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庙会
河南省浚县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
浚县庙会又称浚县正月古庙会,是河南省浚县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活动贯穿于每年的整个农历正月,一直到二月都熙熙不散,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 加拿大学者安得里先生曾评价:“浚县庙会,是中国的狂欢节!”
所在地区
注:2007年浚县庙会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被评为河南民俗经典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卫河之畔,隶属省辖市鹤壁市。总面积966平方千米,总人口约66.5万人。
其古称黎阳,西汉置黎阳县,宋改为浚州,明改州为县,县城始建于明代,现存部分城垣。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八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县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布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2003年7月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AAAA级旅游景区。
浚县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美丽的自然风景,人杰地灵,先民居住历史最早可上溯到6000年前,更重要的是在浚县历史文化和风景结合在了一起,让人们在观赏自然景观的时候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
浚县泥咕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浚县一年一度的“正月庙会”闻名遐迩,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态文化的缩影,德国一民俗学者逛过庙会后称浚县庙会为“中国的狂欢节”。
庙会简介
庙会荣誉
2004年,浚县正月古庙会被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7年,“浚县古庙会”和“浚县民间社火”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被评为河南民俗经典。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浚县人民文化馆获得“浚县正月古庙会”保护单位资格。
2024年12月4日22时12分,在巴拉圭共和国首都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会议上,中国政府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浚县正月古庙会作为“年市、社火、庙会、灯会等”庆祝活动的特色举办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
庙会历史
浚县正月古庙会起源于后赵皇帝石勒开凿伾山大佛时期,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与山东泰山庙会、山西白云山庙会、北京妙峰山庙会并称华北地区四大庙会。当时的人们集结进香、朝山拜佛,庙会由此形成,只是规模较小,人数也少。随着浚县城千余年的发展变迁,庙会规模也逐渐扩大,到明代形成了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基本规模。如今,素有“华北第一古庙会”的浚县正月古庙会会期从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长达一个月,会期长,规模大,保持着明清特色,吸引着晋冀鲁鄂皖周边20个省市以及海内外的数百万香客游人。每天从周边各地来这里观光游览者多达几万人,高峰期有50多万人。
庙会特色
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浚县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庙会充分展示浚县以村镇为单位的民间的民俗表演节目,表演的队伍穿过县城到会场从大伾东山大佛到浮丘西山的云霞仙子延绵近十里。各地前来赶庙会的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那里的民俗表演具有自己的特色,有许多古装戏是根据古代的典故演义而来,有些传统节目据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庙会上三层人叠起的高跷、太师椅上高空翻滚的舞狮、盘鼓、秧歌、旱船等丰富多彩的民间社火表演让游客大饱眼福。为强力打造浚县正月古庙会品牌,壮大旅游经济规模,浚县县委、县政府以“逛正月庙会、拜浚县大佛、过传统大年、赏中原民俗”为主题,举办了民间文艺表演活动、中原民间工艺精品展、祈福大法会、元宵节吉祥灯会、中原民俗文化研讨会等10项内容深受群众欢迎。浚县庙会是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民俗娱乐活动。
每年正月初一开始,历时一个月的浚县大伾、浮丘两山庙会盛大开幕。活动高潮为初九到东山即大伾山,和十六到南山浮丘山,正月十六是古庙会的最高潮,这一天民间社火队及一些艺术表演团体在两山之间走高跷、耍狮子、舞龙、跑旱船、放火铳、耍杂技、唱戏曲,锣鼓震天,热闹非凡,形成一道十分亮丽的中原文化景观。届时商家赶集,人流如潮,是观瞻豫北一带纯朴民风民俗的绝好机会。
大伾山古庙会
浚县古庙会素有“华北第一古庙会”之称,有着千余年的历史。在河南民俗经典、首批河南“老字号”、首批河南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间建筑保护名录(公示名录)中,大伾山古庙会被列入“河南民俗经典”公示名单。大伾山庙会因会期长,规模大。庙会被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每年的正月,都会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光临古庙会,一千多年来一直是周围地区宗教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因而正月古庙会声势浩大,长达月余,日客流量逾20万人。
从南山上看 大伾山及伾浮路,
虽是初五,但已经是人头攒动.
儿时熟悉的红缨枪 大刀,大人去赶庙会,给孩子带回的往往是这个,这次在庙会发现卖的已经很少了,
孩子们已经被灰太狼 光头强 电动玩具吸引了。
饸饹面郏县的最有名,但在浚县古庙会上,有几家是连着的卖的,“杠杆原理”现场挤压,生意还挺不错的。
子馍 听过的人不多 吃过的人好像更不多,“子” 就是石子,因锅里放的就是磨平的圆形石子,馍炕好后 灌注鸡蛋 再在热石子上 炕熟,用刀切开食之,回到浚县,子馍也成为浚县的一种特色食品,
但其实 早些年,子馍盛于道口,后因浚县庙会的盛名,子馍落户于此,南关外大街和伾浮路口常年有两家营业,已经随时可以吃到了。
南山 老奶大殿门口的雕像,已经被众多的香客摸的滑溜溜的了
民间社火
与庙会同样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还有浚县民间的社火。浚县民间社火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最初是人们用来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朝拜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戏剧中的人物、音乐、舞蹈融于社火表演,逐渐成为当地民众自娱自乐的民俗文化活动。浚县社火的传统形式主要有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台阁和背阁、抬老四、顶灯、大头舞、散河灯等。舞狮是传统项目之一,主要形式有狮子滚绣球、滚翻、扑食、抖鬃、梳毛、窜火圈、追逐、爬行、双狮争球等。浚县舞狮同别的地方不同的是,表演时狮子在前,后跟武术队。武术队俗称“刀枪把子”,真刀、真枪,真拼实打的童子功,显示出瓦岗军驻扎大伾山时在浚县民间带出的习武雄风。高跷表演者(20~30人)边走边舞,扮演人物多取自民间故事或戏剧。民国初年,浚县高跷队把天津的高跷表演技巧和湖南的小曲调揉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当地民众农闲时排练,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时演出。最热闹的是正月初九和十六的拜山,初九祭拜大伾山,十六祭拜浮丘山,祭拜那天,从早上四点开始,四邻八乡几十支社火队早早赶来,一一摆开了架势,各自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你耍高跷,我扭秧歌,他练背阁,唢呐吹,锣鼓响,空气都是热闹的,一时间,锣鼓喧天,人声鼎沸,震耳欲聋。
庙会图片
(图片全部来自于网络,只做学习交流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8 16:14
目录
概述
所在地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