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国荣(朝鲜语:홍국영,1748年—1781年),字德老,
朝鲜王朝后期权臣。本贯丰山,是
朝鲜宣祖嫡女
贞明公主与永安尉
洪柱元的六世孙。
人物生平
科举入仕
洪国荣出身名门
丰山洪氏,父亲是洪乐春,与
洪凤汉、
洪麟汉及
惠庆宫洪氏同属
朝鲜宣祖嫡女
贞明公主与永安尉
洪柱元的后裔,不过并非一支。洪乐春、洪国荣是贞明公主的第三子洪万衡的后裔,而洪凤汉、洪麟汉及惠庆宫洪氏则是贞明公主次子洪万容的后裔。洪乐春有狂疾,是个废人,洪国荣与其父居住在
汉城西江郊舍。洪国荣相貌俊美,史载他“美风仪”“貌俏俊”“状貌媚妩”,同时也十分机敏。少年时风流放荡,与市井无赖纵酒游乐,并擅长时调、杂曲之类的俗艺,所以士大夫都看不起他,不愿与他交往。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朝鲜英祖四十八年)九月二十日,洪国荣庭试文科丙科及第,在录取的十五人中排倒数第一。九月二十四日被任命为
承政院假注书(正七品)。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英祖四十九年)四月通过翰林召试,进入艺文馆(别称翰林院),历任检阅、待教、奉教,并按规定兼任春秋馆记事官(即史官),由此得以接近国王英祖。英祖对洪国荣非常喜爱,甚至称他为“我孙”。他的同宗长辈洪凤汉亦很看好洪国荣,但洪凤汉之弟洪麟汉则很轻视他。
保护世孙
洪国荣后来致仕时称他在壬辰年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英祖四十八年)九月二十六日就初次邂逅还是世孙的正祖
李祘,但具体情况不明。李祘则在日记中说他在癸巳年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英祖四十九年)夏在
庆熙宫集庆堂侍奉英祖时就注意到了当时还是史官的洪国荣,留下了洪国荣“举止端详,风仪清明,已知其为吉人”的印象。洪国荣真正开始服侍李祘是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英祖五十年)三月初四日被任命为东宫侍讲院说书(正七品),从此成为了东宫宫僚。此后于六月升任侍讲院司书(正六品),九月升任侍讲院文学(正五品)。其升迁如此迅速,正是因为蒙受了李祘的厚爱。此前东宫侍讲院的官员除了给李祘讲授经史外不谈其他事,因此李祘觉得很无聊。而洪国荣来了后,则给李祘讲外间百态、各种奇闻,李祘便被他吸引。另一方面,李祘当时面临
郑厚谦、洪麟汉等人的威胁,左右都是他们的“腹心爪牙”,身边无人可用,处境孤立。他察觉洪国荣没有明显的朋党属性,故将他倚为左膀右臂,洪国荣亦死心塌地效忠于李祘。
乾隆四十年(1775年,英祖五十一年),洪国荣任兼司书。此时社会上开始流传关于他和李祘的流言蜚语,如他带着李祘逛妓院等。
洪麟汉、
郑厚谦、
和缓翁主等纷纷劝告乃至胁迫李祘远离洪国荣,李祘则劝洪国荣请求辞职或外放以避祸,但洪国荣表示:“死生在天,惟当顺受,欲避而将何往乎?”李祘亦坚定了与洪国荣“同休共戚,与死同生”的决心。
同年十一月,正在静养中的英祖想让世孙李祘代理听政,但左议政洪麟汉先抛出了“三不必知之说”,然后又阻碍李祘代理听政。李祘一度认为无计可施,乃于十二月初二日召见洪国荣与另一亲信
郑民始,让他们早点离开自己,以免惹祸。洪、郑两人誓死保护李祘,并提议一齐上疏向英祖揭发洪麟汉阻挠世孙代理听政之事,但李祘认为此举会惹祸,继续让他们离开自己。退出后,洪国荣让郑民始物色上疏人选,作为
少论派的郑民始找到了同为少论的副司直
徐命善,于翌日上疏弹劾洪麟汉的“不必知”及另一大臣韩翼谟的“不足忧”之论,得到英祖嘉许,李祘也转危为安。英祖询问徐命善如何得知“不必知”“不足忧”之论时,徐命善引世孙未呈之上疏为据,英祖乃召见洪国荣,洪国荣称自己毫不知情。
