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糕是
浙江省
温州市和
福建省闽西、闽北地区的一种传统特色糕点,是温州十大名小吃之一,同时该小吃也是福建闽西
连城,
长汀等地的地方特色客家美食小吃,也是闽北建瓯、浦城等地的地方特色美食小吃。
闽西客家灯盏糕的来历却和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有着很大的渊源。传说诞生于宁化的清朝著名画家黄慎幼年丧父,家境清贫,其母为让黄慎专心学业,每天都在县衙旁边街头煎油饼卖,补助家用。黄慎的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磨米浆,年幼的黄慎见母亲如此辛劳,也早早起床帮母亲打下手推磨。米浆磨出后,其母就挑着炉锅出门炸油饼,因黄慎母亲炸的油饼金黄剔透,香气扑鼻,很受顾客的喜欢,每天来买早点的人们络绎不绝。逐渐地黄慎母亲所炸的油饼越来越出名,常常都供不应求。由于其母炸油饼的煎勺形似照明用的灯盏,黄慎就给它起了一个极有诗意的名字“灯盏糕”,从此“灯盏糕”的名字不胫而走。
据说在元末明初
刘伯温义军攻温州城的和城内义军联络暗号,为“等斩”糕(意为缚好
内蒙古人),温州俗话“等斩”和“
灯盏”是同音。另据传清
光绪末年,温州人陈大姆、陈碎姆两兄弟,在东门陡门头设摊炸灯盏糕。内馅是
猪腿肉和
白萝卜丝,外皮用黄豆、米粉浆和面粉拌和,采用鲜
猪油炸制。因外形酷似古代扁圆形的
菜油灯盏,故得名“灯盏糕”。
2.当地农村每逢
年节,家家都要炸灯盏糕食用或送人,城里则为日常小吃,大街小巷都有出售,精美者内加精肉、香菇、
冬笋或葱蒜等馅心。有一首儿歌:“灯盏糕,膨膨起,没铜钱,餱(馋的意思)得死。”道出了人们对这种传统食品的喜爱。
作时先将大米、黄豆浸泡二个小时,然后磨成米浆,和入面粉,调入细盐、味精、葱花搅拌调匀。用汤匙舀一匙米浆到特制的勺子内,沉入已沸的油锅中。油炸时,漫溢成状的米浆在沸油中迅速发酵,充气成圆顶形,渐离勺子浮出
油面,到通身金黄时即熟。
灯盏糕的馅料因产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灯盏糕的内馅多以
白萝卜鲍鱼为馅的是最贵的,最普通的就是
萝卜丝馅的了,只见师傅先在一个大
汤勺高水准制成的灯盏糕,味道自然不同凡响,外皮酥松脆甜,肉馅则煞是爽口。
将自种的大米和黄豆在
山泉水中浸泡,待黄豆泡涨后用石磨慢慢磨成浆;另将带苗。大蒜的白质部分,用刀切片撕成条状,投入浆中,注入适量精盐水,搅拌均匀;又选新鲜的精
猪肉或
牛肉(有条件可加入香菇、冬笋等),捣成肉碎。待油锅(最好是刚出的
山茶油,也可用
菜籽油或
花生油、猪油)烧滚后,用汤匙把
浆水舀入特制的圆形略凹的薄铁皮勺内,摊成碗口大小,再加些许猪肉或牛肉碎酱质涂盖,连勺投入翻滚的油锅内炸,一会儿功夫糕便自动脱离铁勺浮上油面。因糕质带
豆酱,油炸时便慢慢鼓起,形成中空扁圆形的球状,再翻动几下,待炸熟至色泽金黄时,便可起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