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惠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清东陵境内东南之双山峪,是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和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的合葬陵寝。由于
同治帝生前一直未建陵寝,所以惠陵是其驾崩后才寻址进行修建的。清惠陵始建于清
光绪元年(1875年)八月初三日,陵寝工程完工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十月二十五日(一说为清光绪四年(1878年)九月),历时3年,共用银4359110.89两,附属妃园寝用银517775.428两。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建筑布局
清惠陵的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如下:五孔拱券桥一座、五孔平桥二座、望柱一对、牌楼门一座、值班房一座(今已不存)、下马牌一对、神道碑亭一座、神厨库一座、马槽沟一道、三孔拱券桥三座、三孔平桥三座(其中一座位于西侧南北向马槽沟)、东西朝房各五间、东西班房各三间、隆恩门五间三门、东西焚帛炉各一座、东西配殿各五间、隆恩殿五间、玉带河一道、便桥三座、陵寝门三座、石五供一座、玉带河一道、便桥三座(两侧另有便桥各一座)、方城一座、哑巴院一个、明楼一座、宝城一座、宝顶一个,宝顶下面是地宫。惠陵神路起于牌楼门前大丹陛南边,止于哑巴院琉璃影壁下,并未与清东陵首陵的孝陵主神路相接,是清东陵中唯一未与孝陵主神路相接的皇帝陵。
惠陵妃园寝仿定陵妃园寝而建,内葬四位皇贵妃。即:淑慎皇贵妃(慧妃)、恭肃皇贵妃(珣妃)、献哲皇贵妃(瑜妃)、荣惠皇贵妃(瑨妃),大门外建筑为灰布瓦盖顶,大门内建筑均以绿琉璃瓦覆顶。惠陵妃园寝建筑次序由南往北依次为:三孔平桥一座、下马桩一对(木制,已毁)、一孔拱券桥一座、三孔平桥一座、一孔平桥一座、东西厢房各五间、东西班房各三间、大门三间、焚帛炉一座、享殿五间、园寝门三座、后院宝顶两排,第一排正中有宝顶一座,第二排宝顶三座,其中
淑慎皇贵妃(慧妃)宝顶居前排正中,另三位皇贵妃的宝顶居后排。自东向西:
恭肃皇贵妃(珣妃)、
献哲皇贵妃(瑜妃)、
荣惠皇贵妃(瑨妃)。
建筑特点
清惠陵总体仿照清定陵规制所建,但在某些细节方面又与清定陵有所不同的。清惠陵主要有以下15个方面的特点:
1、惠陵神路没有与孝陵主神路相接,而定陵神路则与孝陵主神路相接了。
2、惠陵五孔拱券桥两侧的五孔石平桥与五孔拱券桥不对称,而是采取了更具有实用效果的方位修建的。而定陵五孔拱券桥两侧的五孔石平桥,与五孔拱券桥是对称的。
3、惠陵五孔拱券桥两侧北岸各建有一段石泊岸。这是为了防止河水冲击河道北岸,以此来保护河道北岸的安全而特意建的。定陵五孔拱券桥则没有这种情况。
4、惠陵的望柱建在了牌楼门前不远的方位,并且望柱底座四周有石栏杆围护。而定陵的望柱是建在了五孔拱券桥的北面不远处,石像生南端,与牌楼门相距甚远,而且没有建石护栏。
5、惠陵没有建石像生,其神路也只是从望柱之北开始修建,并没有将神路建到与五孔拱券桥相接处。据《惠陵中一路立样》记载,惠陵原样式设计中包括五孔拱券桥、望柱、石像生、牌楼门、神道碑亭、隆恩门、配殿、隆恩殿、陵寝门、明楼、方城、宝城、宝顶直至东双山峪后宝山。其中,惠陵石像生有石狮、石象、石马、石武士、石文士各一对,只是后来为了节省开支,石像生这项被两宫皇太后裁去。而定陵五孔拱券桥到牌楼门之间,不仅建有五对石像生,还建有连接两者的神路。
6、惠陵五孔拱券桥到牌楼门之间的这段距离两侧,都是平坦的土地。而定陵相对应的这段距离,两侧建有高高的泊岸,并且在牌楼门以北与神道碑亭之间,建有两道叠落泊岸。
7、惠陵的下马牌建在了牌楼门的东西两侧。而定陵的下马牌建在了牌楼门以北的神道碑亭之南。
8、惠陵的神道碑亭内的神道碑,碑身上没有钤盖(刻)嗣皇帝(印)“某某尊亲之宝”宝文。
9、惠陵隆恩门前(南)砖海墁台地及石礓礤,均没有定陵的高大。
10、惠陵东西朝房所在大月台前设有五座石踏跺。而定陵只有三座石踏跺。
11、惠陵工程的主体梁架木料全部采用进口的棪楠木,“非利刚截不能克”,所以惠陵的建筑质量非同一般,民间称这种木料为铜铁操、铁刀木,所以清惠陵亦有“铜梁铁柱”之称。据查,这种木料是鸡翅木的一种,与紫檀木、海南黄花梨木同为传统红木,均是制作家具的好木料。而定陵木料则不是这种棪楠木。
12、惠陵地宫排水渠道——龙须沟,其出水口雕刻有精美的龙凤呈祥图案。设在陵寝门前的玉带河的北泊岸上,而定陵地宫的出水口没有雕刻,只是一个圆孔,设在方城前的玉带河外侧泊岸上。所以,惠陵龙须沟和出水口设计得更为复杂、精巧。
13、惠陵哑巴院转向磴道为石踏跺。而定陵是转向砖礓礤。
14、惠陵后罗圈墙以北的后靠山上,没有建挡水石坝。而定陵建有挡水坝。
15、惠陵地宫棺床取消了两侧的垂手棺床。而定陵有垂手棺床。
惠陵妃园寝总体仿照
咸丰帝定陵妃园寝规制营建,但与定陵妃园寝比较,惠陵妃园寝有如下不同的建筑特点:
