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词典
201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问世于1978年的《汉英词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内容充实的汉英词典,其编纂工作始于1971年。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当时北京外国语学院(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主任吴景荣教授,带领数十位专家学者历经8年艰辛,终于编撰完成了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具书巨作,其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简介
一经问世,《汉英词典》就受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学术界的好评。但产生于1978年的词典终究带有十年动荡的遗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迅猛发展,汉语词汇快速更新,加之来自各方的反馈意见,原北京外国语学院又于1983年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对《汉英词典》进行了全面修订。这次修订工作历时10年之久,受到国家教委的高度重视,被定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学科点科研项目。1995年8月,《汉英词典》(修订版)正式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汉英词典》(修订版)不仅收词广泛、例证丰富、汉语拼音规范、编排合理,而且词典所有条目和例证均经中外英语和汉语专家逐条审定,确保内容准确可靠。该版本先后荣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第二届国家辞书一等奖”和“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社会迅猛发展,语言生活日新月异,汉语词汇快速更新。为了反映汉语的最新变化,《汉英词典》便有了再版的必要。2000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组织下,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专家学者为主体的编修团队开始着手《汉英词典》(修订版)的修订工作,前后凡十载。。修订者尽量保持《汉英词典》的原有格局和特色,譬如大部分取自经典、诗词、近代白话小说的例证得到保留,并沿用了1978年版所制定、1995年修订版所遵循的编纂思路:一是兼顾学术和实用;二是以语文为主,兼顾百科;三是以普通话为准,兼承书面传统,酌采方言词汇。在此基础上,修订者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积极反映语言生活实际,完成了卓有成效的修订,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随着第三版的面世,《汉英词典》完成了新的升级,这部历久弥新的工具书将为现代人的英语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录
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汉英词典》(第三版序)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Dictionary (Preface to the 3rd Edition)
凡例
Guide to the Use of the Dictionary
部首检字表
Component Index
词典正文
Text of the Dictionary
附录
Appendixes
特色
★ 收词全面:收录条目 100 000 余条;语文为主,百科为辅;雅俗并举,兼顾学术和实用。
★新词新义:增收新词、新义 10 000 余条,涵盖语文、时事、经济、科技、网络等诸多领域。
★ 例证丰富:收录例证 100 000 余条,地道自然,同时保留了上一版的文学特色。
★ 标注词类:为所有条目标注词类,助力语言学习。
★ 反义联想:收录反义词 2 000 余条,成对掌握,一举两得。
★ 图文并茂:为一些中国特有事物绘制插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 编排合理:以便于查阅为宗旨,并采用双色印刷。
三版序
《汉英词典》(第三版序)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Dictionary (Preface to the 3rd Edition)
《汉英词典》第三版的工作始于2000 年,前后凡十载。如今编校已近尾声,终于可以搁下词条和校样来写一篇编后感了。但我先要放下这本词典,请读者朋友跟我一起走得远一点,到汉外词典编纂史的源头看一看。
