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笔,是指拿
毛笔泡水这个动作,使用
毛笔时通常会先用水泡一泡,把笔毛泡开、泡软,这样毛笔较容易吸收
墨汁,写字时会感觉比较
圆润。后来“润笔”被泛指为请人家写文章、写字、
作画的报酬。
历史背景
《
隋书·郑译传》:“上令内史令
李德林 立作诏书,
高熲戏谓 译 曰:‘笔干。’ 译 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 唐 宋 翰苑官草制除官公文,例奉
润笔物。后泛指付给作诗文书画之人的报酬。唐 殷文圭《
贻李南平》诗:“润笔已曾经奏谢,更飞章句问 张华。”《儒林外史》第一回:“老爷少不得还有几两润笔的银子,一并送来。”
鲁迅《
彷徨·幸福的家庭》:“投稿的地方,先定为《幸福月报》社,因为润笔似乎比较的丰。”
历史典故
古之士大夫,讲究“清高”,耻言金钱,非说不可时,称之为“阿堵物”,意思是“那个东西”。
稿费是近百年才有的新词,以前有个雅称叫润笔。《
隋书·
郑译传》有一则故事:郑译为皇上拟诏书,有人戏称他“笔干了”,郑答:“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以后把稿费、书画
酬金称为“润笔”,
当年
司马相如,为失宠的
陈皇后作《
长门赋》,
汉武帝读了受感动,陈皇后重新得宠,司马相如得黄金百斤,那时好像还没有润笔这个规矩,陈皇后是以向
卓文君买酒的方式送黄金的,所以人们只好说是“作文受贿”,这“贿”字分量可能没有如今这么重,若不,司马相如也太不光彩了。
润笔之风至唐大盛,最出名的是
韩愈,专为名公巨卿写碑铭,“一字之价,辇金如山”;
杜牧撰《韦丹江西遗爱碑》,得采绢三百匹。利之所在,人争趋之,《蔡伯喈集》里面,竟有 为年仅十五岁、七岁者作的碑文。
宋朝事实类苑记载,
宋太宗为了奖励宫廷诗人,设笔专款「润笔钱」,并「降诏刻石於
舍人院」。
宋代官俸较薄,皇家有此之设,文人真是受益不浅。
古人作文受酬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为活人写寿序,给死者撰碑文。如唐代大散文家韩愈,写碑文颇得润笔之利;
北宋诗人
王禹偁贬官外放
商州时,也写过好些碑文,且自作诗云:“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二是为皇帝、大臣和朝廷、官府起草公文受赏赐。这种公文可称作有公文。赵翼在《
陔馀丛考》中说:宋代王寓在宣和七年(1125)八月二十一日,一晚上写了四道制文,
宋徽宗给了他特优的酬劳,赏赐了不少堪称无价之宝的御用之物。
另据《
湘山野录》卷上记载:
翰林学士孙抃撰写《进李太后赦文》,
宋仁宗读后“感泣弥月。明赐之外,悉以
东宫旧玩密赍之”。皇帝要秘书写公文尚有恩赐,则臣下例有馈赠更不待言。如北宋名臣
寇准拜相时,
杨亿(字大年)撰写
制书,其中称寇准“能断大事,不拘小节”,寇准认为“正得我胸中事”,于是给作者“例外赠百金。”
出处
“润笔”一词典出《
隋书˙卷三十八˙郑译传》∶“上令
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
高颎戏谓译曰:‘笔干’。”译荅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
郑译是隋文帝的开国功臣之一,官至上
柱国。后来郑译遭弹劾贪赃纳贿、疏于职守及不孝顺母亲,因此遭到贬官。不久,
隋文帝因感念
郑译与他同生共死,建立了隋朝,所以就想将郑译召回。于是,隋文帝就命令内史令李德林草拟诏书恢复郑译的爵位,丞相高颎就开玩笑的对郑译说∶“笔干了。”郑译则答说∶“不得一钱,何以润笔。”因此,后人就将给付作诗文书画之人的酬劳称为“润笔”了。
古人出于自己所需,向文人墨客求取诗、词、赋、碑、铭、志、序、记、画等,而酬谢他们润资的形式很多,除了银两外,还可以用粮食、物品、布帛来支付。当然,有的文人则随自己喜好收取润笔,如
王羲之爱鹅,
李白要酒喝,而
苏东坡则送
羊肉也可以。
另外,据说史上获取润笔最多的要算西汉
司马相如所撰的《
长门赋》。根据史书记载,汉
武帝另有新宠,陈皇后因而被贬居
长门宫,终日愁眉不展。后来,陈皇后听说汉武帝非常喜欢司马相如所作的赋,于是便托人送黄金百斤给司马相如,请他作赋来挽回汉武帝的心。
