漴潼河
安徽省东北淮北大水系
漴潼河,原为在安徽省五河县境内入淮河的两条支流,因有淮、、沱五河流经,故叫五河县,漴、潼河是其中的二条。1952年在治淮工程中内外水分流时沿漴河、潼河故道新开的主要河道。由北店子浍、沱两河汇流处起点,至江苏省泗洪县峰山窑河止,共长20公里,称漴潼河。承接浍河、沱河诸水下经窑河分别由双沟和下草湾切岭流入洪泽湖
干流走向
漴潼河以浍河为主源,浍河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县东关庄集,东南向流,豫境称东沙河,在张瓦房进入安徽省濉溪县境;经临涣集右纳包河,于胡圩子进入宿县境内;过蕲县至前乔楼东,进入固镇县境,至张家湖口,进入五河县境之后称为香涧湖,到龙潭湖北侧折东流,收束成河,至西坝口汇入潼河(又称新浍河)。
浍河全长320公里,其中皖境205公里;流域面积8173平方公里(四陈庄以上),其中皖境6910平方公里。拦河建有南坪、蕲县、固镇三座蓄水节制闸,在临焕集东有濉阜铁路桥跨河,固镇南有津浦铁路桥跨河。浍河中下游在九湾以上河床较宽,河槽较深,平地面排涝能力临焕集为500立方米每秒,固镇为550立方米每秒,九湾为85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为28.0米、18.5米和17.0米。九湾以下河面放宽形成香涧湖,出口几经疏浚并改经漴潼河入洪泽湖后,钟阳集至北店子(即北渡口)15公里河段的规模,已与漴潼河现有河道相适应,漴潼河的泄洪能力为1000立方米每秒。浍河、漴潼河河道现状如表2-12、表2-13。  潼河(含浍河)已发生的最大、最小流量及最高、最低水位列如下表2-14。
二十一、漴河潼河
漴河和潼河原为浍河和沱河的尾闾,分别于五河县城关附近入淮河。1952年为治理五河县城低洼地带的洪涝灾害,实行内外水分流,堵死漴潼两河入淮口门,另开挖沟通漴潼两河的新河,使漴潼两河内水直接入洪泽湖。漴潼新河为人工河道,从五河县西坝口经北店子节制闸、扬庵、双沟,至下草湾入洪泽湖,长45公里,河面宽400米,水深在2.5米以上,可常年通航100吨级驳船。排涝能力为7~38立方米每秒。
河道变迁
干流形成
潼河,发源于灵璧北25公里的潼山,东流入泗州界经丰山湖南下入本县界。在县治东10公里潼河口入淮。潼河在县东北一隅,入界且不及2.5公里。1951年起,经过一冬春,从五河北店至泗洪县候嘴挖成漴潼新河20公里,汇通沱、浍,经过峰山切岭,由窑河入洪泽湖。
漴河,位于县治南1.5公里,其故道原与张家沟连接,经南山北过南湖入淮。全长约15公里。清乾隆年间,推黄交涨,南山冲圮,河已淤平,水无所泄,遂由黄家沟以入淮。漴河逐渐变为良田,迥非昔日之形。漴河无迹200余年。旧志云:“所谓五河,今仅存其三,盖漴河久失,浍又并沱,而沱又入潼,乃水势变化不一也。”
建国前,五水相连,水患频繁,建国后五河已形成两条水系:一是淮河水系,又称外河水(含北淝河);另一是漴潼河水系,亦称内河水(含浍河、沱河、潼河及石梁河)。内外分流,为排除水患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1952年,治淮委员会做五河以下内外水分流工程时,把浍、沱、漴、潼纳入漴潼河水系,同淮河分流,直入洪泽湖,新开漴潼河即沿原漴潼河故道,故称为漴潼河。现五河水系进入稳定时期,古漴河的名字又以漴潼合称而保留下来。
支流改道
《宋史·地理志》释五河县名:“有浍潼沱漴淮五河,故名”。清人张佩芸有《五水咏》:“五水相连号五河,东潼西浍北沿沱,漴流春泛鱼苗长,淮浦秋生雁影多。”五河县自宋咸淳七年置县起,确有五道河,并有五河口。但至今时逾七百余年,陵谷变迁,沧桑多劫。清末《五河县志》即云:“河本有五,而今存其三”。
五邑之水,淮为大,浍次之。淮河发源于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入皖南折而东,历颍属至怀远,又北折东转至蚌埠邵家大路入五河县境。经临淮关北折至大新,又东转北折至三岔,东转至张家小沟,复南折4公里始归故道。此处称北折嘴,又称虫八 蜡嘴,现称坝岔嘴,系误写演变而成。据考查此处淮河故道,在淮河南岸5公里开外,自清乾隆末年,淮漫至张家小沟,冲刷沟旁良田,日加深广。后自三岔北徙,夺张家小沟之道而归正干,从而形成虫八