煊赫一时
乾隆四十年(1775年,英祖五十一年)十二月十日,李祘开始代理听政。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英祖五十二年)二月下旬,洪国荣陆续出任
弘文馆应教、议政府检详与舍人、训练院正等职。三月初五日,英祖去世。十日,李祘继位,是为正祖,十三日“特擢”洪国荣为
承政院同副承旨。接着,洪国荣历任右副承旨、左副承旨、右承旨、左承旨一路升迁,到七月六日被拜为主管王命出纳的承政院都承旨(正三品,别称“都令”“知申”)。李祘即位后编纂阐明自己合法性的《
明义录》,确立“《明义录》义理”,以洪国荣、郑民始、徐命善三人为“义理主人”,而李祘最信任的是洪国荣,曾强调“始终保护者,独洪国荣一人耳”,攻击洪国荣就是攻击自己。所以,洪国荣虽不在三政丞、六判书之列,但却凭借李祘的信任而成为当时朝鲜最有权势的人。三政丞、六判书到下级官员在退朝后不敢不去拜访洪国荣,因此洪国荣的府第在退朝后都是宾客满堂,年老位高的大臣也只能屈尊听命,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洪国荣上台后,一改往日“无朋”的作风,积极招纳自己的人马。在朝政上,他常听取同朝为官的伯父洪乐纯的意见,又将老论南党(英祖末年被整肃的“清名党”的核心)人士
金钟秀、郑履焕等收为心腹。同时又抬出
宋时烈的玄孙“山林”儒者宋德相来为自己装点门面,自己的主张都以宋德相上疏的形式呈上。在李祘即位之初,洪国荣主持“讨逆”之举,实为清洗英祖末年掌权的洪、郑、金三家外戚。其中郑厚谦、洪麟汉被流放并最终赐死,但
和缓翁主和
金龟柱则只是流放,而之前被老论南党攻击最力的老论北党领袖
洪凤汉则被放过一马,让他安享天年。据惠庆宫洪氏所说,洪麟汉以前训斥过洪国荣,洪国荣的伯父也与洪麟汉不睦,再加上心腹金钟秀的怂恿,所以洪国荣才置洪麟汉于死地。
另一方面,洪国荣也兼任武职,掌握兵权。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英祖五十二年)十一月授
南汉山城守御使,翌年五月二十七日升任禁卫大将,负责护卫王宫。两个月后,发生洪相范等弑杀李祘未遂的“丁酉之变”,洪国荣也同样是逆党的谋杀与诅咒对象。此变之后,洪国荣权限更大,可以调遣
训练都监、禁卫营、御营厅三营十员将官。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朝鲜正祖元年)十一月十五日,李祘在建阳门东设置宿卫所,任命洪国荣为宿卫大将,将自己的人身安全完全交给洪国荣。据说洪国荣在宿卫所值班期间,说着市井之间的粗话,与宫中
医女、针线婢女私通,设高足平床于房中,两腿分叉,赤着双脚,宰相则在平床下对他行拜礼。他甚至使用跟国王一样的水剌床(餐桌)及膳食,日益骄横跋扈。他的权势已远超之前的
郑厚谦,故世人称他为“大厚谦”。
倒台身死
当时,李祘的王妃
孝懿王后金氏没有任何子嗣。洪国荣便声称孝懿王后有病不能生育,并请求李祘拣择嫔御,并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朝鲜正祖二年)六月将自己的妹妹送进宫中,拣择为嫔,定号为“元”,是为
元嫔洪氏。“
元”在文言中指首位,故元嫔的封号不仅对后宫之主孝懿王后不敬,也暗含了洪国荣利用妹妹生育李祘子嗣、从而保证自己长期执政的野心。然而不到一年,元嫔就去世了。洪国荣怀疑是孝懿王后害死的,便拷问中宫殿内人,并在社会上散布不利于孝懿王后的流言;又找来李祘的侄子、恩彦君
