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女装,指的是
清朝的女装服饰。和以往的服装的发展情况的差别,包括分别以
康熙年间、
同治年间、
光绪中期和光绪末年这几个时间段描述了清代女装的情况。
服饰样式
清代女装,汉、
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有人认为“
十从十不从”是出于明降臣
金之俊或者
洪承畴的建议而制定的政策,然而这种说法没有充分根据,也没有史料证明。“十从十不从”只是民谣,未见于正式命令或明文规定。“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清世祖实录》卷五 顺治元年五月
庚寅)。“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
满洲式样,男人不许穿大领
大袖,女人不许梳头留髻。”(《清太宗实录稿本》卷十四)“于众人未剃发之前,即行剃发,举家男妇皆效
满装。”(将良骐《
东华录》卷五)顺治十年,京师逮捕了两个因为扮演旦角而没有剃发的人处死,
清廷因此下诏:“剃头之令,不遵者斩,颁行已久,并无戏子准与
留发之例。”可见优伶(戏子)亦没有被允许留发;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
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
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
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 ,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旗袍或短装有
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
满地印花排须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女不缠足不着裙,衣外
坎肩与衫齐平,
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女的
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旗装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不同时期的组合特征仍比较鲜明。
服饰类型
清代女装,有公服、礼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后至七品命妇规定的服制;礼服在民间指的是吉服或丧服。婚丧嫁娶及寿日的衣服,宫廷中是按命妇的品级规定的;常服形式多,变化服用也自由得多。
发展历史
康熙年间:贵族妇女流行一种身着
黑领金色
团花纹或片金花纹的褐色袍,外加浅绿色镶黑边并有金绣纹饰的大褂。襟前有
佩饰,头上梳大髻,也有
包头巾样式。侍女是着黑领绿袍,金纽扣,头上饰
翠花,并有珠珰垂肩。
乾隆年间:妇女着镶粉色
边饰的浅黄色衫,外着黑色大云头背心。裙边或
裤腿镶有黑色绣花栏干,足着红色
弓鞋。也有着
朱衣,袖边镶白缎阔栏干,足着红色
绣花鞋。也有的着镶有黑边饰的
无领宝蓝色衣者,襟前挂香牌一串,纽扣上挂时辰表、牙签、香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结桔黄色带子,垂在腰胯两侧与衫齐,带子的端头有绣纹。也有的着白纱
汗衫,黑裤
红腰带、
红肚兜,鞋
后跟有提舌。
嘉庆、
道光年间:女子多着低领蓝衣紫裙,裙子镜面和
底边均镶黑色绣花栏干,袖口镶白底全彩绣牡丹阔边。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镶阔栏干,裙带垂至膝下,肩有镶滚
云肩。也有的着
团花绿衣浅红色裙,裙的镜面上绣少许
折枝花数朵,披云肩垂流苏。
同治年间:流行蓝缎地镶阔边的绸
裤带,带宽一丈或数丈,带端有绣纹。无论着裙着裤均有
系带的习俗。腰带系后垂至膝下为尚。
光绪中期:妇女衣裙渐短,袖子渐宽,带长过膝露出约一尺有余,走动时随风飘摆,也有将流苏缝于带端,摆动时呈现异样效果。服色以选用
湖蓝、桃红为多,也有
宝石蓝和大红等色。
光绪末年:妇女的衣服身长过膝,采用大镶滚装饰,裙上有时加十六至二十条飘带,每条带尾系上银铃,步行时有响声,甚为风趣。
衣襟前挂有金或银制的装饰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
镊子等。有的还挂有梅檀一类的装有香料的小香囊。也有的系着
内装香脂粉的绸缎或缂丝制成的小镜袋。与此同时,上海流行一种新装,这种新装不但在袖边,也在臂肘上饰以镶滚,衣服较前窄且长,裤子也相应地窄了一些。并配以三至四对手镯。如此新装,确实将妇女们的形象装扮得更 加清秀和娴静。这种在原有基础上稍加变化的新形式,在当时就是时髦的新潮装。
清末流行
衣袖里面装假袖口,少时一、二幅,多时二、三幅。这种装束,一则为了显示身份和富有;二则为加强
旗装封闭形式的风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装饰布局也追求与旗袍相同,由此整体服饰更增加了华丽的效果,也加强了装饰的
层次感。假袖口一层层连接起来,显现出窄袖的修长感觉。
宣统至民国初年:这个时期妇女的
衫裤比光绪末年更窄小,衣领却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颊,如同
马鞍形状。这个时期的镶滚装饰较前简单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挂装饰物。
清代女子服装,有公服、礼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后至七品命妇规定的服制;礼服在民间指的是吉服或丧服。婚丧嫁娶及寿日的衣服,宫廷中是按命妇的品级规定的;常服形式多,变化服用也自由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