蜡嘴以北的大弓湾。再由安淮至小溪北折至五河,东流至东卡子出境入江苏界。淮河经五河境内89.2公里,曾有沫河口、淝河口、栏桥沟、三冲沟、张家沟、黄家沟、五河口、潼河口等处入淮口,每逢夏季,五河交汇,酿成水灾。民国10年、20年特大洪水,十淹其九。1954年大水,郜湖一带严重塌方,毛滩、新集两集镇塌入河中。十里程渡口又形成沙滩。但建国后,筑起淮北大堤,封住部份入淮口,兴建涵闸20余座,从此淮河变害为利。
浍河发源于河南商丘,汇永城马长湖入皖,经宿州过固镇入五河县境。自固而东水面渐宽,水涨时几逾5公里,5倍于淮,而水退则仅容小舟。浍河经园宅集向东,由五河城南入淮。全长290公里,流经五河境内59公里。沿浍河两岸有谢家湖、阮家湖、香涧湖、小王湖、欧家湖、蔡家湖与浍河相连,水大汇为一体,水小湖为河汊。建国前因浍河常聚积大水,故又称浍河一段水域为香涧湖,建国后人工把浍河从西坝口改道北店子,与沱河汇入漴潼河。
沱河发源于河南虬龙沟,经宿州紫芦湖,东注灵璧,至濠城入本县北界。至胡集折南汇入沱湖,南与浍水蔡家湖相望。原两湖间筑有堤坝,沱自为沱,浍自为浍。沱湖东北为郭家嘴,东绕县治之北至北店子遂南折趋县治南,由东桥口入淮。乾隆末年,浍河泛涨,冲坏堤坝,串入沱湖,遂夺沱河故道,冲陷两旁田庐而益加深广,至北店子复分流为二:一折东桥口入淮,而沱遂变为浍;一折凌家楼至十字冈而沱且入于潼。建国后堵死浍、沱于东桥口入淮处,使其同归漴潼新河,全长270公里,从此与淮河分流,而形成另一条水系。
1194年黄河夺淮以后,涡河以东、淮河以北,广大淮北平原,水系紊乱,河沟交汊,相互串流,决黄、减黄频繁,洪水四溢,一水多灾的局面,持续了几百年。1950~1951年初步治理了濉河,全线封闭濉河南堤,建立濉河水系,划清了与唐河的分界线,结束了濉河长期经唐河南流入淮的历史。除濉河外,还有淮、浍、漴、潼、沱等河流汇集于五河县入淮,汛期淮水暴涨,不但内水不能入淮,而且淮水夺?潼河以为分道,顶托漫溢,每易成灾。为了解决这个区域的内涝和不受淮水倒灌,政务院第二次治淮会议(1951年4月26日至5月2日)决定了淮河五河以下干支河分流工程的原则,将五河?河口、浮山窑河口、淮河泊岗集(后来筑五卡段淮河北堤,增加潼河坝一座)等处分别堵断,淮水另由泊岗以南开挖的引河下注。这样既利淮水渲泄,又可免五河地区受淮洪倒灌成灾。至于五河地区内水,全部由?潼河、窑河、下草湾引河直入洪泽湖,基本上解决这个地区的内涝问题。
漴潼河形成新的水系直接注入洪泽湖后,结束了在五河入淮的历史,分流工程于1951~1953年实施完成。内水系统包括濉河以南、涡河以东、淮河以北、洪泽湖以西广大豫东、皖北平原诸支流来水,总流域面积15450平方公里,其中唐河及北沱河2160平方公里;沱河大安集以上4500平方公里,马拉沟320平方公里;沱湖大安集以下210平方公里;浍河及河5450平方公里;北淝河2150平方公里;天井湖及石梁河660平方公里。1968年开挖新汴河,将沱河七岭子以上来水面积3936平方公里,截向新汴河排水,改属新汴河水系。经过局部调整以后,现从漴潼河水系的流域面积为12000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
潼河主要支流有:北淝河中段、澥河、包河、沱河、北沱河、唐河及石梁河,分别记志水系情况如下。
潼河
源于本县高楼大刘山南,东南流经冯庄、梁庙、高楼,至友谊沟口出本县境;流经睢宁县、泗县,于泗洪县大口子注入安河。县内长13公里,流域面积113平方公里。
浍河
淮河北岸支流。上源有两支:东沙河和仓河,均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地区北部的废黄河南堤,分别流经商丘、虞城、亳县、永城等县市,至濉溪县临涣汇合后始称浍河,再经固镇,五河入淮河。东沙河长135公里;仓河长142公里,临涣以下干流长120公里,流域面积为4400平方公里。水深常年在0.5~2.0米。1958~1967年浍河上相继建成南坪、蕲县、固镇、北店子等4座节制闸和五河分洪闸,1974年在五河口门建成100吨级航闸,但浍河上闸坝碍航仍很严重,使浍河失去了一船直达的水运功能。排涝能力为850立方米每秒,水位为17.0米。
