涑水河,
黄河中游支流。流域位于
山西省南部的
运城市境内,发源于绛县
中条山区陈村峪,向西南流经闻喜县、夏县、运城市盐湖区、临猗县、永济市,于永济市韩阳镇长旺村汇入黄河。全长195公里(一说200.55公里),流域面积5774平方公里,落差445米,平均纵坡约1/400。主要支流有冷口峪、沙渠河、青龙河、姚暹渠等,以
姚暹渠最长。下游有干流湖泊
伍姓湖。
干流概况
在绛县,涑水河流经陈村、古绛、冷口、横水四个乡镇32个行政村(自然村),至横水镇东刘家村向西流入闻喜县境。全长40.05公里,其中陈村峪水库以上8.9公里,水库下游河道长31.6公里,总流域面积428.2平方公里.
涑水河从侯村乡下峪口村进入闻喜境内,流经侯村乡、东镇、桐城镇、郭家庄镇四个乡镇35个村庄,在郭家庄镇杨家庄村进入夏县。涑水河闻喜段长32公里,流域面积836.8平方公里。
涑水河从闻喜县宋店出境入夏县胡张乡沙流村,经水头镇西张村出境入盐湖区。该段河道管理范围划界长度20.27公里。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66立方米/秒。该段河道已经过治理,河道断面满足设计流量要求,河道管理范围界线以堤防背水坡坡脚为基准向外水平延伸10米。
涑水河盐湖段,上马水库上游桩号91+700~88+100夏县交界,该段河长为3.6公里,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上马水库大坝下游至临猗交界(桩号95+350~109+391),该段河长为14.04公里,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涑水河由楚候南岳村入临猗县境,流经楚候、猗氏、牛杜、嵋阳、庙上、七级六个镇36个村,七级镇王肖村出境。涑水河临猗段内全长40公里,流域面积985.44平方公里。
涑水河入伍姓湖后于永济市韩阳镇长旺村(原在
山西省永济市弘道园村附近)附近注入黄河。涑水河永济市内全长55.05公里,流域面积809.4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涑水河属于北方间歇性季节河流,涑水河槽宽30~200米,平水宽7.5~10米,水深0.2~0.5米,流速0.3—0.7米/秒。洪水宽14~86米,水深1.5~2.1米,流速1.3~1.7米/秒。平常流量为1.5立方米/秒。洪峰期流量100—300立方米/秒,1958年夏季最高洪峰为655立方米/秒。最大年来水量1.1亿立方米,平均年来水量4370万立方米。中游建水库后,非汛期经常干涸断流。
涑水河上马水库以下至伍姓湖以上干枯无水。由于沿河城镇、厂矿废污水大量排入,涑水河实际上已成为一条排污河,水质污染严重,21世纪10年代通过涑水河流域整治,水体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洪涝灾害
涑水河上陡下缓,上宽下窄,属典型的北方间歇性河流,非汛期经常干涸,汛期洪水集中猛涨猛落,经常发生洪灾,据不完全统计,自明隆庆四年(1570年)至1982年的412年间共发生大水灾70多次。
明永乐十二年(1414),七月临晋涑水逆流,决姚暹渠堰,流入硝池,淹没民田,殃及盐池。清乾隆十年(1745),七月闻喜夜大雨,涑水涨,冲庐舍。秋,夏县大雨,白沙河北堤决,水入东门。清乾隆十八年(1753),安邑水人盐池,畦盐不生;临晋、虞乡涑水河涨。1958年7月16日,中条山区降雨366.5毫米,涑水河、姚暹渠、白沙河等洪水暴发,下游泄洪不畅,多处决口,造成严重水灾。绛县、闻喜、夏县、永济等7县104个乡l272个村庄受灾。洪水冲人117个村,受灾10819户,死亡75人,伤101人;伤亡牲畜157头,死猪羊2634只;倒塌房屋40241间,冲走粮食208万公斤,损失约7000万元。
主要支流
径流
沙渠河,位于闻喜县县东南,发源于中条山系的唐王山,故又名唐王河,河流走向由东南向西北流经大峪、柏范底、董村、河底、冯村、孙村、冷泉、柴庄等15个村庄至吕庄水库入涑水河。沙渠河河流全长33.5公里,流域总面积281.3平方公里。
青龙河,属黄河流域涑水河水系,发源于闻喜县裴社乡铁牛峪,向西南流入夏县境内,流经境内南大里、禹王等四个乡镇,由师冯村汇入运城市盐湖区,终点为
苦池水库。长度27.592公里,流域面积465.3平方公里。
冷口峪,在山西省绛县西南。是县境内中条山六大峪中最偏西的一条峪,距离县城8公里,长约20公里,峪内有一条河流,当地人称其为洮水,河水流出峪口沿途经过乾家沟、东圪垯岭、庞家岭等村庄,至宋东村北汇入涑水河。冷口峪南北走向,与垣曲相连,两县接壤处岭峻沟窄,地名横岭关。横岭关地名由来已久,冷口峪以及其辖区内的横岭关是山西省连接中原大地的交通要冲,远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成为晋国通往河北、河南八陉之一,是