1、惠陵妃园寝比
定陵妃园寝在一孔拱券桥前(南)多建一座三孔平桥,但这石桥并不与一孔拱券桥在同一直线上。
2、因为同治帝只有一后四妃嫔,所以惠陵妃园寝只建有四座券位。其中,前排中间的券位为石券,后排其他三券位为砖券,比定陵妃园寝少建十一座券位。这是因为同治帝妃嫔数量远远少于咸丰帝妃嫔数量。
3、因为山势关系,惠陵妃园寝后靠山建有挡水石坝一道。而定陵妃园寝原来只有砖砌的挡水墙。
主要建筑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清穆宗同治皇帝名载淳,爱新觉罗氏。清
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廿三日生于
紫禁城储秀宫。清文宗咸丰皇帝独子,母为时为懿嫔的叶赫那拉氏,即慈禧皇太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临终前宣谕立为皇太子,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初九日,返京后即皇帝位,年号
同治。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初九日
载淳登极后不久,慈禧与慈安两太后便携载淳在养心殿正式垂帘听政。从此载淳开始了他的
傀儡皇帝生活。在清朝“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同治朝先后彻底镇压了
太平天国起义、
捻军起义、
云南回民起义、
贵州苗民起义,而外国侵略势力由于二次鸦片战争所获实惠甚多,清政府在外交上又奉行姑息政策,国内外局势稍趋平和,这一时期被封建史家称为“
同治中兴”。实际上同治帝在此期间只是读书,并未参预任何军政。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帝17岁时,两宫太后不得已交出权力,实行归政。但载淳的亲政仍难摆脱慈禧太后的干预。
慈禧太后为了享乐,命同治帝修缮
圆明园以供其居住,同治帝也想利用修复圆明园,让太后离宫居住这一办法摆脱太后干政。然而当时财政紧缺,圆明园又残毁严重,此策对国计民生极为不利,修复耗资甚巨,引起王公大臣多人反对。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染上天花,同年十二月初五日死于养心殿东暖阁,年仅19岁。谥号为:继天开运中居正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宽毅皇帝。庙号穆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惠陵。
清穆宗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1854—1875年),户部尚书
崇绮之女。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立为皇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德宗光绪帝继位,奉两宫太后之命尊其为
嘉顺皇后。清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日崩逝。同年五月上谥,同年九月暂安梓宫于
隆福寺。清光绪五年(1879年)与同治帝合葬惠陵,并祔太庙。宣统帝继位加谥,为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学术研究
清朝皇帝选勘陵址是以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为依据,以形势宗为主,理气宗为辅,刻意追求“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山川形势,以此达到“天人合一”的意象。所谓的“天人合一”,即建筑的人文之美与山川形胜的自然之美水乳交融、和谐统一。在此理论核心上,清惠陵考察了清东陵陵区的成子峪、松树沟、宝椅山、双山峪、侯家岭、长梁子六个地点以及清西陵陵区的九龙峪、酸枣沟、丁家沟、莲花池、荷玉沟、凤凰台、张格庄、五公山、红崖山九个地点。经过相度大臣和熟悉风水官员的勘查,发现清东陵的双山峪地势宽平,而成子峪堂局严密,这两处都适合建陵。至于东陵其他地点,如松树沟、宝椅山、侯家山等,经风水官察看,或堂局与周边山川地理照应不够,脉气不足,或地势狭隘,方圆尺寸不大,都不适合建陵。后风水官员又至清西陵堪舆,察看了九龙峪,发现气局严整,适合建陵。五公山、红崖山两处地势经实地考察,也不满意。丁家沟、酸枣沟、莲花池、龙凤山等处,经风水官察看,也是堂局散漫、无脉气,或者地势狭隘,尺寸也不够,都不适合建陵。最后,经过样子房、算房人员实地丈量地形,最后公认清东陵双山峪、成子峪和清西陵九龙峪三处是建陵的上佳吉地。相比之下,清西陵九龙峪的吉穴方向不错,而清东陵双山峪、成子峪两处吉穴方向稍有偏差。后醇亲王奕譞向两宫皇太后分别呈送了三处陵寝备选地点的相关风水帖,其中涉及清东陵双山峪的有三个风水理论说法,包括“李唐、李振宇”“张元益、高士龙”及“廖润鸿”三说;涉及清东陵成子峪也为三个风水理论说法,同样包括“李唐、李振宇”“张元益、高士龙”及“廖润鸿”三类说法;涉及清西陵九龙峪的则有两个风水理论说法,包括“李唐、李振宇”和“张元益、高士龙”两类说法。