二十、沱河
淮河左岸支流。古称洨水,今称南沱河,俗称沱河,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刘堤,流经夏邑、永城两县,穿过安徽省濉溪宿县,至泗县樊集入沱湖归淮河。安徽境内沱河长112公里,水深1.5~2.0米,排涝能力5~160立方米每秒。50年代初,10吨以下木船可直达河南永城县,1958年自永城县以下兴建8座节制闸,未建过船设施,拦断河道。
北淝河,上游在涡阳县清宫集以上分别截引入涡,四方湖在曹家畈筑坝堵塞以后,清宫集至曹家畈拦河坝河段称北淝河中段。清宫集至板桥集段,河身浅窄,一般水深3米,河宽50~130米;板桥以下断续有芦苇,怀远境则芦苇丛生,河宽在1公里左右,全长95公里,1953年自四方湖左岸石羊沟口起,向东北平地开挖引河,至宋大桥入澥 河,称淝澥引河(现称新淝河)计长19.6公里,使北淝河中段来水,全部经引河入澥,纳入漴潼河水系,流域面积1653平方公里。引河进口有刘桥闸控制,其下至新澥河口有新淝闸一座,设计过闸流量分别为240和220立方米每秒。北淝河在涡阳曹市集有曹市闸,在蒙城的芮集有芮集闸。
澥河,澥河源出濉溪县潘大庄,自西北向东南流,源流称界沟,经濉溪的任集,宿州埇桥区的大营、方店,固镇县的瓦疃、何集;至宋大桥,右纳新淝河,其下河面开阔。至新马桥火车站北,穿过津浦铁路桥、公路桥,于九湾注入浍河。全长97.5公里,流域面积2564平方公里。地面高程:濉溪与宿州交界处22.4米,方店21.0米,宋大桥17.8米,九湾16.5米。宋大桥以上河道长80公里,河宽25~53米,底宽7~39米,深4.5~3.5米;宋大桥以下至九湾,河宽125~150米,底宽85米,深5.0~4.5米。比降1/8000左右,排涝能力100~360立方米每秒。新马桥(桥上)1954年7月21日水位最高为18.72米,1966年10月18日断流为最枯;1965年8月4日测得最大流量为517立方米每秒。跨河蓄水节制闸:濉溪有李大桥闸,宿州有方店闸,固镇有胡洼闸(又称宋大桥闸)。
包河,源出河南省商丘县尚楼,在朱市集越陇海铁路,东南向流,经商丘、虞城、亳县、永城、涡阳、濉溪等县境,于临焕集注入浍河,全长175公里。流域面积原为1404平方公里,经治理后,已调整为1090平方公里。干流自河南省云城县境于戴庄西进入亳县境内,东南流,经张店至大夏楼东,复入河南永城县境;流经裴桥、马桥,至丹城西北的喇叭沟口,复入安徽涡阳县境;经石弓至郑沟沿,进入濉溪县境,折东北流,于临焕集注入浍河。亳县境河道长约30公里,涡阳、濉溪县境长31公里。涡、濉境喇叭沟口至临焕集河底高程为26.0~21.7米,底宽35米,深度5.0米左右;排涝能力为216~260立方米每秒,排洪能力为470~560立方米每秒。
沱河,原源出宿县柴芦湖,1951年至1952年治理时,将唐河上游巴河截引入沱。巴河自河南省永城县的朱场开始,其上纳虬龙沟、响河两支,东南流,至濉溪县潘刘口截流改道入洪河,经宿县城区北部折入沱河。治理后,上自永城的朱场,下至樊集(入沱湖口),统称沱河,朱场至大安集全长192公里。流域面积:朱场以上1795平方公里,潘刘口以上3320平方公里,大安集以上4500平方公里。1958年王引河(巴河改入沱河后,王引河为唐河的上源)自濉溪县的孟口改道南下,至王庄入沱河,1964年王引河复故,改道段及地下涵废除。1965年新北沱河大秦家闸以上1406平方公里来水,改经东新建沟入沱河。1968年沱河在宿县的七岭子截源入新汴河,减少来水面积3936平方公里。现沱河自宿县东,宿县地下涵(跨新汴河)起,东南流,经宿东闸、王桥闸、青龙闸、沱河集闸、濠城闸,至樊集进入沱湖,出沱湖后经新沱河东流,于北店子注入漴潼河。河道全长113公里,其中樊集以上长99.5公里;流域面积2983平方公里,其中樊集以上1115平方公里(上游任井子沟来水面积及濉河引河以西、东新建沟以东、濉河以南、新汴河以北区域的新北沱河上游即老唐河来水面积206平方公里,通过宿县地下涵进入沱河;右岸戚家沟来水面积引入沱河)。