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墓,位于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丘海大道39号,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
历史沿革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在
南京去世,
明神宗派
许子伟护送其
灵柩回
琼州安葬。
明万历十七年二月二十二日(1589年4月6日),海瑞的灵柩运回海南,安葬在今海南省海口市滨涯村墓址。
清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海瑞墓石牌坊。
民国十六年(1927年),军阀
陈济棠、
陈策等捐金重修海瑞墓。
文革时期,海瑞墓遭到严重破坏,文物悉数被毁。
1979年后,滨涯村村民自发挑土筑墓,将海瑞墓园重新整饰了一番,并一度改名海公祠。
1982年1月,海口市人民政府对海瑞墓进行重新修建。同年4月27日,海瑞墓重新修建工程竣工。
1983年,
海口市委、市人民政府再次重修海瑞墓主墓,并增建了海瑞陈列室。
1995年,海口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海瑞墓。
1996年4月,海口市委、市人民政府扩建了海瑞墓,增辟了
海瑞纪念园。
2015年,海口市委、市人民政府开始对海瑞墓进行改造。
建筑格局
海瑞墓坐东向西,墓园呈长方形,总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由神道、石像生、石牌坊、墓碑及石墓构成。
主要建筑
神道
神道位于海瑞墓前,神道两侧立有石华表、石狮、石羊、石马、石翁仲各一对。
石牌坊
石牌坊位于海瑞墓前神道西端,用自然石灰岩石雕琢而成,坐东朝西,冲天式四柱三洞,东西向长7.15米,南北宽3.45米,中间两柱较高为4.8米。牌坊石柱断面呈方形,柱顶雕刻有莲花瓣形宝顶。石柱安装在石柱础上,分上下两部分连刻,上呈圆筒形,高0.34米,周长1.85米,下呈方形,边长0.61米,高0.1米。门洞正对墓的神道,主要供重大典祀拜祭活动时出入,旁边的两个石柱相对于中间的石柱较低,主要供平常祭祀时出入。石柱的前后两侧均有用于支撑石柱的“雕日月卷象鼻格浆腿”支托柱子。斜支撑的下面有石戗兽,多作斜平面,长0.2米,宽0.1米。石柱的近顶部上下各横一根石条,分为上下额坊,均高0.5米。牌坊的底部表面用长方形的海墁平铺。
石墓
石墓为石材砌造,平面呈八边形,上部为半圆形宝顶,通高3米。墓前立墓碑,由碑身和碑座组成,碑身高3.22米,上宽0.8米,下宽0.88米,中间厚0.35米,两边厚0.26米,上书“皇明敕葬资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赠太子少保谥忠介海公之墓”,右题“钦差督造坟茔兼斋谕祭文行人司行人许子伟撰”,左署“万历十七年已丑年二月廿二日午时吉旦敬建”。墓碑碑额上阴刻二龙,均龙首朝下,龙尾朝上,两龙皆三爪,龙身下刻云气缭绕的图案;碑的左右两侧刻有边框,框内阴刻六组连续纹图案,每组下刻云气,上刻一展翅欲飞的凤,再其上刻有云气和凤凰。墓碑前面平整光滑,背面中间微鼓,仅凿制而不磨平.墓碑前置石祭台、石香炉及石烛台。
历史文化
艺文
王国栋在《谒海忠介公墓诗》中有“今观神道表,如睹遗像形。重修赖贤守,仪制犹未精。碑刻乏双螭,飨堂无三楹…… 拟将鸠工匠,营度按图经”。
相关人物
海瑞,汉族,生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卒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琼山县(今海口市)府城镇朱桔里人。举
乡试入都,恩赐进士。他为官期间曾平反
冤狱,被誉为“
包公再世”。初任
南平县
教谕,后升任
淳安知县,在任内推行
清丈、
均徭,为官
清廉,人言“布袍可以脱粟”。海瑞为官,不畏权贵,
为民请命,黜
贪墨,搏
豪强,不惜丢官。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
户部云南司
主事,其时
明世宗忽朝失政,宠信
方士,妄求
长生不老药,无人敢谏,只有海瑞冒死上疏,因而得罪皇帝而被
罢官入牢。世宗死后获释
复职。隆庆三年(1569年)任
应天巡抚,任内曾主持疏浚
吴淞江,推行“
一条鞭法”(简化税制),贪墨者多被免去,曾令前宰相
徐阶退田,受世人称赞。万历十三年(1585年),海瑞为
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
高龄就任,
壮心不已,仍力主严惩贪污,后病逝于
任所,死后被赠
太子少保,谥忠介。他的著作有《
海忠介公集》等书。
传说轶事
据说,当海瑞灵柩运至现墓地时,抬灵枢的绳子突然断了,人们以为这是海瑞自选风水宝地,于是将其就地下葬。
文物保护
1962年,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海瑞墓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1月20日,海瑞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海瑞墓位于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丘海大道39号。
开放时间
08:00—17:30
门票价格
10元。
交通线路
乘坐龙华公交55路、58路、旅游6线至海瑞墓站下车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