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杰希尔谷地
阿富汗东北部的狭长山谷
潘杰希尔谷地(Panjshir valley)是阿富汗东北部的一处狭长山谷。位于兴都库什山脉南麓,南距首都喀布尔约80千米。扼控喀布尔至东北各省以及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属帕尔万省潘杰希尔县。潘杰希尔谷地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东北100多公里的潘杰希尔省西北部,是一条长100公里,宽10公里左右的东北-西南向山谷,大致的经纬度是北纬35-36度,东经69-70度。80年代马苏德的武装在潘杰希尔沉重地打击了入侵的苏联军队。
地理环境
谷地由多个小山谷组成, 从帕尔万省北部沿兴都库什山脉向西南延伸,长约150千米,宽5—10千米,面积3526平方千米。喀布尔河的支流潘杰希尔河流经谷底,地形崎岖,通行困难。两侧山峰迭起,山势陡峻,终年积雪,但有山口可通邻近的巴达赫尚、巴格兰和拉格曼等省。 西南谷重镇古尔巴哈尔,有公路通喀布尔以及谷内鲁哈、阿斯塔纳、泽尼亚等城镇。谷口以南20多千米处为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狭长的潘杰希尔山谷像一把利刃悬在喀布尔的东北端。被誉为“潘杰希尔雄狮”的北方联盟前领导人马苏德的陵墓就位于山谷的一个紫色山峦上。陵墓背靠皑皑的兴都库什雪山,下绕清澈的潘杰希尔河水,周围景色宁静而幽深
在二十余年前出版的阿富汗旅游地图上,潘杰希尔山谷公路还是一条通途。但苏联入侵后,这条道路裸露见石、坑凹不断,曲曲弯弯在铁黑色山坡上盘旋。汽车在上面爬行,颠簸摇晃,宛如巨浪中的一叶扁舟。
沿途可见锈迹斑斑的苏式坦克火炮、装甲车的残骸弃于路边。有些地方的路障就是坦克脱落下的履带。马苏德墓地的守兵,腰间束着一条褪色的苏军皮带。
这些都是当年惨烈的抗苏游击战留下的痕迹。马苏德正是以潘杰希尔山谷为根据地,凭借地形险恶的优势,抗击了数万苏联军队的连年进攻,成为当年反侵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在整个侵阿战争中,苏联共损失600架飞机和20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死伤5万余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消耗在潘杰希尔山谷。
谷口的古尔巴哈镇,房屋破旧低矮,道路狭小脏乱不堪。小镇外,有数座被炸毁的桥梁。为方便交通,旁边临时铺上了比汽车车身略宽的钢板。汽车在上面行驶需格外小心。塔利班占据喀布尔后,马苏德率领的北方联盟军队退守潘杰希尔山谷。谷口一带就成了两军多年拉锯战的场所。这些桥梁是几个月前塔利班撤退时,为阻止北方联盟进攻炸毁的,何时修复尚不可知。
潘杰希尔山谷的亮色是潘杰希尔河。这条河发端于兴都库什山雪峰,在喀布尔城东与喀布尔河汇合,最后注入滔滔印度河。潘杰希尔河水清澈而甘甜。当地人自豪地说,潘杰希尔河是阿富汗最好的水源。
六七十年代,阿富汗人民在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在潘杰希尔河上筑坝修渠,建成了至今仍受当地人称道的帕尔旺水利灌溉工程。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工程,滋润了约2.5万公顷土地。其中近万公顷原先是只长骆驼刺的荒地,被改造成了农田或者葡萄园。
虽然周围农田很多已经荒芜,但渠道还是基本完好。巨大的水泥石板整齐划一,河水沿着渠道缓缓流淌。但当年曾灌溉的葡萄园早已被布满地雷,谁都不敢踏进半步。每年,葡萄藤自生自灭,由于缺乏支架,只剩下一个粗壮的根茎
葡萄园旁边,已成废墟的房子一片连一片,渺无人烟。
气候
冬阴春雨夏秋干