地面高程:地下涵27.0米,宿东闸26.5米,王桥闸24.0米,青龙闸21.5米,沱河集闸19.7米,濠城闸18.5米,韩庄17.8米,北店子14.5米;河宽40~130米,河底宽15~55米,深度3.5~4.5米;比降濠城以上1/10000,濠城以下1/16000;排涝能力70~305立方米每秒。宿东闸发生最大的流量为384立方米每秒(1965年7月15日),最小时河道断流;沱河集为224立方米每秒(1954年7月21日),枯季断流。  北沱河又称新北沱河,俗称小草沟。1953年治理时,在大俞家挖通隋堤公路(宿县至泗洪县公路),将唐、新河中游的小黄河402平方公里,划属北沱河;1956年又将唐河中上游1354平方公里来水,于蒿沟附近截引入北沱河,并改名称为新北沱河;1965年将上源王引河自翟桥经新北沱河?即原唐河?至大秦闸上,向南改经东新建沟入沱河,划出来水面积1406平方公里;1968年开挖新汴河以后,新汴河以北大秦家闸至蒿沟区间属北沱河的来水面积,分别导引入沱、入濉和仍入唐河。北沱河的上源是小黄河,自宿县跃进涵起,东南向流,经大店闸至小张家,进入灵壁县境;经大俞家闸至许圩北,中间过汤桥闸,进入泗县境,于草沟注入唐河,在樊集进沱湖。全长83.2公里,流域面积556平方公里。地面高程:跃进涵26.3米,宿灵界23.6米,灵泗界19.6米,草沟17.0米;河宽20~60米,深4.0米,河底宽7~45米;排涝能力15~160立方米每秒;比降宿县境内较平缓,为1/14500~1/12500,出宿县境后,大体为1/10000左右。
唐河,又称南股河,上源巴河于1952年自潘刘口改道入沱河,减少来水面积2387平方公里;1956年将宿县蒿沟集以上来水改道入北沱河,减少流域面积1467平方公里。  现唐河源于宿县蒿沟集以东,干流自牛栏沟口起,东北向流,至程圩子 进入灵壁县境;折东南流,至禅堂集南,右纳新河,过潘集闸后,在小桂林场西进入泗县境;到上马铺西穿过宿泗公路,在小俞家闸穿唐河地下涵(与新汴河交叉),经草沟,右纳北沱河,于樊集注入沱湖。全长94.5公里,流域面积1513平方公里。地面高程:牛栏沟24.5米,宿灵界23.0米,新河口21.0米,小俞家19.8米,草沟17.5米;河宽18~56米,深4.5~5.0米,河底宽7~40米;草沟至樊集14公里河段,进入沱湖水汊,呈碟形;排涝能力34~175立方米每秒;比降1/10000,新河口至小俞家20公里河段,比降平缓,约1/15000。
石梁河,是漴潼河最后一条支流,位于左岸,其范围:东以低矮残丘与洪泽湖为界,南为天井湖,西与唐河为邻,北界濉河。古称潼水,曾亦为汴水西道,基本循现道出天井湖,然后沿潼河故道,东南向流,于石山南注入淮河,入口称潼河口,现已筑坝堵闭。石梁河现以邓沟为上源。邓沟自长直沟起,基本东流,于泗县城西折南流,接石梁河;至泗县城南有幸福闸一座,节制河槽水位,蓄水供城市使用,再南流至孙湾庄南,穿地下涵(与新汴河交叉),经坝王街至界沟集,注入天井湖,出天井湖后向南汇入?潼河。河道长度上源邓沟15公里;本干泗县城西至界沟集20.3公里;界沟集以下进入天井湖,至皖、苏边界长18.7公里。流域面积:石梁河507平方公里,天井湖区间284平方公里,天井湖出口总流域面积为791平方公里。地面高程:长直沟20.0米,泗县19.0米,界沟集16.5米,天井湖出口14.0米;石梁河河宽75~170米,深3.5~5.5米,底宽15~20米;排涝能力60~220立方米每秒,比降1/10000;天井湖湖底高程10.5米,正常情况水面面积22.5平方公里。
杨庵大沟,杨庵湖为淮河和漴潼河之间的一片洼地。建国前常年积水,芦苇丛生。健国后,1952年兴办内外水分流工程时,开挖了漴潼河,引沟排水,湖水干涸,洼地开始耕种。1958年兴建杨庵湖涵洞一座。同时疏浚了杨庵大沟,长9.8公里,集水面积40平方公里,排水量55立方米/秒,达到5年一遇的标准。
治理开发
淮河中游五河以下干流、支流河道分流工程,通常简称内外水分流工程。规划中进行过3个方案比较,从工程数量、投资、施工难易、河床稳定等各方面权衡利害得失,选定第二方案。各个方案的工程布置见图2—3—2。
