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
湖北省咸宁市代管县级市
赤壁市,湖北省辖县级市,由咸宁市代管,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的南岸,为幕阜低山丘陵与江汉平原的接触地带;截至2023年,全市辖3个街道、10个镇,1个乡,版图面积为1717.72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底,全市户籍人口526148人。
历史沿革
赤壁为古沙羡县属地,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吴王孙权设置蒲圻湖(今西凉湖)畔而得名。“蒲”即蒲草,“圻”为岸边,意即设在蒲草湖边。清康熙《蒲圻县志》载:“沙羡境内有蒲圻湖,以湖产蒲草故名。”《吴志·吕岱传》载:“孙权分武昌为左右两部,岱督右部,自武昌至蒲圻”。
建县初,蒲圻县所辖范围较大,包括今嘉鱼蒲圻崇阳通城4县版图,唐天宝元年(742年),分置唐年县(今崇阳、通城),五代吴保大十一年(953年),分置嘉鱼县。清嘉庆《湖北通志》载:“蒲圻县挹莼川之清流,有龙潭之美迹,山川绸缪,人物伟丽”。“地近莼塘,亦称莼川”。
时(约前21世纪—前11世纪),为荆州云梦泽地。
西周及春秋时(约前11世纪—前476年),为楚国云梦泽地。
战国时(前475年—前221年),楚国夏州地。
时(前221年—前206年),为南郡地。
西汉高祖元年至五年(前206—前200年),为荆州南郡地。西汉高祖六年至三国吴黄武二年(前201—223年),为荆州江夏郡沙羡县地。
三国吴黄武二年至天纪四年(223—280年),建立蒲圻县,属郢州武昌郡。
西晋太康元年至建兴四年(280—316年),属荆州长沙郡
东晋建武元年至元熙二年(317—420年),属荆州巴陵郡
南北朝刘宋永初元年至元嘉三十年(420—453年),属郢州巴陵郡。南北朝刘宋孝建元年至齐中兴二年(454—502年),属郢州江夏郡。南北朝梁天监元年至太平二年(502—557年),属郢州上隽郡。南北朝陈永定元年至祯明三年(557—589年),属郢州。
开皇九年至大业十四年(589—618年),属荆州江夏郡。
武德元年至武德三年(618—620年),属江南道江夏郡。唐武德四年至贞观六年(621—632年),属江南道鄂州。唐贞观七年至五代吴天祐四年(633—907年),属江南道鄂州。
五代十国吴天宝元年至南唐开宝八年(908—975年),属鄂州。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至至道元年(976—995年),属荆湖北路鄂州。北宋至道二年至靖康二年(996—1127年),属湖北路武昌军。
南宋建炎元年至祥兴二年(1127—1279年),属湖北路鄂州。
至元十六年至至正二十八年(1279—1368年),属湖广省武昌路。
洪武元年至宣统三年(1368—1911年),属湖北省武昌府。
民国元年至五年(1912—1916年),属湖北省江汉道
民国六年至二十年(1917—1931年),属湖北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至1949年,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湖北省沔阳专区。
1951年,属湖北省大冶专区
1952年,属湖北省孝感专区。
1958年10月,蒲圻、咸宁第一次合县为蒲圻县,属湖北省孝感专区。1959年3月,分开。
1960年5月,蒲圻、咸宁第二次合县为咸宁县,属湖北省武汉市。1961年12月,分开。
1962年,属湖北省孝感专区。
1965年,属湖北省咸宁专区。
1970年,属湖北省咸宁地区。
1986年5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蒲圻县,设立蒲圻市,为县级市。
1998年6月11日,民政部批复同意将蒲圻市更名为赤壁市。
1998年,由地级咸宁市代管。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赤壁市的行政区划有文字可考始于宋朝。宋至元代为乡、里制;明代为都、里制;清代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为乡、团制;此后至1949年为乡、保、甲制;1950年后,将保、甲制改为村、组制;1952年后,改为乡、组(社)制;1958年后,改为社、队制。1949年后,并设置区公所,作为县级派出机构,管理几个乡或几个公社。
1975年,撤区并社;1984年,恢复区的建制,区、镇、下辖乡(镇),乡(镇)下辖村。
1987年,撤区建镇,辖9个镇、1个乡、3个办事处、1个农业开发区、3个国有农、林、茶、场,152个村民委员会,1682个村民小组。
1996年,蒲圻市辖4街道15镇:赤马港街道、莼川街道、凤凰山街道、荆泉街道、新店镇、赵李桥镇、羊楼洞镇、茶庵岭镇、中伙铺镇、官塘驿镇、随阳镇、泉口镇、神山镇、杨家岭镇、黄龙镇、车埠镇、余家桥镇、赤壁镇、柳山湖镇。境内有农场、林场和茶场各1个。市政府驻蒲圻。
2002年2月,黄盖湖农场移交赤壁市管理。2003年,余家桥撤镇改乡。2004年12月,赤壁市设立黄盖湖管理区,与黄盖湖农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2004年,赤壁市建制村由合并前的263个减少为150个,减少113个;村民小组由合并前的2409个减少为1449个,减少960个。2004年末,赤壁市辖3个街道、9个镇、1个乡,27个居委会、149个村委会。
2005年,撤销周郎嘴镇,设立周郎嘴回族镇。2005年底,赤壁市辖3个街道、9个镇、1个乡。共有26个居委会、140个村委会。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3月,赤壁市辖蒲圻街道、赤马港街道、陆水湖街道3个街道,新店镇、赵李桥镇、茶庵岭镇、中伙铺镇、官塘驿镇、神山镇、车埠镇、赤壁镇、柳山湖镇、黄盖湖镇10个镇,余家桥乡1个乡;另设有官塘驿林场、羊楼洞茶场2个场,沧湖生态农业开发区、赤壁高新区、沧湖生态农业开发区、赤壁高新区、赤壁市服务蒲纺片区工作委员会3个区;共辖140个村委会、47个社区居委会。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赤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东与咸安区接壤,南与崇阳县交界,西隔皤河与湖南省临湘市相邻,东北与嘉鱼县连接,西北隔长江与洪湖市相望。地理位置为东经113°32′~114°13′,北纬29°28′~29°59′。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京广高速铁路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境,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
