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必先富民》出自《管子·治国第四十八》。《管子》共76篇,当是
管仲学派﹑齐
法家对管仲思想的发挥和发展﹐学术界也有人认为是
宋钘﹑
尹文的遗著。
原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
但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难以统治。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安心的生活在家乡并重视自己的产业就能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如果百姓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不安心生活在家乡,并且轻视自家的产业,就敢于冒犯上级违犯法令,如果百姓敢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就难以统治了。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富裕,动乱多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贫穷。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统治他们。
释义
富民:使百姓富裕。 富:形容词作动词用
治:管理.
奚以:凭什么。奚:何
然:这样。
敬:不敢怠慢。
罪:犯罪。
危:与“安”相对,指不安心。
陵:对抗。
禁:法令。
是以:因此。
解析
这篇短文为了讲清“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道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讲“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紧接着从另一方面讲“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从这两个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治国常富,乱国常贫”进而得出“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的道理。
为了实现 “
富民”目标,
管仲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最为重要。为了发展
农业,必须首先“劈田畴,制
坛宅,修
树艺,劝市民,勉稼樯,修墙屋”,以实现“五谷粟米,民之司命也”,“粟者,王者之本事,主之大务也”,“地僻举则民留”的经济政治主张。在古代,民经济非常单一,农业生产一直是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历来为一切有为的
统治者和思想家所重视,而管种比其他绝大多数思想家更高明、更睿智的地方在于,他不仅重视农业生产,而且,也十分重视工商业。他认为,农、工、商各业必须同时兼顾,他说:“无市,则民乏矣”,“无末利则本业何出?”、“务本
饬末则富”。因此,他根据齐临近
东海盛产鱼、盐的优势,而发展渔、盐业,并设立渔、盐、铁官职进行行业管理,特别是鼓励渔、盐市易,以适应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用
太史公司马迁之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来表述当时们求财的现实愿望自然十分妥贴。
管仲的经济改革思想还明显体现在
赋税改革方面。他实行“
相地而衰征”的土地实物税政策,次地轻征,增产多得,“与民分货”,目的在于提高种田的生产积极,促使他们增加产量,增加社会物质财富,自然,政府所得赋税收入也随之增加。同时,在主张征收土地实物税的前提下,对增加税、房屋税、牲畜税、户税、关税和
市税等各种工商
杂税来鼓励工商业发展,以分配和协调社会财富,维护工商业利益,来达到“民富则易治也” 的政治目的。他还对重税盘剥,主张取于民有度。他说:“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虽大必危。”鉴于当时地力、民力都有限,他主张:对土地每两年征税一次,税率从
白分之十到三十不等。年十取三,中年十取二,
下年十取一,饥年不征。为了规范市场,打击富垄断者,控制他们与民争利,管仲还采取了向富者征收消费税的经济手段。
此外,管仲在对外贸易、货币、价格、粮食生产与流通等许多方面都有深刻而精彩的论述,并进行了许多功的实践与探索。管仲之所以有如此高明的见解,原因大概有二:在他从政之前,曾经营商业多年,因而积累了丰富的感知识和实践
经验,而主要原因在于,他施展才干的政治舞台不是地偏僻的西部内陆地区[如秦],而是面临大海、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
齐鲁大地。辽阔浩瀚的大海拓展了这位思想家的怀和眼光,丰富的实践
经验更熔铸他那深刻、睿智的思想。
在那个时代,人们还无法掌握科学的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管仲也不例外,但他的“富民”论却充分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层建筑的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他那套系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在中古代历史是
空前绝后的,他早于他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改革家,如
李悝、申不害、
吴起、
商鞅等,但更高于他们。他相齐时间长达40余年,纵横自如,举重若轻,最终功名就。既是学识渊博的思想家,又是政绩斐然的实干政治家和经济改革家,集立德、立功、立言“
三不朽”于一,他为中历史第一功的典范。即使在今天,管仲的经济改革思想也大有借鉴意义。
出处
《治国必先富民》出自管仲《管子·治国第四十八》。
《管子》是
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
道家类,《
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
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
法家类。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管子》,道家之言也。据中国日本学者统计《管子》全书几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语言片段与哲学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大约成书于
春秋战国(前475~前221)至秦汉时期,汉初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包括
儒家、
法家、
阴阳家、
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余各家杂之。
管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 、军事家、道法家。集中体现于《管子》一书。是书篇幅宏伟,内容复杂,思想丰富。如《牧民》、《形势》等篇讲霸政法术;《侈靡》、《治国》等篇论经济生产,此亦为《管子》精华,可谓齐国称霸的经济政策;《七法》、《兵法》等篇言兵法;《宙合》、《枢言》等篇谈哲学及阴阳五行等;其余如《大匡》、《小匡》、《戒》、《弟子职》、《封禅》等为杂说。《管子》是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