选定的方案为:内河,即支流系统自潼河经峰山切岭、窑河、下草湾引河入洪泽湖溧河洼;淮河开挖泊岗引河沟通原有淮河;另筑窑河、泊岗、下草湾和潼河拦河坝以分隔干支河流。主要工程有开挖下草湾引河,疏浚潼河,峰山切岭,开挖泊岗引河和建筑拦河坝及修筑五卡段淮河干堤等。工程布置见图2—3—1。
内外水分流工程按民国10年洪水(洪水总量760亿立方米),经上中游山谷水库及湖泊洼地蓄洪后,淮河在浮山站流量8500立方米每秒;设计洪泽湖洪水位14.3米,五河淮河水位18.6米,浮山18.0米,西泊岗17.26米,阚台子16.5米,黾山14.3米。泊岗引河按6000立方米每秒流量开挖,潘村洼分洪2500立方米每秒;内水潼河北店子水位16.5米,侯嘴15.7米,峰山镇15.22米,双沟镇15.0米,下草湾14.84米,洪泽湖(溧河洼)14.32米,下泄1000立方米每秒流量设计。
〔潼河疏浚〕
潼河原河道年久失修,弯曲浅窄。疏浚的线路为:在北店子以西,开挖两条引河,一接沱湖下口,长2.5公里,一接浍河下口西坝口长3.5公里,设计流量各500立方米每秒。北店子以东至杨庵子,利用河老河道,长7.2公里;由杨庵子起开挖新河到潼河口侯嘴子,长6.5公里;侯嘴子以下接峰山切岭。
潼河疏浚的各点设计河底高程是:西坝口10.2米,北店10.0米,杨庵子9.58米,侯嘴子9.2米。河底宽均为128米,边坡1∶3,左、右滩地宽度各50米。堤顶高程:左堤北店子至侯嘴子为17.5~16.7米,右堤20.2~19.7米。左堤顶宽6米,迎水坡1∶4,背水坡1∶5;右堤顶宽10米,迎河坡堤顶下3米设3米宽平台,平台以上边坡1∶5,平台以下1∶6。背河一侧因挖河出土很多,为自然坡。两堤间距为310米。
沱湖出口至北店子的引河底宽为40米。浍河出口至北店子引河底宽为39米。
疏浚工程由宿县专区治淮指挥部潼河工程指挥所领导各有关县施工总队组织实施。1951年11月开工,1953年4月竣工。完成土方1396.51万立方米,实支经费659.19万元。
潼河南堤原计划作为干支河分流的主要堤防。在施工中发现杨庵子以东、老潼河左右两岸多系稀软淤泥,难以承载堤身重量,不仅将影响防洪和排水安全,也难于1954年汛前完成干支河分流工程任务。故改由五河至浮山卡沿淮筑堤,接戚嘴岗地封闭,并将潼河南堤不足17米高程堤段560米补缺,以御内水漫溢。五卡段淮堤修筑、潼河南堤补缺和河拦河坝3项工程于1954年3月10日开工,是年5月27日竣工。动员民工9039人,完成土方139.81万立方米,工程经费88.03万元。完工后的五卡段堤防和河堵坝成为淮北大堤的组成部分。
1958年在潼河上建北店闸蓄水灌溉。北店子闸为浆砌条石拱顶结构,16孔,每孔宽4米。闸底高程10.5米,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设计流量1000立方米每秒。由五河县水电局设计施工,1959年7月竣工,实支经费88.6万元。
〔峰山切岭〕
峰山系浮山对岸一小岗岭,原有一沟,称朱门沟,底宽约70米,相传是梁武帝筑浮山堰后开的溢洪道。内外水分流工程规划时,选定切岭工程循此沟进行,河线稍呈弯曲。从潼河侯嘴子开始切峰山,向东与窑河相接,全长6.59公里,其中切岭段2.27公里。切岭前河段长2.58公里,切岭下游接窑河段长1.74公里。设计河底高程:侯嘴子9.2米,切岭起点9.05米,切岭终点8.82米,峰山镇南接窑河8.72米。设计水位依次为15.70、15.55、15.32、15.22米,切岭最大切深23米。河底宽度为100米,设计水深6.5米。开挖断面做成四台五坡,平台宽4米。切岭工程自1951年11月开工至1952年冬,完成土方308.85万立方米,经费365.31万元。
在河道开挖过程中,发现22.0米高程以下有黄色及灰色细砂层。15.8米高程至河底下4~7米,全部是深厚的冲积砂层,地下水位一般在15.55米高程。为防止岸土坍塌,加强岸坡稳定,根据岸坡地形不同情况加做块石护坡。