赤壁市呈头西尾东奔兔形,东西长68.9千米,南北宽60千米,中部最窄处仅25.98千米,版图面积为1717.7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赤壁市为幕阜山脉余脉低山丘陵与江汉平原的接触地带,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东南负群山,西北临长江,中间一条狭长通道,古时为驿道,是北上京津、南下湘粤的必经之路,素称“湖北南大门”。境内山地、丘陵、平原、湖泊依次排列,基本构成“六山二水二分田”。东南部为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群,岳姑山脉的老鸦尖、风打尖、金紫山诸山自西向东、连绵逶迤,大小山共200余座,最高为赵李桥镇柘坪村的观音尖,海拔852米,中部京广铁路沿线两侧为海拔260米左右的丘陵地带,西北部滨江湖地区为海拔50米左右的冲积平原,最低处神山镇的西梁咀聂家,海拔只有19.3米。
气候
赤壁市境内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以内,年平均气温16.9°C,年平均无霜期247—261天,降雨量1251—1608毫米,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
水文
赤壁市境内陆水、皤河、汀泗河3条主要河流纵贯全境,构成陆水、黄盖湖、西凉湖三大水系,流域面积4500平方千米。长江过境江段全长24.69千米,平均年过境水量6409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赤壁市长江年过境水量达6409亿立方米。全市共有大小河流23条,全长327.2千米,大小湖泊24个,水域面积277平方千米,陆水人工湖水面57平方千米,储水可达7.2亿立方米。境内有陆水、双石、黄沙等大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182座,蓄水37.5万立方米。7.5千瓦以上提灌泵站413处,装机447台,有效灌溉面积38.3万亩,排涝20.1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1万亩。
植物资源
赤壁市素有竹乡、茶乡、麻乡、鱼米之乡的美称,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1151种。除稻、棉、油菜、豆类、蔬菜等农作物外,还有各类树种523种,其中珍稀古树名木有千年以上的银杏5株,还有板杉、甜茶、马褂木、竹类62种。有亚洲博竹苑之称,主要有楠竹,面积16.8万亩,年产量200万根;花卉116种,成片野生樱花达1.2万亩,中药材有列入全国三大贝母之一的蒲贝,独有的蒲参、玉竹、黄精和断肠草;野生猕猴桃达10万亩以上,还有莲、藕、菱角、芡实、荸荠、蒲草等水生植物。
动物资源
赤壁市动物种类除人工饲养的鸡、鸭、猪、牛等家禽家畜和养殖的青、草、鲤、鲢等鱼外还有大量的野生动物。鱼类91种,野生动物103种,其中国家、省级保护珍稀动物52种,主要有巨蜥、穿山甲、野猪、花面狸、水獭、五步蛇、乌梢蛇、银环蛇、眼镜蛇等;鸟类31种,有长颈鹅、野鸡、斑鸠等。
矿产资源
赤壁市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13种,矿点100余处,非金属矿藏有石灰石、煤炭、白云石、大理石、五氧化二钒、河沙等,分布相对集中,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金属矿资源比较贫乏,主要有铁、锰、钨、金、银等。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赤壁市常住人口470355人。
截至2022年底,赤壁市户籍人口526148人,其中男性276916人,女性249232人。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11.11。年末常住人口47.5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7.69万人,城镇人口29.8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656人,出生率6.7‰;全年死亡人口3128人,人口死亡率6.65‰。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0.1‰。全年迁入人口631人,迁出人口4245人。全年结婚对数2370对,离婚对数999对。
赤壁市常住少数民族有回族、壮族、土家族等25个,共计3125人,主要分布在城区、赤壁镇和赵李桥镇。城市流动的少数民族主要为回族、维吾尔族等,有136人。赤壁镇为全省12个散居少数民族乡镇之一,该镇有3个回民村,共253户1269人。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2年,赤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2.09亿元,同比增长6.4%,高于咸宁市2.1个百分点,高于省3.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8.2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28.88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75.01亿元,增长4.9%。三次产业结构由2021年的11.8:39.3:48.8调整为11.9:40.0:48.1。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4%、0.9%、0.8%、9.4%、-4.5%、7.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0440元,比上年增长6.0%。
2023年,赤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2.09亿元,同比下降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4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70.11亿元,下降16.9%;第三产业增加值291.53亿元,增长9.4%,三次产业占比从2022年的12.5:39.2:48.2调整为13.2:32.0:54.8。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7%、9.3%、6.8%、12.8%、-1.5%、9.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2409元,比上年下降6.7%。