该地的雨旱季节是很奇怪的,既不像它东侧印度半岛夏雨冬干,也不像它西侧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而是冬阴春雨夏秋干。
该地夏秋干旱是因为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移控制阿富汗的结果;冬春季阴雨,则是西风带季节性南移,地中海气旋不断东来影响所造成。这也是地中海气候形成的原因。但是东到了阿富汗的经度,由于冬季中西伯利亚高压十分强大,加上气温低空气中水气少,因此才云最多(冬季中月平均云量可达5成左右)而雨少。到了春季,西伯利亚高压减弱消退,加上气温高水气比较丰富,因此3、4月虽然云量比冬季减少,但雨量却是全年相对最多的季节。这两个月雨量占了全年的50-60%以上,届时草原青青,鲜花开放,是全年最美的季节。5月上旬,温带西风带北移,天气转晴,土壤水分大量蒸发,该地地面草类也自南而北迅速变黄枯萎。
不过,该地年雨量仍很少,一般300-400毫米以下。因此河谷盆地等低洼地区一般只有季节性草类,只是河流旁和有灌溉水源的地方才有庄稼树木
雷雾极少沙尘多。由于夏季半年地面干旱,亚热带阳光又十分强烈,因而空气十分干燥。所以除了较高山区以外,该地夏季雷雾极少而却是沙尘暴的多发季节。这些云雾和沙尘天气对现代战争中用红外和激光制导的导弹等武器的准确命中是不利的。
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以北150公里的崇山峻岭中,坐落着举世闻名的潘杰希尔谷地。这个谷地全长100多公里,宽10余公里,其北口控制着著名的萨朗隧道,是喀布尔通往前苏联边境战略通道的咽喉。在长达十年的阿富汗抗击苏联的侵略战争中,潘杰希尔谷地的战火多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历史战斗
谷地燃战火
1979年12月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后,谷地成为阿游击队抗击苏军的重要根据地。
1979年12月27日晚7时半,苏军突然攻占喀布尔电报大楼,切断了阿富汗阿明政府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占领阿明的官邸,杀死阿明及其家庭成员。经过3个半小时的交火,苏军完全控制了喀布尔市。28日晨,苏军地面部队在航空兵掩护下越过苏阿边境,沿东、西两条战略公路向阿纵深高速推进,实施钳形攻击。在短短一周时间里,苏军迅速占领了阿富汗全境,控制了阿富汗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阿富汗人民不甘屈服于苏联的统治,纷纷加入抵抗的行列,阿富汗境内到处燃起了反抗苏联侵略的烽火。在稳定战果后,苏军开始向武装抵抗战士占据的地点发起了清剿行动。他们很快就发现,以潘杰希尔谷地为基地的抵抗游击队成了让他们头痛的“战术难题”。
潘杰希尔山谷作为游击队的基地是最理想不过的,它有兴都库什山脉的掩护,山谷的进口萨朗隧道海拔3000多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游击队可以在谷地进行集结,对为喀布尔提供给养的车队进行伏击。
由于阿富汗是个内陆国家,境内多山,山地和高原占全境五分之四,国内没有铁路,侵阿苏军的给养主要靠公路运输和空运。通过苏联境内乌兹别克共和国的捷尔梅兹,经萨朗山口,越过兴都库什山脉的全长425公里的2号公路,成为驻喀布尔苏军的主要补给通道。苏军很快认识到,不控制潘杰希尔谷地,他们就无法控制阿富汗。
从1980年至1989年的10年时间里,苏军先后对潘杰希尔谷地发起了9次大规模的攻势。经久不散的战火硝烟,使昔日名不见经传的潘杰希尔谷地插名四海。
说起潘杰希尔谷地的战斗,不能不提到著名的抵抗运动领袖马苏德。马苏德1952年生于阿富汗潘杰希尔的塔吉克名门望族,其父是阿富汗前国王查希尔统治时期的一名退休准将,他在六位兄弟中排行老三。马苏德曾在喀布尔的法国中学就读。