李䄄的儿子李湛为元嫔代奠官和守园官,称李湛为自己的外甥,让李祘封他为“完丰君”,即全州(完山)李氏与丰山洪氏的合称,这个封号引发朝野震惊,因为这就是以李湛为元嫔养子入继大统的信号。除此之外,洪国荣还将元嫔的墓称为“园”(国王私亲嫔御的墓才有资格称“园”),并指使宋德相上疏暗示立李湛为储君,自己则宣扬不必再拣择嫔御、生育子嗣,下一步就是将“假东宫”李湛变为“真东宫”。惠庆宫洪氏对洪国荣的跋扈看不下去了,便向儿子李祘哭诉,李祘也决定阻止洪国荣的野心,秘密召见洪国荣,历数其罪,要求他主动
致仕。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正祖三年)九月二十六日,洪国荣上疏致仕,李祘封他为奉朝贺(致仕元老大臣的荣誉称号,意指具有出席朝贺的资格),并举行
宣麻仪式,以示保全之意。
洪国荣致仕并非真正退出政界,李祘遇到政治难题也会派人咨询他,他“大饮而卧,以扇覆面”,不久就“蹶然起而答,无不凿凿中款”,即他醉卧听着提问,然后猛然起身,对答如流。对于李祘最关心的为思悼世子翻案的问题,他主张十年内禁止提及此事,以后从长计议。洪国荣表面上杜门谢客,每日纵酒,实则关注朝廷动态,试图东山再起。他的党羽也继续留在朝中,为他做事。在他致仕三天后,
徐命善就被提拔为领议政,而他的伯父洪乐纯则任左议政。洪国荣致仕时,外界不知内幕,纷纷上疏挽留,唯独徐命善没有任何挽留,令洪国荣怀恨在心。此外洪国荣想让弘文馆和艺文馆的大提学徐命膺辞职,以便将此职位留给自己重返朝廷后出任,徐命膺却不理会。于是洪乐纯便指使大司宪李普行于十二月二十七日弹劾徐命善之兄徐命膺勾结“丁酉之变”的逆党洪启能等,以报复徐命善、徐命膺兄弟。但李祘不为所动,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祖四年)正月八日罢了洪乐纯的官职,门外黜送(逐出京城)。不过洪国荣并未受连累,李祘于正月十二日派人到汉城郊外洪国荣居所宣谕,以安其心,并表示洪、徐倾轧都是自己的错,自己很想见他,十四日又派御医给洪国荣看病。
此后,洪国荣每天与李湛等聚会,出钱结交市井之徒,被怀疑图谋不轨。王大妃金氏(
贞纯王后)乃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祖四年)二月二十一日下谚教于宾厅,要求拣择嫔御,以广储嗣,意图在于遏制洪国荣扶李湛上位之谋。在择嫔之前,李祘通过徐有防找到曾被洪国荣收为养子的
金钟秀,授意他上疏揭发洪国荣曾有妨碍择嫔之言行,于是金钟秀便背叛了洪国荣,于二月二十六日呈上了弹劾洪国荣的袖札。此后朝臣一起声讨洪国荣之罪,李祘顺水推舟,将洪国荣放归田里。洪国荣先住在江原道
横城郡,不久移居
江陵海边,每天纵酒,登山望海,痛哭长歌,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正祖五年)四月初死去,时年三十四岁。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正祖十年)十二月,金大妃又公开了洪国荣生前欲拥立李湛的逆谋,导致洪国荣余党及恩彦君一家被肃清。但李祘始终不同意将洪国荣追施逆律(
孥戮、
籍没)。开国五百三年(1894年,
朝鲜高宗三十一年)十二月才为洪国荣平反罪名。
主要影响
扶护李祘
在英、正交替时期,正祖李祘的地位岌岌可危,他面临郑厚谦、洪麟汉的威胁,身边的宫人也都是郑厚谦所安插的人马,阻隔了他与祖父英祖的关系。洪国荣帮助李祘渡过这段瓶颈期,成功坐稳王位,他所做的事主要有三件:
正是因为洪国荣扶护李祘的功绩,所以李祘即位后编纂《
明义录》,记录自己即位与“讨逆”的过程并阐明合法性,其中洪国荣的名字出现频率在一半以上,与郑民始、徐命善并为“义理主人”,即李祘及其王位合法性的守护者。
势道政治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英祖五十二年)三月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正祖三年)九月,洪国荣虽然仅为正三品的都承旨,但秉承正祖旨意,掌控一切国政,开启了朝鲜王朝后期“