2023年,赤壁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69145户,同比增长0.64%。全市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7994户。新登记企业1904户,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发展48户,私营企业1856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6090户。—3—202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902人,比上年增长26.0%。
截至2023年末,赤壁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95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4%,比上年增长0.22个百分点。年末全市就业人员201048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42874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75734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82440人,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数量比例为21.3:37.7:41.0。
第一产业
2022年,赤壁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0.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9%。
2022年,赤壁市粮食种植面积62.75万亩,总产量27.96万吨。其中,夏收粮食面积3.65万亩,总产量0.71万吨;秋收粮食面积48.61万亩,总产量23.36万吨。
2022年,赤壁市经济作物总面积87.06万亩。其中,油料作物面积39.83万亩,总产量4.95万吨,同比增长2.6%;蔬菜类面积31.99万亩,总产量45.88万吨,同比增长1.8%
截至2022年底,赤壁市生猪存栏16.52万头,全年生猪出栏27.40万头,猪肉产量2.10万吨;年末牛存栏0.6万头,全年牛出栏0.39万头;年末羊存栏1.72万只,全年羊出栏1.80万只;年末家禽存栏405.26万只,全年家禽出笼425.09万只;禽肉产量0.6万吨,禽蛋产量1.53万吨。
2022年,赤壁市茶叶种植面积16.51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5.5万亩,总产量7.01万吨,增长15.3%;园林水果(不含果用瓜)种植面积6.79万亩,总产量4.02万吨,增长10.7%。
2022年,赤壁市水产品产量8.0万吨,比上年增长3.7%。其中,小龙虾总产量2.22万吨,增长19.96%。
第二产业
2022年,赤壁市工业增加值204.7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1%,比上年下降13.4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总产值666.38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总产值83.74亿元;其他经济类型企业总产值13.45亿元。轻工业总产值增长13.6%,重工业总产值增长9.1%,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5.2%。分门类看,采矿业总产值下降2.9%,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0.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总产值增长29.9%。
2022年,赤壁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71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利润总额33.65亿元,比上年增长55.5%;产销率为97.6%,比上年持平;年末规上工业企业共241家,亏损面为9.1%。
2022年,赤壁市建筑业增加值2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8%。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65家,与上年持平;建筑业总产值53.66亿元,同比增长20.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0.5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
第三产业
2022年,赤壁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81亿元,增长4.1%。分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总额156.50亿元,增长4.3%;农村实现零售总额39.31亿元,增长3.6%。分行业看,零售业零售总额143.76亿元,增长3.9%;批发业零售总额22.16亿元,增长4.3%;餐饮业零售总额19.79亿元,增长5.4%;住宿业零售额10.1亿元,增长4.7%。
2022年,赤壁市进出口总额37.54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出口总额32.54亿元,同比增长5.2%,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6.7%;进口总额5亿元,同比35.1%。货物进出口顺差27.54亿元。
截至2022年底,赤壁市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651.9亿元,增长15.8%。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6.81亿元,增长16.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05.09亿元,增长15.1%。全市涉农贷款余额226.62亿元,较年初增加51.91亿元,增长29.7%。
