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联农场创建于1952年,位于
海南省儋州市市郊,毗邻
洋浦开发区,距省会海口市120公里,距
高速公路人口22公里。“西联宝岛,南国珍珠”是
周恩来总理1960年视察西联农场留下的光辉题词,是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西联过去辉煌历史的肯定。
农场简介
西联农场创建于1952年12月,位于儋州市市郊,毗洋浦经济开发区,距省会海口市120公里,距西线高速公路入口处22公里。2000年7月,西联作为国家农业部、海南省委、省农垦总局第一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成功地进行了公司化改造,成为海南农垦西联农场有限责任公司。
“西联宝岛,南国珍珠”是周恩来总理1960年视察西联农场留下的光辉题词,是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西联过去辉煌历史的肯定。
生产
西联农场是一个以生产
天然橡胶和改性橡胶木为主,集农工商建运为一体的大中型国有企业。2000年7月,西联作为国家农业部、海南省委、省农垦总局第一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成功地进行了公司化改造,成为海南农垦西联农场有限责任公司。下辖7个监管区,52个生产队,1个橡胶示范基地,8家工厂,4家公司,1家医院和6所小学,1所中学。职工5052人,拥有土地15.8万亩,固定资产3.1亿多元(未含土地开发价值)。现已植胶8.2万亩,造林3万亩,水稻3500亩和万余亩热带经济作物及淡水养殖基地。
50年来,农场累计生产天然橡胶10.7万吨,上缴国家税利2.06亿元,
投资回报率为392%。
改革开放,使西联这颗“珍珠”更加璀璨夺目,改制后的西联,完善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创新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激发了企业的内在发展动力,经济建设健康稳步向前迈进,成为海南农垦效益最好,贡献最大,机制最活的新型企业。
开拓
1952年冬,林一师部分官兵、民工、知识分子、支边青年和归国华侨相继来到了海南儋州洛南地区开始了创建西联农场的战斗。这批农场的开拓者,战天斗地,团结拼搏,自己动手盖茅草房、点油灯,在十分恶劣的艰难环境下垦荒创业建设家园,奠定了西联农场发展的基础。
西联农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是一曲艰苦创业,不断开拓进取的壮歌。西联的变迁,西联今天所取得的成绩,人们忘不了西联农场的拓荒者。
地理环境
国营西联农场是本省正处级中型企业,为海南农垦产胶较早,产胶较多的橡胶农场之一。该场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东北部,场区范围北至东成镇,南接那大镇,东邻国营西流农场,西隔牙拉河为国营西庆农场、华南热作“两院”试验农场;南至那大镇8公里;中部为洛基镇分隔。场部邻近的洛南村。
该场现有土地总面积158040亩,已利用面积为108132亩;2010年总人口36652人(2010年)。全场分三级管理,三级核算;场下设橡胶队、场办专业公司、商贸公司、工业企业等基层单位85个。
该场区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为大吉岭海拔183米。地形以变质岩、花岗岩低丘台地(南部)和沉积物台地(北部)为主,坡度多在5度以下,适宜机械作业。气候属微寒中风气候区,干、湿季节各半。台风侵袭到此一般成为热带低压掠过而已,风力显著减弱。场内河溪较多,但流量不大,东南部有加朗河,东北部有石牌河。松涛东干渠那大分干及其支渠纵贯场区,渠网密布,并建有水电站,用水用电方便。
历史沿革
该场原为本县垦殖所在1952年11月建立的南联场(老胶园),1953年建立的洛南独立分场和临高垦殖所在1952年5月建立的洛基、东成、抱舍等5个垦殖场。前两个场1954年春合并为南联垦殖场,1955年8月改为西联垦殖场,1957年初改称西联农场。后三个场也在1954年春合并成洛基垦殖场,1955年8月改名西泉垦殖场,1957年初改称西泉农场,同年5月将抱舍的土地分出并扩建为新盈农场。公社化后的1959年,西联、西泉两场合并,定名为西联农场。
1960年1、2月,国家领导人董必武、周恩来先后视察该场,并分别题词“业精于勤”、“西联宝岛南国珍珠”。
1969年4月成立
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后,该场编为第五师第四团。1974年10月恢复农垦机构,沿用西联农场原名。
1977年4月,原长坡公社大老大队,并入该场。
经济发展
解放前,该场范围内就有胶园2817亩。1957年西联农场定名时,植胶面积已有16684亩。此后该场种植橡胶的面积不断扩大,1961~1965年共开垦胶园15666亩,种植橡胶总株数达38.15万株,芽接树占88%。至1990年,橡胶总面积已达69318亩,开割面积52021亩,居全省农垦系统前列。干胶产量在“四五”计划的五年中,年产量超1000吨,“五五”计划,年产超双千吨,从“六五”计划起,出现年产干胶超3000吨。1990年达3280吨,在全省80多个橡胶农场中是不多见的。至1990年止,该场历年累计干胶总产57445.44吨,名列本县各农场之冠。割胶39年,平均每年产干胶1472.9吨。
该场始终实行以“橡胶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经济方针,积极发展林业及
热带作物。早在70年代,防护林及经济用材林的总面积已达到15000多亩,热带作物及水果也开始小面积种植。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1990年,该场林地面积已有25568亩,防护林与橡胶面积之比相当于1:2.7。其他热作和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017亩,经济效益为50多万元。水稻一直是该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建场伊始年产100吨,1975年后大面积播种,到了1990年止,已有6727亩,平均亩产298公斤,年总产超2000吨。
该场的工业实力雄厚,工业企业共有10个,且发展较早。1975年,就有稳定生产能力的胶厂及砖瓦厂各4座,以后逐渐合并,并不断投资扩大生产能力。至1990年,浓缩胶乳厂日产能力15吨,砖厂年产能力400万块,乳胶手套厂年产4000万只,汽水厂年产525吨。至1990年,全场工业总产值已达1001.1万元,
工农业总产值4694.2万元。
文教卫生
