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是由
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
传染性结膜
角膜炎,因其在
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本病病变过程早期结膜有浸润,如
乳头、
滤泡增生,同时发生
角膜血管翳;晚期由于受累的睑结膜发生
瘢痕,以致眼
睑内翻畸形,加重角膜的损害,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造成失明。
潜伏期5~14天,双眼患病,多发生于儿童或
少年期。
即活动期,
乳头和滤泡同时并存,上穹隆结膜组织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活动性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
瘢痕,无
传染性。其分级的标准:根据活动性病变占
上睑结膜总面积的多少,分为轻(+),中(++),重(+++)二级,占1/3面积以下者为(+),占1/3~2/3者为(++),占2/3以上者为(+++)。
将角膜分为四等分,
血管翳侵入上1/4以内者为(+),达到1/4~1/2者为(++),达到1/3~3/4者为(+++),超过3/4者为(++++)。
临床表现多为急性发病,病人有异物感,
畏光,流泪,较多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数周后
急性症状消退,进入慢性期,此时可无任何不适或仅觉眼易疲劳,如于此时治愈或自愈,可不留瘢痕。但在慢性病程中,于流行地区常有重复感染,病情加重。角膜上有活动性血管翳时,刺激症状变为显著,视力减退。晚期常因
后遗症,如
睑内翻、
倒睫、
角膜溃疡及眼球干燥等,症状更为明显,并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呈现急性滤泡
结膜炎症状,眼睑
红肿,结膜高度充血,因乳头增生睑结膜粗糙不平,上下穹隆部结膜满面滤泡,合并有
弥漫性角膜上
皮炎及
耳前淋巴结肿大,数周后可转为慢性期。
可因
反复感染,病程迁延数年至十多年,充血程度减轻,有乳头增生及滤泡形成,滤泡大小不等,可显胶样,病变以上穹隆及
睑板上缘结膜显著,同样病变亦见于下睑结膜及下穹隆结膜,严重者甚至可侵及
半月皱襞。
(1)涂片检测衣原体包涵体 是最常用的筛选方法,可用于
高危人群的筛选。
原位杂交法检测宫颈或直肠活检标本中沙眼衣原体
DNA,亦可用
PCR法检测,可明显提高检测
敏感性,且可用于鉴定其种及血清型,可用于诊断,疗效判断及
流行病学调研。
PCR法可用于诊断和治疗后疗效的评价,但须注意在停药后疗效随访时,发现有的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查抗原已为阴性,但PCR法仍为阳性,可能为残留部分病原DNA于体内,不表示有病
原体存在。
常见于儿童。皆为双侧,无自觉症状,滤泡多见于下穹隆部与
下睑结膜,滤泡较小,大小均匀相似,半透明,境界清楚,滤泡之间的结膜正常,不充血,无角膜血管翳,无瘢痕发生。
常见于
学龄儿童及青少年。皆为双侧,颗粒杆菌可能为其病因。晨起常有分泌物,眼部有不适感,滤泡多见于下穹隆与下睑结膜,但不肥厚,1~2年后自愈,无
瘢痕形成;无角膜血管翳。
此病有
季节性,主要症状为眼痒,睑结膜上的乳头大而扁平且硬,上穹隆部无病变,分泌物
涂片中可见
嗜酸细胞增多。
沙眼衣原体常附在病人眼的分泌物中,任何与此分泌物接触的情况均可造成沙眼传播感染的机会。因此,应加强宣传教育,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不用手
揉眼,毛巾、
手帕要勤洗、晒干;对沙眼病人应积极治疗,并注意水源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