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中秋》是南宋词人
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起笔泛言中秋美景良辰,素月扬辉,正是赏月的好时节。接写有心赏月而不得的惋惜、无奈之情。过片四句逆挽,以超旷的态度消解无月可赏的憾恨。再由昨夜桂月堪赏,而幻想冲出云幕,登高赏月,与客从容陪伴,共酬佳节。末二句由不能赏月联想到主和派清谈误国,寄寓壮志难酬的悲苦。全词在艺术上借题发挥,因景写情,情景交融,描写议论合为一体,笔致婉曲,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
满江红·中秋⑴
美景良辰⑵,算只是、可人风月⑶。况素节扬辉⑷,长是十分清彻⑸。着意登楼瞻玉兔⑹,何人张幕遮银阙⑺?倩飞廉、得得为吹开⑻,凭谁说?
弦与望⑼,从圆缺⑽。今与昨,何区别?羡夜来手把⑾,桂花堪折⑿。安得便登天柱上⒀,从容陪伴酬佳节。更如今、不听麈谈清⒁,愁如发。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满江红慢”“念良游”“烟波玉”等。以
柳永《
满江红·暮雨初收》为正体,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⑵
美景良辰:美好的时光和景物。语出南朝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⑶可人:谓教人满意,欢喜。
⑷
素节:秋令时节。这里指中秋佳节。《
初学记》:“秋节曰素节。”
扬辉:发出光辉。
⑸清彻:清静明朗。
⑹
着意:特意,有意。一作“著意”。瞻玉兔:观月,赏月。玉兔,指月亮。古代神话传说认为月宫中有白兔捣药,后因称月亮为玉兔。西晋
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⑺
银阙:道家谓天上有白玉京,为仙人或天帝所居。这里指月宫。
⑻倩(qìng):请。
飞廉:神话中的风伯。一作“蜚廉”。
得得:特地。
贯休《
陈情献蜀皇帝》:“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
⑼弦:半圆形的月亮。月半圆时,状如弓弦,故谓之弦。农历每月初七、初八为
上弦,廿二、廿三为
下弦。望:月圆之时。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⑽从:任凭,听凭。
⑾羡:因喜爱而希望得到。
⑿堪:能够,可以。
⒀天柱:山名,在今安徽省潜山市西北。唐代
皇甫枚《
三水小牍》卷上《赵知微雨夕登天柱峰玩月》条:赵知微为九华山道士,有道术。去岁中秋,自朔至望,霪雨不停。赵知微问诸生“能升天柱峰玩月不?”诸生应之但心存疑虑。“少顷,赵君曳杖而出,诸生景从。既辟荆扉,而长天廓清,皓月如昼。扪萝援筱,及峰之巅。……俄举卮酒,咏郭景纯《游仙诗》数篇。诸生有清啸者,步虚者,鼓琴者。以至寒蟾隐于远岑,方归山舍。既各就榻,而凄风苦雨,暗晦如前。众才服其奇致。”
⒁麈(zhǔ)谈:魏晋人好执麈尾清谈。《
世说新语·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后因称客座清谈为
麈谈。麈:兽名,即四不像。麈尾即谈玄时所执的拂子。
白话译文
中秋佳节乃美景良辰,本应该让人称心如意。况且秋令时节,天朗气清,月光应该非常明亮。我特意登楼望月,但今晚却乌云蔽空,仿佛有人用一张大幕把月亮遮住。想请风神把乌云吹散,但向谁去诉说呢?
任凭月亮从圆到不圆,今天与昨天又有什么不同呢?中秋之际,正是桂花盛开堪折之时。怎么能像赵知微那样登上天柱峰,在明月之下与家人欢度中秋节呢?当今那些主和派清谈误国,比中秋无月更让人忧愁。
创作背景
此词大约作于宋孝宗
乾道中期(1169年前后)。辛弃疾自少便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壮志,曾亲率骑兵独闯金兵大营。投归南宋以来,他的济世之志和救国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复兴上。他写了《
美芹十论》《
九议》进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但是权奸当道,辛弃疾的进奏未被采纳,反遭排挤打压。此词借题发挥,明咏中秋赏月,实为忧国之思、寄恨之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抒怀的词。中秋本来是赏月的好日子,但偏偏为云所遮,不免大杀风景。词人虽能以超旷的态度处之,但究竟内心不能平静。这首词细致地描述了词人思绪的起伏变化,委婉曲折,引人入胜。
词的上片因景抒恨。开头两句泛写中秋节给人的美好感受。中秋古称团圆节,良辰美景,花好月圆,家人团聚是很重要的。但中秋毕竟是赏月的好日子,风月可人尤为重要,强调了中秋赏月的必要性。接下去两句写可能性。词人使用“况”字把意思推进一层,言何况中秋节是秋天的节日,是时万里无云,天朗气清,素月扬辉,正是赏月的好时节。这是虚写,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无月可赏做了很好的铺垫。“着意”二句写无月可赏的惋惜。词人登楼望月,月亮却被云幕遮蔽,心头不免有失望之情。前一句写有心赏月,以见其兴趣之高;后一句写云幕遮月,使其不能“瞻玉兔”,写失望之甚。两相对比,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倩飞廉”二句写不得赏月的无奈。词人想请风伯特地为他把云彩吹开,以便赏月,可又找不到人去给风伯说说,虽有心赏月却无可奈何,思想情绪便跌入了谷底。“凭谁说”一句,写出了缺乏知音的内心愁苦。
下片援理遣情。“弦与望”四句挽回一笔,言“月有阴晴圆缺”自古而然,并非今天才有,故可任凭它圆缺,不必太在意,以超旷的态度消释无月可赏的憾恨,使心情重新振作起来。接下去两句写昨日天气很好,月光明亮,桂月堪赏,令人羡慕。把欢快的情绪又推进一层。“安得”二句写词人的幻想。这两句用赵知微雨夕登天柱峰同诸生共同玩月的典故,幻想冲出云幕,登高赏月,与客从容陪伴,共酬佳节,以浪漫主义手法,把节日的欢快推向高潮。“安得”二字中既有期望,又含失望,表明美好的愿望难以实现。结尾两句转笔收束,从理想回到现实,写幻想破灭后的愁苦。中秋无月已经足以让人忧愁,而当今那些主和派清谈误国,比这更让人忧愁。“愁如发”一句,用比喻写出内心愁苦之多。这里的“愁”,既有月被云遮之愁,也有缺少知音之愁。词人触景伤怀,寄寓了南归以来收复中原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愁。
文似看山不喜平,词人能把中秋不见月这样一个平常的自然景观,写得如此曲折,感慨万千,且以情结景,就使作品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苏轼的中秋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其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心理,似悲而实旷;而此词则不同,虽然词人口头上说“弦与望,从圆缺”,其实内心深处并未摆脱愁苦,其根源恐怕不限于云幕遮月,而在云的背后似有更令其无法排解的愁苦,而借中秋以写之,故较之苏词更悲苦沉郁。
名家点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谢桃坊《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满江红》:中秋赏月最能令人产生遐想。升天入地,时空超越,遨游于神话世界之中。月落乌啼,依旧人间。晋人清谈已曾误国,中秋之夜何需清谈。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
耿京军的
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六十八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
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
辛稼轩诗文钞存》。词存六百二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