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地区
地级行政区
温江地区,是1968年至1983年存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地级行政区,政府驻地在温江地区温江县。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区域温江区中心城区,是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领地。因鱼凫王建都,下令广植柳树作为国界,鱼凫古都杨柳依依,史称“柳城”(今温江城北万春镇鱼凫城遗址)。鱼凫亡国后,每年鱼凫城依然万柳迎春,隋代建万春县,民间称柳城,因水道迁移,县城南迁即今柳城,唐代更名温江。县内种柳风俗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种柳树是清嘉庆年间大修时,于环城濠沟沿堤植柳700余株,柳城的美誉流传了整整四千年,是温江地区的行政中心。
温江现状
现有成都市温江区,位于成都市西郊成都市四环路外,区府距成都市区15公里,属都江堰自流灌区,土壤、水质、气候适宜花木生长。温江种花植树的历史悠久,是川派树桩盆景的发祥地之一,是“全国花木生产示范基地”、“四川省花木产业化试点县”、“四川省省级重点花木市场”,是西部最大的花木和川派树桩盆景生产交易中心。
这里,曾是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都。李白杜甫陆游朱熹蚕丛社会活动家、音乐学家王光祈先生故里。自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建县以来,温江一直是成都平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1935年起为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治地,解放后长期为温江地委、行署所在地,1983年划归成都市管辖,是成都市重要的卫星城。2002年5月28日,温江撤县建区成成都市温江区。
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北洋政府废道,以府、州、厅直隶于省。民国2年,划全川为7道,同时废除府、州、厅。次年,改全川为5道,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温江属四川省西川道。以后,军阀割据行政督察区制,划全川为18个行政督察区(后减为16个),温江属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并为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治地。
1949年12月26日温江解放。1950年划全川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行署区,与西康省同属西南大行政区,温江属川西行署温江行政区,为温江行政区专员公署治地。1952年,撤销川西等4个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温江属四川省温江专区(1968年改为温江地区 )。至1979年仍为温江地区行政公署治地。
1959年3月至4月,曾一度将温江并入崇庆县,但因未获批准,为时仅月余即分出复置。1959年7月1日,双流县并入温江,治地在温江柳城镇。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决定复置双流县。同年11月1日,温江、双流正式分置。
1983年3月,国务院决定撤销温江地区,其所属行政区大部分划归成都市。同年7月,温江正式隶属成都市。值此,温江地区作为一个历史,消失了。
涉及范围
「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设於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於1950年。其区域大抵为以後的「温江专区」、「温江地区」、地级「成都市」。
专员公署设温江县,另辖成都县华阳县、双流县、新繁县、郫县、新津县、崇庆县、新都县、崇宁县、灌县、彭县等共计12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撤消华阳、双流、新繁、崇宁4县,除崇宁并入郫县外,其它3县皆并入省辖成都市。
1950年设「温江专区」,属川西行署区。温江专区专员公署驻温江县。辖温江县、郫县(驻郫筒镇)、崇宁县、彭县(今彭州市)、新繁县、新都县、成都县、华阳县(驻中兴镇)、双流县、新津县、崇庆县(今崇州市)、灌县(今都江堰市)共12县。
1970年改称「温江地区」,辖温江县(今温江区)、郫县(今郫都区)、灌县(今都江堰市)、彭县(今彭州市)、什邡县(今什邡市)、金堂县、广汉县(今广汉市)、新都县(今新都区)、双流县(今双流区)、新津县(今新津区)、蒲江县、邛崃县(今邛崃市)、大邑县、崇庆县(今崇州市)共14县。
1977年将金堂、双流2县划归成都市领导。温江地区辖12县。
1983年「温江地区」撤销时,辖温江、郫县、灌县、彭县、新都、什邡、广汉、新津、崇庆、邛崃、蒲江、大邑12县。温江地区撤销后,上述12个县则全部划归成都市。
1983年8月18日经国务院【国函字156号】文件批复,设立地级德阳市,将时属成都的什邡和广汉二县划予德阳市代管于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2 18:13
目录
概述
温江现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