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清源书院
清源简介
中华清源书院,简称清源书院,由几十位热爱中华文化的国内外一流学者专家共同发起、组建,是一所研究、教育、传播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平台。书院以“追根溯源,返本归真”为宗旨,以复兴中华文化、培养中华文化继承人、塑造中华脊梁为使命,推动当代书院建设与智慧教育实践。书院开设中华哲学、中外比较文化、中华教育学、中华社会学、世界历史、中华农学、中华文艺学、中华医药学、中华武学、中华管理学、中华经济学、中华预测学、中华生态学、中华工程学等主要专业方向研究和发展,开展学前、小学、中学、大学到博士一条龙贤英智慧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贤英、既能幸福自己又能幸福他人的智人慧士。
清源愿景
当政者侍奉万民如贤孝,为民者体恤当政若慈严;强弱共济,贫富相携;战乱灭踪,盗贼绝迹;老者同敬,幼者咸怜;逢面皆友,路人相亲;但以利人为幸事,不置利己于怀萦;常有不期之福惠,断无飞来之祸星;大海碧透,长空澄清,山明水秀,花香鸟鸣;悠悠画中任去留;陶陶乐里纵歌吟。——清源书院哲学导师写赠于北京
清源声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智慧亟待传承。我致力于传承中华智慧为己命之人等,以北宋
张载铭言自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推动国学实修致用,惟愿以己绵力,算作抛砖引玉、栽桐引凤,感召四海明人志士,共同助力圣贤教育,为社会和谐、人间大同传递正能量。清源书院欢迎学有所长、热心传统教育的明人志士助力,并接受各界同仁财物支援。
荆州清源书院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荆州清源书院,秉持“知识贵在正,修养贵在行”的学习信条,面向荆楚大地开展国学相关教研活动,以弘扬中华智慧、推动国学实修致用,并助力圣贤教育在长江流域扎根开花、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荆州清源书院,对楚文化的钻研与弘扬亦将成为本院学生修学之内容。此一点异于其他清源书院,并使该书院同时肩负【荆楚文化名片】的使命。(注:在
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的数据中显示为“荆州市清源书院”。)
睦宗院清源书院
南宋·淳佑六年(1246年),南外宗知宗正事赵希衮在州治西南袭魁坊旧睦宗院内建清源书院。元初废。(参见
《南外宗正司》)
一峰书清源书院
明·崇祯间,
一峰书院一度改名为清源书院。(参见《泉州书院·一峰书院》)
集贤铺清源书院
清·乾隆陈之铨建
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清源书院》载:
“清源书院,在府治东南集贤铺承天寺之左(南俊巷承天寺南侧,今晋光小学)。
原系靖海侯施家(
施琅)所建,名曰‘澂圃’(夏园)。其后人分割转售他姓,日就倾颓。(参见《泉州人名录·施琅》、《泉州民居·施琅“春、夏、秋、冬”四季园》)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郡守陈公之铨以温陵书院(参见《泉州书院·温陵书院》)房屋稀少,五邑士子来学者,多不敷居住,遂捐俸倡率绅士购建兴修,名曰‘清源书院’。
中为讲堂,前为石亭,方池环绕。对联云:‘琴书在御,任眼前鱼跃鸢飞,悟彻行文旨趣;函丈无尘,看槛外水流山峙,参来养性工夫。’左有小山石桥,横亘其下。转而上则得月楼,岿然在望焉。
讲堂之后,有内堂东西两房,窗棂明净,可为掌教行文之所。左旁有厅,迥向有廊,转过楼下,房屋较为轩爽。其东边厢房一连十余间,诸生可群萃肄业焉。”
清·乾隆杨廷桦扩充
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清源书院》载:
“乾隆癸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郡守杨公廷桦议欲扩充,院前有屋三进,共计十多间,通桂坛巷,原为施家旧业,再行购置,掌教陈绳臯恐日久视为传舍,亲书‘清源学舍’匾额,悬在门首,不许外人借住,以昭画一。
其山长修金薪水以及诸生膏火,历任郡守皆有捐置。将银项发各典铺生息,立有碑记,以杜侵渔,可按数稽查焉。”
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清源书院》载:“嘉庆七年,重修《清源书院经费碑》。署府冯国柄记。”并收录冯国柄《记》文如下(站长分段按注):
“泉郡为子朱子(
朱熹)过化之地,而王梅溪(
王十朋)、真西山(
真德秀)两先生皆守兹土,所以启迪而薰陶之者,至深且久,故有海滨邹鲁之称,钜儒名臣后先辈出。士生其间,耳濡目染,必有以继迹前贤,而教育造就,非加意于书院不可。
乾隆丁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前守陈公之铨别购新院,颜曰‘清源’,醵经费千金。后杨公廷桦守是邦,复鸠金共成四千五百有余两,岁费有资,条教章程,灿然大备。
嘉庆辛酉(嘉庆六年,1801年)仲春,余奉檄行郡事,先诣书院而校士焉。核其经费,仅存四之一,盖为官侵吏蚀,不可复追矣。予惧其由此而废也,割俸料量终岁计费八百余缗,是曷可以继,乃亟先倡捐。复谋之僚友及绅士,鸠金各半,获符原额,付子钱家生息以供岁费。诸规条略有增改,要不离乎旧章者近是。
抑余闻之,郡治旧有小山丛竹、温陵各书院(参见《泉州书院·小山丛竹书院、温陵书院》)处来学者众,陈公以其隘也而易之,此地有亭池竹木,学舍讲堂,藏修息游其间,既有其区,复有其藉,从此咸加刻励,砥行立名,为邦国之光。是则陈、杨二公之心,而亦即余之殷殷望于多士者也。多士勉乎哉!
是为序。”
清源国学教育
国学课表
师生剪影
恭请参见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