在推荐备选的三处吉地中,虽然风水都是上吉,但是它们的地势却有所不同。其中,成子峪的地势整体高差大,土质稍差,石头多,地形复杂,而且成子峪处在西大河以西,如将来陵寝神路与孝陵神路相会,就要在西大河上建造一座九孔大石桥,因此不仅施工的难度很大,工程造价也会因此增加。而且成子峪堂局较狭窄,最宽的地方只有二十丈,与规制不符合。而当时,国家财政很紧张,不仅有内外的正常开支,还有慈安陵和慈禧陵两处吉地的兴工开支,缺少银子是兴建陵寝工程的最大困难。因此,只能在选择陵址时做出一些适当的牺牲,来换取工程开支的降低。由于以上三处备选吉地各有优缺点。通过反复的综合比较,清东陵的成子峪这处备选吉地首先被放弃,其原因是,成子峪风水虽好于双山峪,但其建造的成本过高而不能考虑了。因此,同治帝的陵址只能在东陵的双山峪和西陵的九龙峪这两处地点中选择。而之所以最终选择双山峪,根据《翁同龢日记》的记载,主要是因为恭亲王奕訢揣测了慈禧太后的心理,并且向其说:“按理选九龙峪为好,按情我不敢说”。这里所说的“以理”“以情”的含义,是向慈禧皇太后暗示“感情”比“规则”更重要。这里所说的“以理”,是指乾隆帝所确定的昭穆制度。按照昭穆之制,咸丰帝既然葬在了东陵,那么其子同治帝就应该葬在西陵。但是按照同治帝与咸丰帝、慈禧皇太后之间的父与子和母与子的感情来讲,同治帝却是葬在东陵更好。因为这样可以使自己儿子在百年之后依然长依膝下。所以,慈禧皇太后决定打破昭穆相建的祖制,将同治帝的陵建在东陵,这样做可以显得更符合人性,更能体现她与同治帝的母子感情深厚。因此,最终清东陵的双山峪成为同治帝万年吉地的最终陵寝地。
清惠陵规制仿
清定陵,但清惠陵未建石像生,神路(神道)亦不与东陵区域的主陵清孝陵的神路相接。根据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李寅在《
百家讲坛》—清东陵密码节目中的分析,清惠陵之所以不建石像生以及惠陵神道和东陵主神道不相连,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1、清惠陵神道如果要与主神道相连,需要建约2500米的连接神道,神道建设耗资巨大,清末因为国家财政经济的紧张和困难的缘故,只能裁撤掉仅具有象征意义的石像生和连接神路。2、清惠陵本应该在清西陵建陵,慈禧太后因为私心将同治帝葬在了清东陵区域,违反了乾隆帝定下的父子东西陵分建的昭穆祖制,引起了不好的政局影响,慈禧太后为了挽回影响,只能降低清惠陵规制以此挽回声誉。3、慈禧太后不喜欢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而皇后阿鲁特氏葬于清惠陵地宫,所以故意降低清惠陵的规制。最终,清惠陵因为裁撤了石像生和与主陵相连的神道,所以是清东陵帝陵中规制相对最低的帝陵。
文物价值
清惠陵总体仿照清定陵规制所建,但在某些细节方面又与清定陵有所不同。而清朝最后一座帝陵
清崇陵又是仿造清惠陵设计建造的,并且在细节上也有所不同,所以清惠陵在晚清三陵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故清惠陵的存在是研究晚清历史、晚清陵寝制度的重要实物依据。
清惠陵作为清东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造和存在是中国传统风水学、建筑学、美学、哲学、景观学、丧葬祭祀文化、宗教、民俗文化等文化的一种体现,具有重要的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是当下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
机构设置
清惠陵所在的清东陵景区设有中国国家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唐山清东陵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相关历史文化遗迹、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负责相关旅游业的统一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清惠陵,位于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清东陵境内东南之双山峪。
开放时间
清惠陵属于清东陵内的陵寝和景点,不对外单独开放,通用清东陵开放时间,清东陵开放时间为:09:00—16:00。
注:根据清东陵文物保护规划(2022—2035)的说明,当下清惠陵陵宫内区域及惠陵妃园寝内部区域均暂未对游客开放。
门票信息
景区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