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西门
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
汉西门,又称石城门,为南京明城墙明代十三座内城门之一,位于民国时期增辟的汉中门以南,现位于汉中门广场内。城门坐东面西,由两道瓮城、三通城门组成,门内有汉西门大街。
名称由来
汉西门最早可追溯到南唐都城的大西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灭越之后,视这里山川形势不凡。有“王者都邑之令”,传说他铸造一对金人分别埋藏于钟山和幕府山下,以镇“山川灵异。”钟山古名金陵山和幕府山西麓的金陵岗据称即因此传说而得名。楚威王还看中临江陡峭的清凉山,于是在山上修筑城寨,取名金陵邑。公元212年,孙权下令在楚金陵邑的基础上加建石头城。筑城长7里100步,南开二门,北开一门,最南端之门即汉西门所在。南唐建都后,成为江宁府城大西门。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扩建金陵城,在此基础上加筑瓮城,称石城门,民间仍沿用旱西门的称呼,后来逐渐演变成汉西门。在其南面有水西门,民间便习称它为旱西门。因紧邻石头城(不是今鬼脸城),故命名石城门。但在民间,仍沿称旱西门。因旱、汉同音,在清末民国初的排满兴汉思潮中,旱西门便演变为汉西门。汉西门,坐东面西,由两道瓮城、三通城门组成。城门上原建有城楼,楼虽无存,石柱础仍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按首都规划建设以新街口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道路构架,向西从汉中路出城。1931年,在汉西门北约20米处拆墙开门,并以路为名,称汉中门。由此,人们即以汉中门来统称包括汉西门在内的这一地段。原汉中门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辟虎踞路时拆除。
位置险要
汉西门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史籍记载,宋以前,长江直逼清凉山,江水从石头城下擦壁而去。汉西门外的秦淮河,在此与长江汇合,成为当时南京的水陆码头。古人常以“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来描绘南京形势。汉西门成了古代南京城防的要冲。东吴末帝孙皓出降晋军时,“一片降幡出石头”当在此处。明初朱元璋在石城门外建有石城楼、讴歌楼以接待来宾,并建皇城至汉西门的大道。甘熙《白下琐言》对此有记载:石城门至通济门,长街数里,铺石皆方整而厚,洪武间,令民输若干予一监生,谓之监石……晩清南京地方史专家陈作霖《炳烛里谈》也谈到:江中有八卦洲,旗人产也。其柴薪皆以牛车辇运,入自汉西门过大中桥,进小门口,至驻防城。每黎明即闻车声隆隆,至午刻始毕,如此者二百余年,街中监石,皆为碾裂……清代康熙和乾隆南巡来南京,北返时均出汉西门登舟入长江。《康熙南巡图》中就清晰地描绘了“旱西门”外码头的繁华景象。1842年8月26日,英国侵略军头目璞鼎查至上江考棚议约,也是由该门入城的。直至清末,江浙联军发起的光复南京之役,“辫帅”张勋带着败军,亦是由汉西门出城上船北窜的。
遗址保护
1977年春.南京市政机具总站为建厂房,向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具文.要求拆除西门座。此时,适逢《毛泽东选集》第5卷出版。该市文保会分管地面文物保护工作的同志,根据《反对党内的资产阶段思想》一文中关于“关键是巩固集体领导,反对分散主义”指示里,把拆除北京城墙作为“大问题”而作出必须“先由党委讨论决定,再由政府执行”的规定.邀集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以及市园林处的专家,与市政机具总站负责同志一起。举行现场会议,统一了保护西门座的认识;再向市委具文请示.取得市委文教书记周伯藩同志的批准,保住了汉西门中蔚为壮观的主体建筑西门座。从而,使今日之汉中门休闲广场保有了文化的深层蕴含。确保了对游人的吸引力。
地理位置
参考资料
汉西门古今.中国南京网站.
汉西门.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9:41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