世界之有汉外词典,当从400 年前计起。16 世纪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1628)等耶稣会士抵华,为方便新来教士学习汉语,遂着手编写一部汉语–拉丁语词典(Dictionarium Sinico-Latinum)。这部按音序排列的汉拉词典完稿于1598 年,是迄今已知的第一本西洋汉外词典,只可惜一直未能出版,其手稿据信仍藏于罗马耶稣会档案馆。以后又有汉意、汉葡、汉西、汉法等各类词典手稿或写本,大都出自传教士之手。17、18 两个世纪,西士为学习汉语编纂的汉外词典、字词手册、注音字表之类多如牛毛,而有幸刊印成书的只占极少数。中国学者最熟悉的大概是《西儒耳目资》(1626 年刊刻于杭州)。初看起来,这也是一本供西士学汉语用的字表,但它使用的拉丁拼读法却是首度公之于世的汉字注音系统,堪称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嚆矢。除了在注音方面有功于中国语言文字,早期汉外词典还在中西物名的移译、概念的诠释、惯用法的描述,乃至对汉语结构特性的认识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汉英词典的编写开始得晚,因为英美人来华晚。但因为有前人的汉外词典可资参考,有更多的中国学人参与,汉英词典的编纂出版似乎更为顺利。第一本正式印行的汉英词典,是英国人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主编的《五车韵府》(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19 年出版于澳门。这之后,到20 世纪中叶,在华英美学者陆续编出多部汉英词典,举其收词众、体例严、影响大者如: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主编的《汉英韵府》(A Syllab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1874);翟理斯(Herbert A. Giles,1845-1935)主编的《华英字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1892);马修士(R. H. Mathews,1841-1918)主编的《汉英字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1931)。这三部汉英词典都梓行于中西通商的最大口岸——上海。
汉英词典的编纂出版史是与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同步的,进入20 世纪同样如此。1978 年,文革甫毕,中国大陆便出现了国人自纂的首部汉英词典,即本词典的第一版,由商务印书馆印行。改革开放三十年,北外的这本《汉英词典》也恰好走过了三十年,这不是巧合,这是汉英词典出版史与中国社会发展史的呼应。虽说问世于1978 年,《汉英词典》的编纂工作在运动正盛的1971 年就已起步。那是何等艰辛的年代,编纂者却凭仗学人的一份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克服社会环境、资料条件等种种限制,及时完成了一项庞大的工程。在国人的汉英词典编纂史上,这第一步极为重要,以后无论哪本汉英词典,无论续编、新编、另编,或多或少都受惠于1978 年的第一本。当然,一个时代总会有自己的问题。1978 年版终究带有十年动荡的遗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迅猛推进,汉语词汇快速更新,因此不久就有再版的必要,并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于1995 年推出了《汉英词典》修订版。同时,其他汉英词典也陆续面世,如吴光华《汉英大辞典》(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德范克《汉英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吴景荣、程镇球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以及惠宇《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外研社,2005)。这些作品当中,有的以词类标注细腻而系统出众,有的以科技词目丰富取胜,有的因收词多、例证详而广受称许。如今的汉英词典界,真正是诸家争妍、各呈所长,也唯有如此,词典业才能兴旺,使学界和市场双双获益。
词典是给人用的,所以总要考虑方便实用。但词典又要梳理一种语言的词汇单位,归纳出一个明白的系统,因此须有一定的学理贯穿其中。就以词类的诠释来说,早在《五车韵府》中,编纂者便试图界定一些词的语法功能,比如把“个”字释为“一个前置于各种名词的小品词,表示个体性”(A particle that precedes a variety of nouns, denoting individuality.)。后来的汉语词典和汉英词典把“个”标作量词,只不过是以明确的词类标记取代了描述性的语法说明,处理手法有所不同,实质的理解与《五车韵府》并无出入。再如“们”字,界定为“一个附于代词和称谓的小品词,以构成复数”(A particle added to pronouns and appellatives of persons, to form the plural...),这与我们把“们”标记并解释为表示复数的后缀,也完全一致。而马礼逊能形成这种定义,则是因为当时西方人对汉语语法已有一定的研究。他本人在编写词典前就出版过一部汉语语法书——《通用汉言之法》(A Grammar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erampore, 1815)。语法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对词类的认识,很自然地会在词典编纂中体现出来。国人自己的汉语语法研究,即现代意义的中国语法学,起点在马建忠所著的《马氏文通》(1898)。百年来,语法学家对词类划分的认识在汉语词典的编纂中逐渐得到反映,《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语文出版社/ 外研社,2004)、《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2005)等先后较系统地提供了词类标识。汉英词典也不落后,吴光华《汉英大辞典》、德范克《汉英词典》、惠宇《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等也都先后标注了词类。过去汉语界有一种说法,叫做“词无定类”。汉语的词究竟“有定类”,还是“无定类”?如果有类可循,其界限在哪里,判别的标准又何在?关于这些问题,语法学界仍将有一争,但在词典界,看来人们宁可信其有。毕竟,汉语的词类总不至于是一团糨糊,毫无统系和章法。词典编纂家多倾向于实用,把语法家们的分歧搁置起来,求诸一个大致可行的词类框架。