轵关陉的重要组成部分。
姚暹渠,原名永丰渠,是一条古老的人工河道,开凿于南北朝北魏正始二年(505),距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后因隋朝大业年间,都盐史姚暹为保护
盐池正常生产大规模整治而改名,宋朝元柘年间,解令兼盐池事李绰督修夏县王峪口至瓦里桥渠堤,当时长856公里。该渠自夏县王峪口起,沿中条山北麓汇集柳沟、寺沟、刁崖河、史家峪,元沟,赤峪等7条河沟来水,向西南和
苦池水库,经安邑、运城市区,至永济入伍姓湖,全长86公里,流域面积2126.5平方公里,设汁流量15立方米/秒,落差110米,纵坡1/770。在永济市卿头镇曾家营村进入永济境内,流经卿头、开张、城东三个镇(街道)11个村庄,在城东街道孙常村进入排水总干流入伍姓湖。永济区段长21.8公里,流域面积455.1平方公里。姚暹渠平常流量为1m3每秒。原来承担运城至永济低洼地区排水泄洪任务,现主要为永济涑水平川区的排水(改碱)干道。1995年盐湖区对姚暹渠城区段人民路至汽运公司段进行了箱涵式封闭、禹都装饰材料城至禹西路段采用了浆砌石矩形盖板进行封闭,其余段均为土质梯形断面。
湾湾河,发源于永济市中条山陶家窑峪,流经虞乡、卿头、城东三个镇(街道)18个村庄,在城东街道孙常村进入排水总干流入伍姓湖。湾湾河属季节性河流。长21公里,流域面积225平方公里。一般洪水流量5立方米/秒~10立方米/秒。
白沙河:发源于夏县泗交镇瓦沟,向西经大庙乡汇集九沟十八岔溪流于城关镇樊家峪村入白沙河水库再向西于瑶台出巫咸(前名巫咸河),再向西经县城南关入中留水库转向西南,经禹王乡秦家埝、东浒村等于师冯滩汇入青龙河,向南流经运城市苦池水库,注入永济伍姓湖。
湖泊
伍姓湖,古称张扬池。《水经注》记:“涑水又西南属于陂(池),陂分为二,东陂世谓之晋兴泽,西陂即张泽”。湖地处永济市东北五里许,西界三张村,北靠伍姓村,南近同蒲路,东至孙常村北。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据旧志记载,明代时湖内荷花盛开,渔舟穿梭,其后渐渐干涸,成为沼泽,人称“伍姓滩”。清乾隆十八年(1753),连降阴雨,复见积水,后又干涸。1949年秋雨连绵40余天,又成汪洋一片。1962年前后,虞乡农场在马铺头村北建一渔场,年可产鱼20余万公斤。1963年后又逐渐干涸,遇雨季仍有少量积水。
鸭子池,在永济市东部的西阳朝村北,为虞乡以南诸峪水汇集之处。雨多水满时,由王朔、平壕、孙常北流入伍姓湖。今已干涸,开垦为耕地。
治理开发
蓄水工程
涑水河河道上建有陈村峪、杨家园、吕庄、上马四座水库。较大的有:
苦池水库,位于运城市东15公里处三家庄乡黄家卓村附近。1953年3月动工,1957年6月竣工,系天然洼池平原型水库。为姚暹渠最末一级中型防洪水库,是姚暹渠、白沙河、大洋滩、青龙河四条主要支流的汇合处,控制流域面积702.45平方公里。水库主坝高7.52米,长1100米。围堤长1350米,库容1370万立方米,泄洪闸最大泄洪量为15立方米/秒。1960年进行主坝加固,1961年对迎水坡进行片石砌护,1974_1982年主坝逐年加高到8.9米。苦池水库共投人工程量24.75万立方米,投工30.6万个,投资56.76万元,其作用是保护盐池、三家庄22万伏变电站、运平公路及运城市12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中留水库,位于夏县城关弯里村,是白沙河拦河水库。白沙河是姚暹渠较大支流,控制流域面积76.4平方公里。水库于1958年7月动工,1960年5月竣工。主坝高7.76米,长895米,副坝长l250米,库容1245万立方米,坝下设有大小两个泄水涵洞,溢洪道宽24.5米,泄洪量180立方米/秒。工程量为106.74万立方米,投工147.3万个,投资70万元。主要是拦蓄白沙河洪水,确保运城市、盐池、苦池水库、夏县部分乡(镇)及万亩农田的安全。
