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继承战国以后在墓上堆筑坟丘的作法外,贵族官僚墓还在坟丘四周用夯土筑造围墙以为茔域。东汉时期兴起在墓前立墓碑、建
祠堂、置
墓阙,阙前辟
神道。神道两侧还列置人物和动物的立雕石像。
从构筑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地面挖出长方形竖穴土坑作为墓室,称土坑墓;再在坑底用木板构筑木壁墓室,称
木椁墓;用
空心砖或小砖或石板(块)砌筑墓室,则分别称为
空心砖墓、
砖室墓、石室墓。一种是在竖穴土坑底部的一端或一侧掏出横穴作为墓室,称
土洞墓或
洞室墓。另有在山上凿洞建造的,称作
崖墓。空心砖墓和砖室墓有的也在土洞中砌筑。在许多大型砖室和石室墓中,还流行彩绘
壁画为装饰,称壁画墓。在石室墓壁上雕刻各种画像的,称画像石墓。在砖室墓中另嵌入一种模印画像的砖,称画像砖墓。
诸侯王墓的构筑方法与一般汉墓大体相同,但更为复杂。竖穴土坑的,有多层棺椁,棺椁外设
黄肠题凑,例如北京大
葆台汉墓,长沙咸家湖汉墓。凿山为墓的,布置多侧室,多
耳室、例如
满城汉墓和曲阜
九龙山汉墓。有的还采用竖穴和凿洞相结合的做法,例如
广州南越王墓和
徐州北洞山汉墓。北洞山汉墓的主体建筑是采用开凿山洞的方法,而府库仓厨等附属建筑则采用开凿竖穴石坑、再行砌建的方法,这与南越王墓的建筑形式基本相同。
土坑墓、
土洞墓、
空心砖墓和
砖室墓通常只用木棺;
木椁墓大都一棺一椁,诸侯王、列侯使用双层或多层棺椁。一般地说,西汉前期流行土坑墓、土洞墓、
空心砖墓、木椁墓,单人葬;西汉后期出现石室墓、砖室墓、壁画墓,开始流行夫妻合葬。到了东汉,砖室墓普及全国各地,画像石墓、画像砖墓和
崖墓也在山东、四川等地广泛流行,并流行家族几代合葬。不论单葬合葬,死者都是仰身直肢葬式。
因身份贵贱、家资贫富而有很大差别。西汉前期,贵族官僚大都把死人当作活人看待,将生人所用的车马、金银珠玉佩饰、丝织衣物、铜漆器皿、食品、钱币等葬入墓中;将房屋、田地、武士、奴仆和牲畜等制成模型和偶像随葬。一般汉墓也有数量不等的铜、陶生活用具。西汉中期以后,陶质
明器增多,时代愈晚,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愈多,比较贵重的铜器、漆器则逐渐减少。到了东汉末年,
随葬品几乎全被陶明器代替。
汉墓是广东
徐闻县内发现的最早古代墓葬,因其量多,被称为“
徐闻汉墓群”。自1962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该县东南至西南沿海一带发现汉墓290多座,遍及40多个自然村庄,其中以
徐城镇西南20公里处的华丰岭为中心的海港、港头、二桥、南山、华丰、新地、把伍等村庄分布较密,有的村庄有数十座。
华丰村西南仅约600平方米地段内就有30多座。这些墓葬多因
水土流失露出地面,破坏严重,很少有完好的。
1973年至1982年,广东省、
湛江市、徐闻县文物部门先后两次发掘清理汉墓90座,墓穴大多数呈长方形,平底、券顶、砖砌,少数是砖与珊瑚石合砌,个别是土坑墓。平底券顶墓室最大的长3.6米,宽2.2米,深1米;最小的长2.2米,宽0.8米,深1米。墓中一般都有随葬器物,但不多,以陶器为主,兼有铁器、铜器等。出土器物计有;陶器116件,陶珠78粒,铁器28件,铜器10件,
五铢钱20枚,银饰6件,珠饰312粒,
陶纺轮及夹沙陶碎片一批,另在填土中发现
有肩石斧2件。
从汉墓的形制特征、分布情况及出土遗物可以看出,徐闻当时地理位置显要,曾一度繁荣。1983年县政府公布
汉墓群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郪江镇位于
三台县城南47公里处的
郪江河畔,与
中江县隔河相望。东邻
建中乡,南与中江县交界,西连
安居镇,北界
观桥镇。1992年9月建制调整设单列镇,是年被
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郪江镇历史悠久,为古代郪王城遗址,西汉至南朝齐为郪县治所。明朝因葬千总于此,故名千总坟,谐音千子坟。因有郪江从场镇南侧流过,镇由此得名。郪江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境内数以万计的东汉
崖墓群系全国四大汉墓之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的古建筑、
千佛岩和
九龙桥都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和旅游价值.该镇1992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而郪江镇古汉墓也成为四川电视台报道过的有名
古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