1975年创办业余大学1所,政治夜校58所,中小学校31所。中小学在校生4225人。当时培养人材,至今已有许多人成为现任的领导干部。此后,学校布局逐渐调整、合并。1990年该场有中学2所,小学10所,在校生3526人。该场医疗单位早有相当规模,至1990年有医疗单位50多个,医院病床100多张,医务人员76名。
经济产业
橡胶是农场的支柱产业,50年来,西联农场职工开山劈岭,披荆斩棘,种植
橡胶已达8万多亩,特别是农场实施“有计划地更新,高标准管理,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经营方针,使橡胶后劲十足,稳步增产,年产干胶可达6000吨以上。
实行对外开放以后,西联农场从国外引进热带名优水果种植成功,现种
菠萝蜜5000亩,
莲雾1000亩,
柚子、石榴各500亩。
在独立自主和外引内联的模式下,发展农场工业。西联农场工业已形成了
木材、家俱、制胶、胶球、电力、
建材、
食品等7个产品系列,30余种产品的工业体系。共创办了“三资”企业5个,引进外资6000万人民币。近五年,工业年产值最高达9366万元,占西联工农业总产值的50.7%。
按照农垦总局“一份产业,一幢楼房、一辆小车、一笔存款”“四个一工程”要求,农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和扶持职工发展家庭经济,公司(公司)职工自主经营种养业非常活跃,种植各种经济作物7000多亩,其中
荔枝种植就达3000亩,
水产养殖500亩,饲养
猪、牛、羊1万多头(只)“三鸟”48万只。职工年劳均收入达到8600元
历史发展
西联农场是
海南农垦规模最大的老企业之一,有着辉煌的历史。60年代
周恩来、
朱德、
董必武、
陈云等曾到西联农场视察,给西联广大干部职工以巨大鼓舞和力量。建省后,党中央和海南省、农垦总局领导十分关心西联农场的发展,多次来西联视察和农场领导共商发展大计。
199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胡锦涛视察西联时称赞:“农场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50年来,西联人时刻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鼓励鞭策自己,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多次被评为省先进党委和总局优秀企业,1999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旧房改造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俱欢颜。”古代大诗人
杜甫的诗中道出了百姓对居住的渴望和心声。从2005年开始,西联农场党委认真落实中央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示精神,把加快职工危旧房改造当作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民生工程来抓,稳步推进职工住房改造,收到可喜效果。多年来,该场已投入资金7000多万,改造18个生产队危旧房5.2万多平方米,863户职工搬进新居。占地190亩30幢600套建筑面积51468平方米的高档园林职工住宅区--红卫小区、占地50亩的五星难侨居住小区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预计明年8月前全部建成。
创建
建于1952年的西联农场,是一个典型的“人老、树老、场老”三老农场,由于历史原因,全场49个生产队职工住房平顶化不足4%,96%的职工仍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兵营式泥砖房。全场6.5万平方危旧房,由于年久失修,每逢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多年来虽然每年拔出百万元建房,因杯水车薪仍然满足不了职工需要,东边建房西边坏,南边维修北边漏,职工住房成了历届农场领导的一块心病。
2005年,听民声、解民情、顺民意,把职工危旧房改造列入党委主要议程。当年的一场“达维”台风连夜转移6000多住在危房职工的教训更加坚定了党委班子加快改造职工住房的决心。在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决定采取上级+农场+职工三个点的办法共同集资建房,其中职工出资占51%,国家、农场补贴49%,
房屋产权归职工。同年10月27日,跃进、红山、东升、东平四个生产队首批危旧房改造拉开序幕,2006年春节前154户职工乔迁装饰一新建筑面积98平方,二房一厅、一厨一卫一天井的平顶套间,开开心心度过
春节。
变化
通过危旧房改造,西联实现了一年一变化、三年一大变的新貌。几年来农场先后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在兰马、保卫等18个队新建钢混平顶套间863套,建筑面积4.5万多平方,3000多职工群众住上明亮宽敞的套间。
西联农场在总结前几年职工
住房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农垦总局出台的加快“民心”工程建设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西联农场生产队职工住房改造实施办法》,规划并实施“四个中心区“的职工住房建设工程,使职工住房提速。
两个建设
一是建设占地190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的红卫职工住宅中心区。采用金额集资办法,对参与集资的每个建房户,农场每户补贴1.2万元。红卫大型集密住宅区已列入农场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按
园林风格设计,集美化、亮化、绿化、净化为一体,共30幢5层高600套,户型分为80平方和110平方。每户三房二厅一厨一卫。至2006年5月份动工.已完成主体工程40%。预计明年8月份可全部建成。
二是建设五星、东风、东方红三个作业区职工住宅中心区。每个中心区住宅达300户以上,分为钢混2层楼和平顶套间两种类型,每户建筑面积98平方。与此同时,在对生产队布局进行整合的基础上,以集资兴建钢混经济实用平顶套间为主,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场职工住房建设步伐,争取在三年左右时间使全场职工家庭拥有一套产权房。
华侨连队
五星分场华侨队是西联农场下属最大华侨连队,也是西联农场目前为止唯一一个未进行房屋改造的连队,居住人群主要由越南归国难侨组成。连队目前共有70多户,300多人,职工主要居住在几十年前盖的瓦房,少量职工可以住上了新盖的平房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