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刺
白刺科白刺属植物
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 Maxim.)是蒺藜科、白刺属灌木,枝平卧,不孕枝先端刺针状,嫩枝白色。叶近无柄,叶簇生,叶片条形或倒披针状条形,全缘,先端稍锐尖或钝。花序被短柔毛,黄灰色;萼片绿色,被柔毛;花瓣白色,果未熟时披针形,先端渐尖,密被黄褐色柔毛,成熟时外果皮干膜质,膨胀成球形,果核狭纺锤形,5-6月开花,6-7月结果。
形态特征
灌木,枝平卧,长25-50厘米,弯,不孕枝先端刺针状,嫩枝白色。叶近无柄,2-3片簇生,条形或倒披针状条形,全缘,长5-25毫米,宽2-4毫米,先端稍锐尖或钝。
花序长2-4厘米,被短柔毛,黄灰色;花梗长1-5毫米;萼片5,绿色,被柔毛;花瓣白色,长约2毫米。果未熟时披针形,先端渐尖,密被黄褐色柔毛,成熟时外果皮干膜质,膨胀成球形,果径约1厘米;果核狭纺锤形,长6-8毫米,先端渐尖,表面具蜂窝状小孔。花期5-6月,果期6-7月。
产地生境
中国西北部至北部各省区,中亚也有分布。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西部、甘肃河西、新疆。蒙古也有分布。生于戈壁、山前平原和砾质平坦沙地,极耐干旱。泡泡刺喜生于石质残丘、剥蚀石质准平原、山麓砾石洪积扇、干旱的山间低地、干河谷以及戈壁高平原上。在土壤水分极度缺乏时,仍能顽强地生长,对碱化土壤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最喜生于土壤表层覆薄沙的地段,在覆沙10厘米的典型荒漠上,常形成大面积的纯群落。泡泡刺分布区境内的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干燥度大于5.0,土壤为富含石膏、强度石质化的灰棕荒漠土或石质荒漠土,有时表层覆以薄沙,地表水和土壤水极度缺乏。需要年温≥10℃的活动积温在3000℃以上。
生长习性
泡泡刺4月初芽开始萌动,4月末开始长叶,5月上、中旬开花,5月末开始结实,6月中、下旬果实成熟,9月末10月初霜冻后枯萎,11月初全株枯黄。若遇干旱年份,或在干旱季节,泡泡刺便呈半假死状态,则全年不开花结实或者推迟花果期。
栽培技术
于秋季果实成熟后,以塑料布或其他铺单放于树下,打下果实,晒干,除去异物,簸净,贮于干燥处。
主要价值
饲用:泡泡刺是骆驼和山羊的灌木饲料。骆驼和山羊都喜食其幼嫩枝叶,适口性良好;干枯后骆驼仍喜食,山羊的适口性有所降低。
环境:泡泡刺也是重要的防风固沙植物。
食用:果味酸甜可食,果核可榨油。
化学成分:泡泡刺经预试验有生物碱、糖类、有机酸反应。含白刺碱、维生素C等。
沙堆研究:荒漠绿洲过渡带是荒漠生态系统在自然气候条件下进行演替而形成的稳定的顶极系统,在维护绿洲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经过绿洲化和沙漠化两种地理过程的作用,在过渡带形成灌丛沙堆和荒漠植被共存的景观。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灌丛沙堆的形成和发育可作为土地退化与沙漠化的标志。
泡泡刺灌丛沙堆对于防止流沙入侵绿洲、保持绿洲稳定性有着很大的生态作用。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泡泡刺灌丛沙堆群落开始衰退,影响了绿洲的稳定性,荒漠绿洲过渡带泡泡刺灌丛沙堆研究:
参考资料
泡泡刺.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7 09:2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产地生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