峰山护坡工程由宿县专区治淮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1953年6月开工,1954年7月19日全部竣工。护坡长度左岸1.75公里,右岸1.61公里,合计3.36公里。完成土方43.51万立方米,石方6.65万立方米,实支经费220.26万元。
〔下草湾引河〕
下草湾引河西起老淮河,东接溧河洼,中间为一高岗,全长4.59公里,其中切岭段长1.4公里,最大切深达27米。引河进口设计水位14.8米,出口14.4米。进口河底高8米,底宽96米,出口段为倒坡,以使与溧河洼湖底相衔接。出口河底渐变放宽成喇叭口,引河边坡1∶3,高程15米处平台宽9.5米,19米高程处平台宽5米,河岸口宽最大达305米。引河工程于1951年9月开工至1952年7月全部竣工。完成土方523.8万立方米,最高时动员劳力4.1万人,其中切岭段土方占全部工程的70%,实支经费349.6万元。
下草湾引河由治淮委员会工程总队组织实施,是治淮开始时第一个大型土方工程。由于引河开挖地带地形较复杂,切岭开挖深,运距远,爬坡大,工段短,土方集中;施工人力安排、出土、运土、堆土均较困难。施工中在工场布置、排水、给水和照明,以及人工开挖与轻便铁道斗车结合的施工方法等方面,逐步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克服了困难,加快了施工进度。
内外水分流工程完成后,内水位平均降低2米左右。淮河大水年份,内外水位差更大,避免了淮河洪水的倒灌。据初步分析:从1955年到1983年,累计共减免直接淹没耕地2000万亩。内外水分流的成功经验,为治水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水系变迁
潼河水系包括北淝河、河、浍河、沱河、北沱河、唐河和石梁河等河流,是安徽省淮北涡河以东地区三个大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一个,在淮北地区占有重要的位置。北淝河原来是直接于沫河口入淮,河是浍河的支流,浍河在五河县城附近会沱河后入淮。沱河在樊集附近纳北沱河进入沱湖,沱湖在五河城北出湖而收束,西会浍河,东纳潼河分支西流的河(今称河)在五河城东入淮。石梁河下游为天井湖,出天井湖东南流经潼河注入淮河。受黄河夺淮和黄泛的影响,河道淤积,出口受淮水顶托,河道下游潴成香涧湖、沱湖、天井湖等,水系紊乱,大水时相互串通。浍、沱大水可顺河东北流经潼河入淮;天井湖水也多由河流入沱、浍入淮。至建国前,这些河道注入淮河的情况见图2—3—1。
浍、沱、、潼诸水在五河附近汇集入淮,随有“五河五条河,淮浍潼沱”之称,五河县也由此得名。沿河诸湖地面低洼,每当秋汛,淮水暴涨,顶托倒灌,五河一带常泛滥成灾。1950年大水,各河水位并涨,为当时宿县地区受灾最重的地方。治淮方略中提出了五河以下干支河分流工程,将淮河干流和支流分隔,使支流直接流入洪泽湖,缩短洪水行程,降低五河内河水位,使淮河洪水不再倒灌为害。
五河以下干支河分流工程于1951年秋开始到1954年汛前基本完成,工程发挥了显著效益。潼河水系的北淝河、河、浍河、沱河、北沱河、唐河等都进行了水系调整和低标准治理。新汴河开挖后,减少了来水面积,洪涝灾害有所减轻。1958年以来修建了拦河节制闸,蓄水发展灌溉。70年代开始兴建分泄淮河洪水、结合治理潼河水系的怀洪新河综合利用工程,因宿县地区持不同意见而致停工缓建,1991年大水后才予续建,现正在实施中。
漴潼河疏浚
漴潼河是建国后在皖北平原上新开挖的第一条底宽百米以上的人工河,也是“淮河中游五河以下干支流分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951年冬在漴潼上游北店子新挖两条引河:一条是新沱河,连接沱湖的出口,底宽40米,长2.5公里。一条是新开浍河,从西坝口至北店子与新沱河出口会合,底宽52米,长3.5公里。这两条河的设计流量各为500立方米/秒。在北店子会合后流入漴潼河。由北店子向东沿漴潼河故道至泗洪县候嘴,为漴潼河干流。长13.7公里,底宽128米,设计流量为1000立方米/秒(后修改为1630立方米/秒)。由怀远、五河、盱眙3个治淮总队施工。于1951年冬季开工,至1952年春季完成,共做土方1333万立方米。