势道政治”的模式。所谓势道,又称世道、势途,是朝鲜王朝后期对权臣秉政现象的称呼。洪国荣就是朝鲜王朝第一位势道家。无论是言论三司(
司宪府、
司谏院、弘文馆)的疏章,还是
朝鲜八道的状牒,都需要先经过他的过目,所有人事任免也由洪国荣包揽。人们都不敢忤逆他,因为一旦得罪他就如同得罪国王,会被指为逆党。洪国荣执政时间很短,根基不深,所以被李祘轻而易举地除掉,本身并未造成太大影响。但李祘死后,就有
金祖淳、
赵寅永等外戚权臣以同样方式掌握政权,架空国王,开启了绵延六十余年的势道政治时代,而洪国荣就是其先河。
历史评价
轶事典故
巧过科举
洪国荣家里贫困,一心想通过科举来出人头地。他先找了本家的长辈洪凤汉、洪麟汉,却遭到洪麟汉的羞辱而被轰出门,由此发誓要报复洪麟汉。其后又打听到科举的主试官是大提学黄景源,上门请求让他通过科举,也被黄景源轰走,可意外得知黄景源的女婿朴基圣也要参加科举,猜想黄景源也有私心,会为自己女婿的登科开路。于是洪国荣便卖了所有家当,换了三百两银子,收买了黄景源家的一个仆人,拜托他在黄景源给朴基圣写信时一定要先给自己看。果然黄景源给朴基圣写了信,那个仆人按照承诺先偷偷转交洪国荣,洪国荣看到信中内容果然是黄景源让朴基圣在试卷上标上某种记号,以便他能被录取。随后洪国荣极力模仿黄景源的笔迹,然后再将信转交给黄家仆人,让他带给朴基圣。等到科举考试前一天,洪国荣便用自己模仿的黄景源笔迹、冒充黄景源写了封信,让那名仆人转交朴基圣,让朴基圣换种方式做记号。等到科举那天,洪国荣在试卷上按黄景源信中内容标了记号,而朴基圣则按洪国荣信中内容标了记号,结果洪国荣及第,朴基圣落榜。
智救李祘
野史记载,洪国荣成为李祘心腹是因为他对李祘有救命之恩。某日,英祖问李祘看过《
资治通鉴纲目》没有,李祘回答看过,英祖又说书中有不宜看的内容(一说是
汉文帝给南越王
赵佗的国书中“朕,高皇帝侧室之子”,一说是
钩弋夫人,总之是关于中国古代皇帝的生母为妾室的内容),李祘谎称自己没看过,英祖便派人去取书。正在东宫侍讲院值班的洪国荣得知英祖派人来取《资治通鉴纲目》,马上反应过来是要抽查其中为英祖所忌讳的内容(英祖因自己是庶子而自卑),便利用寻书之机将那一段抹掉。结果英祖看到这段内容被抹掉,大喜说:“世孙爱我!”李祘逃过一劫,得知是洪国荣所为后,称他为“恩人”“再生之人”,从此倚为心腹。
官方档案《
承政院日记》则记载洪国荣在任承政院假注书时,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英祖四十九年)四月对英祖声称《
史记》中
鲁仲连传中“而母婢也”四字被墨抹掉。只不过他所搭救者并非李祘,而是在给英祖念《史记》时念出此四字的同僚承政院记注官康文祥。
毒害王妃
据说洪国荣坚信
元嫔洪氏是被王妃金氏(
孝懿王后)害死的,所以准备给孝懿王后下毒药,为妹妹报仇。李祘有所察觉,便跟着洪国荣进入孝懿王后居所,问孝懿王后“何物入来”,孝懿王后说没有,李祘到处搜寻,在
虎子(便器)里发现了毒药。原来李祘突然到来,所以洪国荣就仓猝把毒药放进虎子里。李祘为之感叹,让孝懿王后保重自己。当时,中宫殿已有宫女跟洪国荣家私下往来,知道洪国荣要杀死王妃,所以提前准备好了素服。一些衙门也抓捕帽匠,让他们制造白笠,以备国丧,甚至已经有消息传出王妃已死,导致汉城人心惶惶。
威凌国王
洪国荣执政时,人们都只敢叫他“都令”(都承旨)或“宿卫所”,不敢直呼其名。李祘移驾出宫,他紧跟御驾之后结方阵而行,观光的百姓都只注意到洪国荣,而不注意国王李祘。当时人们就算在私室里对至亲谈话,也不敢诋毁洪国荣。洪国荣致仕乃至洪乐纯被罢免后,人们也依然畏惧洪国荣,不敢说他一句坏话。直到
金钟秀上札弹劾洪国荣后,洪国荣的党羽仍然以洪国荣放逐为可惜,可见其权势之大。
人际关系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