上马水库,位于运城市东北25公里冯村乡新郭村附近,是涑水河上第二座缓洪水库。1959年1月动工,1960年5月建成,控制流域面积l390.1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吕庄水库控制流域面积878.6平方公里在内)。水库采用水中倒土法筑坝,主坝高10.66米,长2980米,库容3531.36万立方米。总工程量310.14万立方米,总投资567万元。1962年春增建大涵洞,1964年增建水塔。主要是对吕庄水库以下511.5平方公里的洪水和吕庄水库泄洪起缓洪滞洪作用,保护下游盐池、南同蒲铁路、运风公路、大运公路及运城、临猗、永济3县(市)30多个乡(镇)32万亩农田和10余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吕庄水库,位于闻喜县城东北6公里处的涑水河干流中游,是涑水河上第一座平原水库,1959年11月动工,1960年6月竣工。控制流域面积878.6平方公里,主坝高16.32米,长712米,副坝长6050米。坝下泄水涵洞2个,溢洪道宽24米,泄洪量207立方米/秒。库容3713万立方米,总工程量271万立方米,上马劳力3万人,投工405.67万个,投资404.67万元。1962年吕庄灌区工程竣工,设计灌溉面积9.3万亩,后因水源不足,夏县退出灌区。随着吕庄水库来水量的逐年减少,灌溉面积仅剩2.03万亩。吕庄水库对闻喜县城、水头镇、南同蒲铁路、大运公路、运城盐池的防洪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灌溉工程
闻喜涑水灌区。唐仪风二年(677)就开始在涑水河上引水灌溉,到宋熙宁年间(1068--1077),截河堵埝,挖渠灌溉,已有一定规模,沙渠河和涑水河上的一、二道埝开于此时。到民国7年(1918),已形成固定自流渠道11条,渠长67.5公里,灌溉面积1.2万亩。新中国成立后工程建设累计投资343.97万元,1995年有效灌溉面积为1.72万亩。
引水工程
小浪底引黄工程(涑水河复流工程)。是自黄河干流上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库区向涑水河流域调水的大型引调水工程,年调水量2.47亿立方米。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将有效解决运城市垣曲、闻喜、绛县、夏县、盐湖等五县(区)的农业灌溉、工业及城镇生活、生态供水问题。小浪底引黄工程于2012年7月开工。在小浪底引黄工程的龙头工程取水口,黄河水通过竖井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提水泵站,再经过200多米的扬程,通过输水隧洞进入垣曲县板涧河水库和闻喜县吕庄水库,进而向涑水河供水。通过小浪底引黄工程实现向涑水河补水,可以逐渐补足和稳定涑水河生态流量,并涵养回升地下水水位,提升地表水水质,进一步促进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有效涵养涑水河流域水生态。
河道治理
干流治理
唐贞观十七年(643),涑水河人工改道,涑水河出绛县经今闻喜县至运城市安邑、冯村转南下,经北相、曹允、曲渠后,形成几股支流.主流直入熙龙潭,支流人长乐滩、硝池,水从东西两面危及盐池。为确保盐池免遭洪水入侵,潼关村史薛万彻动用数万民犬改挖辣水河道,引涑水西行,经今北相、李汉、王鉴、卿头入张扬池(即伍姓湖)。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护盐池,保护运城,本区多次投资修建完善防洪工程。1960年建成上马水库和吕庄水库。1963年建成涑水河枢纽工程——仪门闸,工程投资964万元,可承担夏县水头和胡张两个乡(镇)17个村11200亩耕地的灌溉任务,1988年建成涑水河出口段冶理工程,促进了黄河滩涂开发此外,每年围家还拨款岁修,沿河各县(市)均对重要地段清淤清障,加固除险。
支流治理
姚逞渠治理。姚暹渠与涑水河同为保护运城盐池的天然屏障,具有中国北方间歇性河流的特点。上陡下缓,上宽下窄。平时干涸,汛期洪水集中,骤涨骤落。1901~1954年,发生较大决口17次。新中国成口后.国家在姚暹渠上中游修建了多处小型水库,形成姚暹渠防洪体系。1957年建成苦池水库,1957年4月建成张郭店泄洪枢纽工程,1960年建成中留水库和史家峪水库,确保了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和运城盐池的安全。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姚暹渠治理基本未建大型工程,沿渠各县(市)仅对重大险段进行清障、清淤、加固。1993年对姚暹渠禹都市场段长957米渠道进行改造,总工程量4.77万立方米.总投资157.58万元,所需费用全部由禹都市场筹集。1994年,对运城市人民路口与汽运公司桥之间1321米渠道进行改造,榘线维持现状,局部适当调整,采用钢筋砼加盖板结构,总工程最6.33万立方米,总投工71463个,总投资832.95万元,资金来源于封闭渠道开发土地的拍卖费。
现任领导
涑水河河长:刘旸(山西副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