑砖、匣钵、垫饼和大量瓷器残片等。釉色以淡褐黄釉为主,其次为青釉、灰白釉、物底露胎。碗类敞口尖底、圈足浅或平底无圈。瓷片堆积在坝头山、汀溪山、章厝山、后山等处,范围约3平方公里。
根据历次调查采集标本,该窑产品以青瓷为大宗,多淡褐黄釉,兼烧青白或灰白釉以及少量褐釉;器形有碗、碟、瓶、罐、洗、执壶、杯、壶等;胎体呈灰白、灰黄色,装饰使用刻、划、印技术;花纹有缠枝、卷草、篦点、菊瓣、莲瓣等,还有印双鱼和屈肢的小鹿图案,采用匣钵装烧等工艺。
发掘过程
1956年,同安修建汀溪水库,意外地在水库工地发现大量窑渣瓷片、窑具。当年冬天,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等陶瓷专家到场考古调查。陈万里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9期的《调查闽南古窑址小记》一文中,证实汀溪窑这些含卷草纹和篦纹青黄釉的器具,就是远销日本的珠光青瓷。纠正了日本学者所谓“珠光青瓷”产自浙江德清后窑的误说。
70年代中期,故宫博物院李辉炳先生又前往调查,他根据日本镰仓海岸、唐津山麓遗址和大宰府附近、福冈湾以及福山草户庄等地镰仓时代遗址所出土同安窑青瓷,认为汀溪窑的烧造年代“上限至少在南宋时代”,“下限可能为元代”。
1979年年初,香港中文大学古瓷研究者数人,到汀溪古窑址实地考察。他们从堆积如山的碎瓷片中,找到多种类型的球光瓷残片。这类瓷器的胎骨釉色、纹饰艺术、造型风洛,与他们所研究的“珠光瓷”一模一样。根据瓷器文字资料分析和考古学家研究结果确认:不管是日本镰仓海岸还是唐津山麓等地出土的“珠光瓷”,绝大多数都是同安汀溪瓷窑的产品。
2002年1-2月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市博物馆对窑址西南部两座窑炉进行发掘(编号Y1、Y2),其长度均超过50米,宽2.5-2.6米,以烧造青瓷、青白瓷的碗、碟、洗为主,Y1前部之上同向叠压着元代续建的窑炉遗迹(编号Y3)。库区西南部山凹内及西部分布有5处窑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除发现4处龙窑遗迹外,尚见2处以粘土夯筑的馒头窑遗迹。
据2002年全面调查,汀溪窑是一个涵括多处窑址的大窑场,已发现相对独立的遗物堆集11处,主要分布在库区南部西岸及西南部山凹,库区西岸、上游及东岸南部尚保留少量遗物堆集及窑炉遗迹。汀溪窑以库区南端靠近堤坝的西岸堆积最为丰厚,相连数座山包,面积约4万平方米,暴露的龙窑残基有8处。
社会影响
汀溪窑产的“珠光瓷”,不仅是研究我国宋代南方经济发展情况的实物资料,而且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人民和日本人民的经济友好往来,渊远流长。珠光青瓷得名背后,有一段关于中日交流的佳话。汀溪镇文化站站长刘良镇介绍,15世纪,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将禅导入茶文化,开辟茶禅一味的“草庵茶风”,因此被誉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村田珠光钟爱来自汀溪窑的青瓷,用其作为茶盅,并称之为“茶道至品”。
珠光青瓷淡泊清雅,令人爱不释手,其之所以能享誉海外,还因为当时发达的海运。据《诸蕃志》载,当时福建地区所产陶瓷,外销范围囊括整个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地区。刘良镇说,宋元时期由泉州港外销的路线主要分成三路,三路航线都发现了珠光青瓷。2007年,西沙华光礁1号考古发掘中曾大量出水珠光青瓷。“南海一号”海底沉船中,亦可见到珠光青瓷的身影。
汀溪窑是宋代南方青瓷窑址的重要代表,也是我国宋代主要的外销瓷窑址之一,其相当部分产品都用于外销,在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以及南亚、西亚甚至东非、地中海沿岸都能见到“同安窑系青瓷”的踪迹,反映出厦门及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
参考资料
汀溪窑址.厦门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汀溪古窑.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政府.
汀溪窑址.福建省情资料库.2015-10-24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3:46
目录
概述
遗址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