司马相如便为
陈皇后作了一篇《长门赋》,汉武帝读了终有感悟,陈皇后果真又重获武帝宠爱。《
长门赋》共633字,润笔资是黄金百斤,真可说是字字是黄金了。
历史文化
所谓润笔钱,就是请人作诗文书画所给的报酬。《儒林外史》第一回:“老爷少不了还有几两润笔的银子,一并送来。”
鲁迅《
彷徨》中说:“投稿的地方,先定在《幸福月报》社,因为润笔似乎比较丰。”毫无疑问,鲁迅先生所说的润笔,就是稿费,而且因为名气的原因,他的稿费肯定要高于那些
泛泛之辈了。而老爷所得的那几两银子,纯粹是私人之间的交往,不能用稿费来论定。
其实润笔钱,在晋宋之时就已经出现了。唐人叫“义取”,明人曰“利市”,更有雅士耻于金钱之说,叫“阿堵物”(那个东西),说白了那个东西就是金钱。
唐朝,是历史上润笔费最高的时期。白乐天有个好友叫元徽之,两个人是生死之交。后来徽之得了重病,就要死了,就托乐天为他写个
墓志铭,所给润笔包括车马、绫帛、银鞍、玉带等等,价值七十六万金,这在历史上也算是个天文数字的润笔。白乐天推辞不掉,也收了,后来全部捐给了香山寺,替元徽之做了功德。在这个富裕的时代,人们出手大方,不惜重金去获得在
中国文学史上星光灿烂的明星们的作品,自然也就造就了一批文人富豪。
王勃,名列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他很善于写文章,不但写得快,而且文辞华丽。请他代笔写文章的人有很多,因此,他家里“金帛盈积”(《
唐才子传》记载)。
李邕,他不但文章写得好,书法也一流,朝廷中的达官贵人和各地寺庙,纷纷拿着金钱请他写文章。李邕一生,这类文章写过数百篇,“受纳馈遗,亦至巨万”。
杜甫有诗描写李邕家的豪华奢侈:“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丰屋珊瑚钩,麒麟织成罽(
毯子一类东西)。紫骝随剑几,义取无
虚岁。”《
新唐书》本传上说,当时大家公认,自古以来,因为写文章获得钱财之多,没有人可以比得上李邕。
韩愈是文章高手,很多人找他写墓志铭,他的“谀墓”收入很丰厚。韩愈写了一篇《
平淮西碑》,
唐宪宗将这文章的一块石刻赏赐给
韩弘,韩弘就馈赠韩愈五百匹绢。韩愈写了《王用碑》,王用的儿子馈赠韩愈一匹带鞍的
宝马和一条白玉带。韩愈生前好友
刘禹锡在他去世后写的
悼文中这样写道:“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
皇甫湜为
裴度写了《福先寺碑》,裴度赠送给他车马缯采已经很多,但是皇甫湜仍然很不满意,说:“碑文三千字,每个字三匹缣,给得也太少了!”裴度于是笑着送给他九千匹绢。
除了这些人之外,
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询、
萧俛、
韦贯之、
白居易等人都得到过不少的润笔。其中白居易的诗歌远销朝鲜,朝鲜商人曾拿着卖
高丽参所得的钱向白居易购买诗歌新作。唐朝尤其是
唐文宗李昂朝,
长安城里盛行找作文高手撰写碑文墓志铭,俨然形成了一个热闹的市场。一旦有达官贵人死去,他们的家门口就跟闹市一般,人们高声喊叫,争着要购买碑文墓志铭,不管死者家属是否愿意接受。
可是,在这些的文人富豪之中,却没有李白、杜甫、
李商隐、
王维等人的名字。这几个唐朝
文学史上最灿烂夺目的明星,并没有得到丰厚的馈赠,个中原因,值得后人深思。
到了宋朝,这种润笔之风愈演愈烈。
宋太宗为了奖励宫廷诗人,设笔专款“润笔钱”,并“降诏刻石於舍人院”。在宋代官俸较薄的状况下,皇家有此之设,文人真是受益不浅。
历史趣闻
历史上,关于润笔的话题,还有一些趣闻。比如
唐伯虎,他把自己的作品装订成一个大册子,封面上写着“利市”二字,简直就是在做生意。还有桑思元,有人向他求字,说咱俩是亲戚,就别收润笔钱了,桑说:“那不成啊,我平生就没有白给人写字的惯例。这样吧,你把银子先放在桌子上,鼓舞一下我的兴致,等字写完了,同银子一起还给你。”还有那位右手长了六个指头的
祝枝山,人来求字,先问人家“是见精神否(俗以精神为银子)?”看见银子,马上欣然捉笔。
其它相关
润笔之风犹存。收藏字画的,想方设法要得到一些大家的作品;有雅兴的,也要托人找名家写几个字挂在厅堂之上赏玩的;若能得到一副高官的手迹挂在经营之所,那更是满堂生辉,值得炫耀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