截至2022年底,赤壁市国内增值税16.93亿元,增长31.7%。其中,工业增值税9.64亿元,增长81.2%。
2022年,赤壁市实现保费收入7.23亿元,增长3.56%。其中,财产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15亿元,增长13.24%;人身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5.08亿元,下降0.05%。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22亿元,下降2.03%。其中,财产险公司赔款支出1.38亿元,下降0.55%;人身险公司赔付支出0.83亿元,下降4.39%。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截至2022年底,赤壁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个数100个,比上年增加12个。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0.07亿元,占GDP比重14.0%,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地方政府科技拨款1.46亿元,增长30%。全市发明专利个数54个。科技成果登记数11项,组织实施科技项目数65项。
2022年,赤壁市镇级科协个数14个,镇级科协人数90人,村级科协人数839人;举办科普讲座28次,听讲人数328人;举办科普展览15次,参观人数2800人。
教育事业
2022年,赤壁市教育经费总投入12.02亿元,同比增长21.9%;国家财政教育性经费9.44亿元,同比增长18.4%。全市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1050人,同比增长38.2%。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2011人,在校生6219人,毕业生升学率100%;高中招生3732人,在校生9856人,毕业生升学率97%;初中招生6414人,在校生18807人,毕业生升学率98%;小学招生6284人,在校生38311人,毕业生人数6044人;入园儿童数3455人。全市拥有各类学校143所(含特校)。其中,各类中等职业学校2所,高中学校6所(含民办高中4所),初中学校25所(含民办初中4所),小学37所(含民办小学4所),幼儿园73所(含民办幼儿园35所)。全市专任教师4359人,同比增长5.1%,其中:高中专任教师721人,初中专任教师1427人,小学专任教师221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义务教育普及程度100%,九年制义务教育完成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8%。
文化事业
2022年,赤壁市“三馆一站”及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全年全市艺术表演团体举办文化惠民演出145场(次),博物馆1个,图书馆5个,文化馆1个,文化馆站15个。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33.4万册,其中,图书27.7万册,报刊5.6万册。发放借书证2120人。总流通人次11万人次,与上年持平;书刊外借册次4.04万册次,同比下降59.65%。年末共有档案馆1个,面积约6978平方米。馆藏资料1.02万册,全宗档案资料144个,案卷12.47万卷。全年利用档案10602卷/次,利用人数5890人次。电视台平均每周播时119时35分,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13.7万户,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93%,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0%,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9.3%。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底,赤壁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88家(包括门诊),其中医院15家,乡镇卫生院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工作人员数4645人,卫生技术人员数365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608人,注册护士1838人。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849张。全年医院卫生院病床使用率76.65%,比上年降低11.15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底,赤壁市有各类体育场地1203个,比上年增加58个。其中:全民健身活动中心2个;乡镇体育健身场所370个,比上年增加2个。举办县以上运动会15次,参加县以上运动会700人次。举办乡镇运动会7次,参加乡镇运动会320人次。教练员36人,裁判员32人。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底,赤壁市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18.24万人,社会保险参保率为99.0%。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1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38.87万人,女性19.0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03万人,女性3.2万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17万人。年末离休退休退职人员数4.45万人,增长3.2%;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上调114元,下降7.0%。