标注词类的工作大家都在做,本词典只是顺从趋势而已。但在已有基础上,我们还想试着再进一步,把标注做到底,做到单个的字。在这方面,以往也有过一些尝试,包括本词典的上一版。从1995 年修订版《前言》中的一句话,可以看出编纂者当年也思考了单字涉及的词性问题:“对单字条目中的粘着语素(bound morpheme)作了有别于自由语素(free morpheme)的处理。”具体做法是:凡是本身没有意义、只做构词成分的单字,如“蝴蝶”的“蝴” 、“仿佛”的“佛” ,在释义时用“see below”(见下)或“see”(另见)表示。本次修订中,则不再迂回说明,直接采用明确的标记:“蝴”、“佛”只是无义音节,并不是语素(= 词素),故标作音;虽有意义而一般不独用、只作构词成分的单字,如 “杩”,则标作素。有些字不独用,但在古时候却成词,例如“蝮蛇”的“蝮”(《说文解字》:“蝮,虫也”;《玉篇》:“蝮,毒蛇也,蝮蜇手则断。”),是一个单音节的词。遇到这一类字,我们仍视为独立的词,如“蝮”字标作名,只是加注了语体标记〈古〉。由于汉语历史久长,致使古今形成明显差异,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也相当大,经常需要把词类和语体结合起来考虑。在语体和修辞色彩的标注方面,本次修订也做了一些改进,区分了文言、书面语和口语。另外,考虑到不同语体之间的差别未必是绝对的,很多场合下只是程度问题,我们在有些词目的语体标记前加标了“多”、“常”等,例如把“然而”标作〈多书〉。表示语气转折的连词有好几个,“然而”是其中较正式的一个;口语里也不是听不到,但如果一个人平常说话总是“然而、然而”的,就显得书卷气。平常我们说“可是”或“但是”。至于“然则”,口语里基本上听不到,标作〈书〉就不会有疑义。
名、动、形、副等词类标注是针对汉语的词目设立的,而汉英两种语言的词类划分和布局毕竟不同,所以有时候,英文释义所用语词的词类与汉语词目的标记并不一致。一般说来,我们会尽量让原语和译语的词类一致起来,一则可以显出英汉两种语言的共性,二则语感上会舒服一些,三则还可以多提供一种表达。例如,“维和”译作“peace keeping”当然可以(例证有“~ 部队 peace keeping force”等),但既然这是一个动词,就不妨把译义改作“keep (the) peace”(例见外研社《牛津英语搭配词典》,2006)。在标注词类时,我们参考了《现代汉语词典》(2005),必要时则会加以补充或另标。比如“退票”,《现代汉语词典》标作动词,本词典第一版(1978)也只有动词释义,不过修订版(1995)已经把这个词处理为动、名两用:① return a ticket; get a refund for a ticket ② a returned (or unused) ticket: 等~ look for a returned (or unused) ticket。本次修订不必改动原有释义,只须添加词类标记。对于“退票”、“退款”等动词和名词用法都很常见的兼类词,分别标注词类更为合理。再来看一个例子,“签名”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应用汉语词典》上都只标作动词,本词典旧版也只有动词释义(sign one’s name; autograph),但在下面的例证中,“签名”显然是名词:“为请愿书集取到一万份~ collected 10 000 signatures for the petition”,所以不妨分立名、动。用例很重要,英语词典之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 1709-1784)说得好:“词语要到使用中去觅求”(“…words must be sought where they are used”)。汉语的词性原本就活,说一个词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往往都不错,要想说明问题,最好是配备自然而合适的语例。
本词典是一部 “中型语言工具书”(1995 年修订版《前言》),此番新修也无意改变这一定位。这意味着,我们要控制篇幅,避免规模过大。以单字条目“塾”为例,由于“家塾”、“私塾”都另行单独成条,就不再重复引举这类词作例证,而用参照标志示以这些常见的搭配。一方面要俭省篇幅,另一方面也要确保释义完整、例证充足。对于单字条目,配备例证时尽量求其本字用法。仍以“塾”为例,一般词典上所举的例词不外乎“家~”、“私~”。然而,何妨采用“六岁入~enter a private school at six”作例证,把“家~”、“私~”列为参照条目。有的词典希望让人用着方便,不必花时间另页翻查,于是在“塾”字底下完整地给出“家~、私~”等例证。这样做自有好处,相关词语立时可见,但也有弊端:假若所有的词都既独立成条,又充当例证,一本词典中复见的内容势必增加,部头自然就大了。部头一大,端在手上沉重许多,却也是不便。另外,印张多了,消费者得多掏钱,是又一弊。“有利必有弊”,老古话说得一点儿不错。不同的词典有不同的思路和编法,从某个方面看可能很好,换个角度看却是不足,恐怕难以面面俱到。所以,纂者不必互相贬抑,识家也不必攻其一点。正是因为你我编法各异,才让读者用户能有更多的选择,繁荣了词典业。