峰山切岭和护坡从泗洪县的候嘴至窑河进口为峰山切岭工程,全长6594米。上游段长2584米,与漴潼河相接,下游长1740米,与窑河相接,切岭地段长2270米,底宽100米,切岭最深挖23米。由泗县、灵璧、泗洪3县总队施工,于1952年底完成,共做土方354万立方米。五河总队在完成漴潼河疏浚工程后,冬季又参加了峰山切岭上游河道的疏浚。
峰山原为深厚的冲积层所形成,岸坡受到风雨浸蚀,极易坍塌;河底受水流冲刷,更易淘深。而漴潼河的实际流量又比原来设计增大,因此,在切岭时又增做块石护坡和护底工程。此工程由五河、泗洪两县出工,怀远、宿县两县调石料,由漴潼河指挥所负责领导施工。于1952年备料,1953年开工,1954年汛前完成。
水利工程
北店闸,位于县城以北的漴潼河上,建于1958年。根据原设计,能拦蓄13.5米高程的低水,以保证沿浍河南岸抽水站用水。其设计流量为1000立方米/秒。该闸由县水利局詹昭民、童龙荪两工程师设计,县水利谨工队施工。于1985年动工,1959年7只竣工,为块石结构。完成土方8.5万立方米,石方1.23万立方米,混凝土600立方米,总投资88.6万元。但建成后,一般年份壅水都很严重。1965年闸上水位达17.76米时,即在闸两侧开口溢洪,收效甚微。省厅把其列为中型涵闸,待于怀洪新河工程中统一考虑扩建。
杨庵电力排灌站,位于长淮乡刘台西村漴潼河南堤上。建于1973年,由县水利局设计,县水利建工队施工。装机6台,计930千瓦,设计排涝面积39.7平方公里,灌溉2.5万亩旱粮作物。
王小湖电力排灌站,位于双庙乡许台南漴潼河北堤上,1985年5月建成。由县洪泽湖蓄水影响处理工程指挥部设计,省水建公司第四施工处施工。设计排涝面积11.7平方公里,灌溉1.5万亩,装机4台计570千瓦。为洪泽湖蓄水影响处理工程之一。
漴河又名洸河,源于五河县治南1.5公里 ,故道原与张家沟连接,经南山北过南湖入淮,全长约15公里。清乾隆年间,淮黄交涨,南山冲圯,河已淤平,水无所泄,漴河无迹迄今200余年。沱河 ,即古交水,发源于河南虬龙沟,经安徽宿州柴芦湖,东注灵璧,入五河沱湖,全长270公里。漴潼河流域面积原为1.6万平方公里,1969年开挖新汴河时截走沱河上游部分面积后为1.2万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前,五水相连,水患频繁。每当伏汛,淮水暴涨倒灌, 内水排泄受阻,顷刻泛滥,顿成泽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抗美援朝和治淮是国家的两件大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治淮掀起了第一次高潮。195年大水后,淮河水利委员会根据中央第二次治淮会议决定的五河以下淮河干支流分流原则,编制了五河内外水分流规划。要求自五河起疏浚漴潼河,切开峰山岭,开辟下草湾引河,利用峰山至下草湾段的窑河和淮河,建成漴潼新河,将浍、漴、潼、沱等支流的内水,全部改由新河直接排入洪泽湖溧河洼,以缩短洪水路径,杜绝淮水倒灌,降低内河水位,解除原皖北宿县地区的洪涝灾害。淮河则在浮山以下开辟泊岗引河,裁弯取直。另修建窑河、泊岗、下草湾等3座拦河坝,分隔内外水流,并相应进行浮山至泊岗段淮河切滩,加固大柳巷圈堤,新建小柳巷圈堤,使淮河洪水得以从泊岗引河安全排泄。内外水分流显著地改善了内水排泄条件,极大地减轻了洪涝灾害。
地理位置
漴潼河的路线,自五河县的西坝口至北渡口,北渡口至扬庵子利用河老道;由杨庵子起,开新河直趋潼河口侯咀子;侯咀子以下新河路线穿过峰山岗地,循朱门沟切岭直通窑河,长23.79公里,其中峰山切岭段2.27公里,最大切深23.0米。
发展过程
在淮河蚌埠以下的安徽省五河县境内,历史上曾有浍河、潼河、沱河、漴河与淮河在这里相会,形成五河汇流的壮丽景观。五河县因此而得名。《宋史·地理志》释五河县名:“有浍潼沱漴淮五河 ,故名。”
