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也称
汉魏风骨,是汉魏之际的
文学风格,具有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等特点。
简要介绍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
汉魏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
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七子”(
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干、
阮瑀、
应玚、
刘桢)和女诗人
蔡琰继承了汉
乐府民歌的
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
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
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
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
曹操古直悲凉,
曹丕便娟婉约,
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建安为
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 ”(也叫 “
汉魏风骨”)这一
时代风格 。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
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历史概述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
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
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七子”(
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干、
阮瑀、
应玚、
刘桢)和女诗人
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
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含义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二为一为风骨。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
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北朝
刘勰的《
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
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骨”
骨是指文章的
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风骨这一概念很强调完整性,它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两个概念来看。
由来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
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
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如像曹植的诗,既有一定的华美,又不至于伤害风骨,因此人们在提倡建安风骨时,不仅肯定了它的风骨,也肯定了它风骨和
藻饰结合的一面。所以,从南朝到唐,提倡建安风骨的人尽管各自的着眼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足,像辞藻过于华丽,用字过于艰深,风格软靡无力,内容或空洞或繁杂,感情昧暗等,而要求作品有生气,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风格明朗刚健等,这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
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
时代精神。“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
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著有现存最早的七言诗《
燕歌行》;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他的《
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虽也讲究用辞和文采,但仍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本色,不像后来某些文人诗那般过分追求辞藻。此外,刘勰也强调:辞藻修饰与风骨良好的结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
特点
由于汉末
社会动乱,连年战乱,这一时期的文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
应变能力;他们不再拘束于
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建安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而这些,都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南朝齐梁时,
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
文心雕龙·时序》)
定性
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当然也是诗歌史辉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诗歌、辞赋以及散文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诗歌,兴起了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从此奠定了文人诗的
主导地位,给后世留下极深远的影响。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北朝
刘勰和
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
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
李白有“蓬莱文章
建安骨”的诗句;当代鲁迅先生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曹丕的《
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
文学自觉的标志。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
七子简介
孔融
孔融(153-208)其实家学渊源,他是
孔子的二十世孙,
鲁国曲阜人,后来为
曹操所用。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
孔融让梨』的故事了。早年加入讨伐
董卓行列,后来为曹操办事,但因劝阻曹操攻打
刘备而被处死.,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
荐祢衡表》、《
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
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
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陈琳
陈琳(? -- 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
江都)人,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奏书记。《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王粲
王粲(177-217)字
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
邹城)人,为建安七子之一,并在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
登楼赋》最能代表
建安文学的精神。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其代表作《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
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登楼赋》是荆州时登
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
抒情小赋的名篇。
徐干
徐干(171-217)字伟长,北海(今山东
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主要著作是《
中论》,
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与吴质书》)其
情诗《
室思》也写得一往情深。
阮瑀
阮瑀 (?-212)字符瑜,陈留
尉氏(今河南
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
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应玚
应玚 (?-217)字德琏,汝南(今河南
汝南县东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有
文赋数十篇,
代表性诗作《
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音调悲切。
刘桢
刘桢 (?-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
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与。
代表作品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短歌行》
曹操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饮马长城窟行》
陈琳
饮马长城窟,
往谓长城吏,
慎莫稽留太原卒!
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
长城何连连,
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
作书与内舍,
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
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
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
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
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
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
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
贱妾何能久自全?
《从军诗》
王粲
从军征遐路。
讨彼东南夷。
方舟顺广川。
薄暮未安坻。
白日半西山。
桑梓有余晖。
蟋蟀夹岸鸣。
孤鸟翩翩飞。
征夫心多怀。
凄凄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
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寝。
此愁当告谁。
身服干戈事。
岂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
兹理不可违。
《丹霞蔽日行》
曹植
纣为昏乱,虐残忠正。
周室何隆,一门三圣。
牧野致功,天亦革命。
汉祚之兴,阶秦之衰。
虽有南面,王道陵夷。
炎光再幽,殄灭无遗。
《杂诗》
孔融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赠从弟》其二
刘桢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