既然是语文词典,生活中常见的普通词汇就应多收,争取不遗漏。当代中国的语言生活异常活跃,网络语汇尤其丰富多产,创意无穷。对于俚俗的新词新义,是收还是不收,酌收哪一些,人们的看法会有分歧。或认为,词典收词须求稳定,要等一个词稳固下来,成为词汇的一员了,才收列作词目。这种意见当然不无道理,不过有时候,并不容易判断一个新词是否已经得到稳固,其稳态又能维持多久。笔者的看法是,只要是亿万百姓口中常说、笔下键下常见的新词新义,哪怕可能只是汉语发展史上的匆匆过客,几年后兴许会退出使用,也都可以收取。词典有诸多功能,其中之一便是实录一个时代独具的字词及用法。词典不但是为今世服务的,词典也是为后人编纂的:要让后世在回顾21 世纪之初的历史时,能够在我们的词典中找到这个时代特有的词语。
未来一二十年的汉英词典界,会呈现怎样一种态势呢?可以预见,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日益交融,华夏文化逐步走出国门,汉英词典也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本词典已收录不少关于中国文化的词目,接下来或许可以在已有基础上提炼和扩充,编纂一部更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典。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不仅是基于典籍和考古的传统文化,还包括五四以来的新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文化;不是单一民族的汉文化,而是融聚多民族元素的华夏文化;也不是限于大陆一方的文化,而是涵盖港澳台等地的大中华文化。另外,海外汉语学习者的群体日见庞大,考虑到这方面的需求,还可以致力编纂专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的汉英词典。供外国人学习中国语文使用,这本是西士当年着手编写汉英词典的初衷,今天我们也不应忽视汉英词典的这一用途。一部外向型的汉英词典,可能需要偏重当代生活语汇,对用法差异作充分的辨析,提供更多的搭配和例证,突出说明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等等。再有,汉英词典可以进一步专门化、系列化,分别满足科技、商务、政法、体育、旅游休闲等各行各业读者与用户的需要。在这些方面,已具相当规模的外研社双语平行语料库应能一展身手。
电子媒质的介入使得词典编纂的工作平台大为改观。前人只能用纸和笔,手工制作卡片、誊写词条,今人则在计算机上直接操作,纸笔已成辅助工具。更有外国出版社,开发出专供编修词典使用的软件,依靠自家的语料库,撰条、润色、增删、定稿都在网上进行。这些不外是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学、应该学,学起来也不至太难。真正难的是,纸质词典如何应对电子词典、网络词典的挑战。电子词典与纸质词典的区别还只在于质材和形制:把纸本做成电子版,查找起来快捷了,携带起来也轻便了,而实质内容、编纂方式都未改变。网络词典大抵有两种:一种是把电子词典设在网上,看起来虽然界面宏阔,实则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是纸本在视屏上的延伸,只不过俾便了关联条目的互参,提供了更多的相关信息和丰富的站点链接;另一种则不同,采取在线自由参与、共同编创的方式(如WIKI),一改千百年来始终由一小批词典家圈定条目、给出释义的做法。后一种类型的网络词典才是一场真正意义的革命,把语词从专家手中解放出来还给民众。须知语词本来就存活于亿万民众的口中和笔头,如今还词典于民,是让语词回归自然,回到它们所由产出的源泉。在网上,词典编纂的空间开放了,界面自由了,编者与读者的界限模糊了,主体与客体的区别也不再重要。如果说有网络词典学这一行,从业者的任务已不是亲自编纂词典,而是如何协调和管理词典。面对网络词典的这种创新,纸质词典也应该思变。但怎样变?眼下似乎还没有答案,有待学界业界一同去探索,通过实践逐步实现变革。
本词典第三版编修过程中,北外同人出力最勤,外间学者也贡献良多。立项之始,曾与1995 年版主编危东亚、副主编高厚堃两位先生商谈编修事宜,并请商务印书馆编审徐世谷、外交学院教授潘绍中、北京大学教授王逢鑫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张伯江、北外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庄绎传与会探讨编纂要旨,对各位先生提出的建议我们多有聆取。北外英语学院陈德彰金莉、申雨平等几位教授,联合国高级译员施晓菁、外研社编审章思英女士分段参与审订;外国语言研究所研究生熊兵、于苒、吴群张大川,及校外徐海、王巧红、周红红诸同志分别承担词条修编,尹洪波博士协助审核词类标注。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澳大利亚汉学家马爱德博士等也相继加入我们这支小小的团队。及至后期,外研社学术与辞书分社的十余位编辑投入甚大,除正常编校工作外,更有功于新词新义的补收、附录的编写、词条配图的绘制等等。言难抒意,甘苦自知,谨借新版面世之机,向所有合作与支持者道一声:谢谢!而词典发行之日,也是编者心生惶恐之时,愿听各方指教,冀望日后再修。
新世纪
此词典(缩印本)2006年获第七届高校优秀畅销书奖一等奖。
内容简介
该词典规模宏大,收词齐全,共收条目14万余条。语文为主,兼顾百科,增收大量新词新义。功能齐全,大胆创新,率先为所有条目标注词类。释义准确,译文精当,标注详尽突出汉语搭配,例证丰富,真实典型体现时代特色,强调应用功能。条目编排清晰醒目,便于读者查阅。汉语拼音规范可靠,严格参照国家标准。附录内容丰富实用,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参考资料
新英汉词典.新英汉词典.2013-07-29
最新修订时间:2021-07-14 06:38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