浍潼沱漴几经变迁,形成今日之漴潼河水系。如今该水系包括浍河、 沱河、石梁河、澥河、北沱河、唐河等7条支流,原都在五河附近入淮河干流。50年代初,举办五河内外水分流工程,通过峰山及下草湾切岭,直接排水入洪泽湖溧河洼。
流经地区
漴潼河以浍河为主源,浍河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县东关庄集,漴潼河
河南境内称东沙河,流经周集、八里庙、马头集、大王集、新桥集,至张瓦房进入安徽省濉溪县境;经临涣集右纳包河,又流经韩村集、童亭集、孙疃集、南坪集,至胡圩子进入宿县境内;过蕲县至前乔楼东,进入固镇县境;经胡沟、固镇,至九湾右纳澥河,至张家湖口,进入五河县境;河面扩宽称香涧湖,到龙潭湖北侧折东流,湖面收束成河,至西坝口进入潼河(西坝口至北渡口河段,也称新浍河)。
相关资料
历史意义
漴潼河疏浚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皖北平原上新开挖的第一条底宽百米以上的人工河道。下草湾引河最大挖深27米,长4.6公里,仅及下草湾至老子山淮河河长的1/15,大大缩短了洪水路径, 加快了汇流速度。工程自1951年10月开工至1954年汛前全部完成。这项工程,规划科学,设计合理,施工期短,质量好。尤其是峰山切岭护坡工程,经几十年运行,基本完好无损,对解除漴潼河水系内涝灾害和杜绝淮水倒灌 、顶托,效果十分显著,开创了治淮中内外水分流工程和裁弯取直工程的先例,并为流域内后来的大面积除涝、降渍、发展灌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用
漴潼河防洪除涝标准已明显偏低,尤其是排涝能力只有480立方米每秒,仅及3年一遇流量的30%,致使漴潼河下游洪涝灾害依然十分频繁。因此,结合淮河干流整治及分洪需要,扩大漴潼河水系的排水出路,减小下游湖洼地区的水灾,促进该地区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团结,建设怀洪新河尤为迫切和重要。怀洪新河是淮河中游开辟的一条与茨淮新河接力分泄淮河洪水的综合利用河道。上起安徽怀远县何巷孜,沿符怀新河东行至胡洼,纳淝河、漴河后东行,沿漴河洼至九湾汇浍河,经香涧湖和新开香沱引河入沱湖,再沿新开挖沱河入漴潼河,汇新浍河后达北峰山,接窑河、老淮河,分流出双沟引河及下草湾引河入洪泽湖溧河洼,全长127公里。最大分泄淮河洪水2000立方米每秒,改善流域内1.2万平方公里的排水出路,具有巨大的防洪除涝、灌溉、航运等 综合效益。该工程曾于1972年开工,完成了双沟切岭和老淮河疏浚等工作,1980年国民经济调整时停缓建。
重建
1991年大水后,国务院治淮治太会议将怀洪新河续建工程列为18项 治淮重点工程之一,同年11月安徽境内工程开工,1999年完成水上土方工程。工程完成后, 当淮干发生100年一遇洪水,并遇漴潼河相应内水时 ,将减淹4200平方公里土地,保护固镇、五河、泗县等200多万人及县城的安全,能使通过此区的52公里京沪铁路正常运行。据测算, 多年平均效益达3亿元。续建怀洪新河,还为流域内各支流的治理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994年3月包浍河初步治理工程首先在河南永城裴桥闸开工建设,2000年2月通过验收。工程完成后,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增加防洪保护面积313平方公里,减小淹没和影响面积391平方公里,改善除涝面积100余万亩,增加灌溉面积30万亩,工程效益明显。随着怀洪新河续建工程和包浍河初步治理的完成,漴潼河流域水旱灾害频繁的状况大大改善,综合效益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资料
漴潼河 .安徽省水利厅.
第一节 河流.安徽省自然环境志.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8 15:30
目录
概述
干流走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