1973年他在喀布尔大学工学院学习,大学一年级就退学加入反对达乌德政府的抵抗组织,遭到镇压后流亡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在流落外国期间,马苏德系统研究了毛泽东、格瓦拉和戴高乐的游击战思想。1975年,马苏德重返家乡潘杰希尔谷地组织反政府游击队。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时,他领导的游击队已经有数百人。
马苏德和抵抗战士在一起
在游击作战的实践中,马苏德掌握了游击战的关键要素:奇袭、精心的组织、快速的集中和分散兵力。每当有侵阿苏军车队经过萨朗隧道的公路时,马苏德派出的游击小组就会在路上布雷,然后在附近的制高点伏击敌人。当敌人的车队进入伏击范围时,散布在山上岩洞和石缝内的狙击手会击中车队第一辆车和最后一辆车的轮胎和油箱,其他游击队员就会用密集的火力攻击整个车队,攻击完成后游击队员立刻撤离,从不坚守山上的阵地。游击队还在崎岖的隘路上制造塌方,堵塞道路后伏击苏军的装甲车队。游击队运用这些游击战术,给苏军的车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在1980年8月的一个星期里,马苏德领导的游击队共击毁了300辆军车,400名苏联和阿富汗政府军士兵被打死,马苏德领导的游击队由此声名鹊起。
在潘杰希尔谷地,马苏德经常接待外国媒体的记者,训练来自其它地方的抵抗战士。他的风格给来访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外国记者描述道:“他的行动之间透着速度和专心,好像他总是要在他的敌人赶到之前结束他的行动。他从不事先宣布他的去向,如果他这样做了,他肯定会改变路线。他很少在一个地方停留一个小时以上。只有很少的卫兵知道他在哪里入睡,他也很少在同一间房子里呆两个晚上。”在保卫潘杰希尔谷地的战斗中,马苏德赢得了“潘杰希尔雄狮”的称号。
高原反围剿
1980年9月初,苏军对潘杰希尔谷地发动了第一次围剿。这次攻势出动了苏军一个团和阿政府军的一些部队,在攻势行动中还进行了机降作战,马苏德领导的游击队利用谷地中的有利地形,连续狙击敌人,使敌人受到严重的伤亡,并击落了10架直升机。攻势行动在9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就被迫中止。3个月后,苏军对潘杰希尔谷地发动了第二次围剿。苏军一个摩步团在一个炮兵营的支援下,向潘杰希尔谷地发起攻击。游击队以少量兵力诱使敌摩步团进入谷地,以其余力量从翼侧突然而迅猛地袭击敌炮兵阵地,炸毁火炮7门,歼敌20多人,迫使进入谷地的敌军不得不退出战斗。
1981年初,马苏德的抵抗战士袭击了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击毁了一架安—22重型运输机。为了对游击队进行报复,苏军出动了一个加强团和阿政府军中央军团一个不满编的旅。为期三周的围剿主要是为了瘫痪谷地里的游击队基础设施。像往常一样,马苏德的游击队撤回到深山里,对敌人的机械化部队进行小规模的伏击。很快,第三次围剿也无功而返。8月,抵抗战士进入高尔巴哈尔,处决了70多名政府的同情者。一个星期后,苏军对潘杰希尔谷地发起第四次围剿,苏军的一个摩步团和阿政府军的一个团进入谷地。这次攻势在两个星期后就不得不结束。马苏德在对付敌人的围剿中,完善了他的游击战术:当苏军开始轰炸时,游击队就转移至侧谷或深山。当苏军的地面部队进人谷地后,战斗才真正展开,游击队利用熟悉的地形,对苏军的机械化部队进行频繁的伏击。 这些山里长大的抵抗战士对山地行动十分适应,光着脚在怪石嶙峋的山路上也能长距离奔跑,而苏军的装甲车和坦克在山区却很难展开。苏军在发动四次攻势,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后仍未能控制潘杰希尔谷地,游击队反而在战斗中不断壮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0 12:34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