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健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热处理工艺与设备专家
潘健生,男,汉族,1935年1月25日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市,热处理工艺与设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35年1月25日,潘健生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市。
1955年考入交通大学,在交通大学学习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课程,195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9年至1992年,先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
1992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截至2014年4月,潘健生将传热学、数值分析、弹塑性力学、流体力学、软件工程等与材料学知识加以集成,建立反映热处理过程各种复杂现象的数学模型,在中国国内外率先实现复杂形状零件和复杂热处理工艺的计算机模拟,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推动热处理从经验型向基于科学计算的精密型技术的方向跨越。潘健生提出了在中国国内制造特大型气体渗碳炉的新方案,使设备造价节约了近1000万元,满足了国家重点建设的急需。他开发了“热处理计算机模拟、工艺自动优化与控制一体化软件”,与盐城丰东热处理有限公司合作研制成功全自动智能化热处理生产线,已生产4000多炉汽车齿轮。
据2021年2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潘健生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两本。
据2021年2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潘健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获部委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其中一项被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人才培养
潘健生认为,学生们要牢记历史使命,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圆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希望广大师生苦练基本功,掌握金相分析技术,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希望金相工作者善于学习,经常与热处理、铸、锻、焊、机械加工、产品设计、产品使用等部门人员交往;做一个“有心人”,在工作中勤学、多问,追根究底,必要时通过自学或进修其他专业课程,不断充实提高自我。
潘健生院士认为,教书育人,靠的是“言传身教”,育人先育己。要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培养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严字当头,引导严谨治学作风、提倡团队合作精神,抑制浮躁作风。其次,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标准,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据2021年2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潘健生先后开设跨学科新课程四门。
截至2014年8月,潘健生培养了博士生10名。
荣誉表彰
2001年12月,潘健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在徐汇中学就读时,潘健生就对数学情有独钟,每次作业都认真完成,教数学的秦子超老师十分欣赏他,常在他的数学本上写一些评语,但从来不写表扬之类的话,以避免他产生自满情绪,秦老师对学生的细致关怀和严格要在潘健生的学生时代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读大学时,潘健生勤奋好学,各科成绩几乎都得了优,并且对车、钳、刨、铸、锻、焊等金工实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动手做成了帆船、铁镫等模型。
对待自己的生活,潘健生向来“粗线条”,像砖一样“笨拙”。比如,吃饭的事他从来不操心。不是在学校食堂就是在工厂食堂,大家吃什么,他就吃什么,有时还会把自己那份酸奶和水果塞给学生吃;又比如,他穿衣“辨识度很高”。夏天几件印有交大校名的文化衫来回换,春秋季那件100块钱的藏青色校服帽衫几乎“天天见”。
人物评价
潘健生院士在80岁高龄时仍下车间,勤恳坚守60余年。他深入一线开展研究,不断取得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撑起行业大旗。(《上海交大报 》评)
潘健生开创了计算机技术应用热处理领域之先河,为中国热处理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上海科技党建评)
参考资料
潘健生.上海科技党建.
潘健生.中国工程院.
潘健生院士.中国院士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8 15:5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