截至2022年底,赤壁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支出6410.2万元,增长5.1%。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20642人,下降2.8%。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014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628人。社会福利院10个,儿童福利机构1个。养老机构床位数3645张,增长3.9%;养老机构老年人数572人,增长0.7%。社会组织单位数1170个。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100%;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100%;社区居委会47个,村委会数量140个。
交通运输
赤壁市交通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国道和建设中的武深高速公路纵贯全境,陆水河通江达海,长江黄金水道依境而过。全市基本形成高速公路主骨架、国省道主干线、市镇主通道、农村大路网的内畅外联、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以长江为依托、内河为基础的干支相连、通江达海的水运网;以客运中心、大润发物流配送中心为依托的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运输网。
2021年,赤壁市客货总周转量367010万吨·千米,同比增长43.4%。其中,货物周转量275303万吨·千米,同比增长11.8%;旅客周转量115963万人·千米,同比增长20.0%。公路总里程达3091.74千米,同比增长12.4%;其中,高等级公路里程达570.55千米。年末全市拥有营运客车411辆,其中:出租的士340辆,中长途客运车56辆,乡镇客运车15辆;年末拥有营运货车2345辆;全市拥有各类汽车84010辆。年末境内铁路营业里程117千米。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1年底,赤壁市共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8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家。名胜风景区2个,文物保护单位33个。
主要景区
赤壁名胜风景区
赤壁名胜风景区位于赤壁市西北38千米处。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赤壁是中国古代著名战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又正位于三国旅游线和三峡旅游线交汇处,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陆水湖风景区
陆水湖风景区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境内,水域面积57平方千米,湖中800多座岛屿、半岛星罗棋布,因此,又有“千岛湖”之称。2002年5月,被中国国务院、建设部审批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雪峰山
雪峰山在陆水湖南岸,此山因唐朝咸通二年雪峰和尚建雪峰寺于此而得名。雪峰山总面积18平方千米,主峰临陆水湖拔地而起。山上林木茂盛,有杉木、楠竹一万四千三百多亩。亚热带植物种类繁多,春有樱桃映山红、秋有柑桔、野生猕猴桃等。
三国陆逊营寨
中华三国陆逊营寨游览区。三国陆逊营寨位于赤壁市北郊,为纪念三国东吴年青将领陆逊在此驻军屯田而兴建。
五洪山
五洪山温泉康复疗养区。位于赤壁市近郊.该温泉直接从地下200多米深处获取。温泉从地热自溢井中喷出,日流量6000吨,地表出口处水温62℃。
著名人物
赤壁市山川灵秀,人才辈出。明清二朝共出举人241名,会进士56名。其中有祖孙三代进士、兄弟同榜进士,有父子侍郎,也有同科7举人。明代有“后五子”之一的魏裳、大学士廖道南、祭酒魏观。清朝有工部尚书贺寿慈、海岳游人张开东。近现代知名人物有追随孙中山革命的但焘、黄昌谷,有早年英逝的共产党员周逸群、张计储,有教育家马君武、刘树杞、张进,有书画家张国溶贺良朴,有方志学家张国淦,有建筑家鲍鼎等。
蒲圻文化古老,山川钟秀,人才辈出。对在该县有影响的人物按传、录、表收录在人物卷中,计人物传记55篇含传主57人;人物录73人(其中历史人物8人);英烈表1415人;抗日八百壮士蒲圻籍战士22人;蒲圻籍黄埔军校毕业同学44人。总计1611人。
荣誉称号
2015年国家园林城市。
2018年11月,荣登“2018中国幸福百县榜”。
2019年5月18日,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19年11月14日,被生态环境部正式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2020年5月29日,入选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10月,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2021年1月18日,获“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21年4月12日,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表扬为2020年“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先进县、市、区。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10月27日,入选交通运输部公布的第二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名单。
2021年12月,被确定为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
2022年1月,被中国诗歌学会命名为“中国诗歌之城”。
2022年2月,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健康促进县(区)。
2022年6月,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名单。
2022年8月,入选壹城智库“2022全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排名第75。
2024年2月,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参考资料
建制沿革.赤壁市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2 09:2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