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西北民族,又用以泛指北方民族。狄字或作“翟”。狄人部落众多,春秋时以
赤狄、白狄、长狄最著。
赤狄隗姓﹐即殷及
西周之
鬼方﹐
甲骨卜辞与
金文皆有记载﹐为西北大国﹐略当今陕西﹑甘肃﹑
宁夏及
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
周易》记载:“(殷)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殷末其势仍盛﹐周王季曾“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至周成王时﹐命盂率兵伐鬼方﹐“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可见其人徒之众。春秋之初﹐赤狄东山秦﹑晋之北而入於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又东向灭掉
邢国(都今河北
邢台)﹑
卫国(都今河南
淇县)。
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
叔带。后狄人发生分裂﹐力量削弱﹐晋遂攻灭潞子﹑
甲氏﹑留吁﹑
铎辰等国﹐赤狄大衰。白狄原与秦同居雍州﹐在晋国西﹐後亦渐徙晋东﹐更东至
鲁西﹐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肥﹑鼓後为晋所灭﹐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魏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春秋中叶活动在今山东﹑河南﹑河北间的长狄﹐又名
鄋瞒﹐以其服属于赤狄而蒙狄称﹐因其族人体形高大故名长狄﹐其各部分别灭於晋﹑齐﹑宋﹑鲁﹑卫。
少数民族之一。春秋前期主要分布于古雍州北部(今
陕北一带)。前550年,因受秦国的压迫和
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东迁至今
河北省
石家庄一带。东迁后的白狄主要由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 4个氏族组成。后肥氏、鼓氏、仇由氏为晋所灭。公元前507年鲜虞建立
中山国,是为早期鲜虞中山国,公元前406年为
魏文侯所灭。前381年左右,“
中山复国”,是为后期鲜虞中山国,都
灵寿(今河北省
平山县),公元前296年为
赵国所灭。
长治一带,与晋人相杂居,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公元前660年,赤狄因受晋国压迫,东下太行“伐邢、灭卫”;齐桓公率领郑、宋等
华夏国抵御狄人, “救邢安卫”。此后,赤狄还攻打过郑、
东周、齐等国。前594年晋灭潞氏,接着又灭其余诸部。
狄族是
远古时代蒙古高原上的一个
游牧民族,分白狄、
赤狄和长狄。他们从
殷商时期开始南进。春秋末期,其中的白狄一支到达
雍州(今陕西
凤翔一带)。后来这支白狄因受秦国的压迫和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他们中有三个姓氏向东越过
太行山,进入河北中部,这三个姓氏是鲜虞氏、肥氏和鼓氏。
这三个姓氏成功到达河北中部以后,鲜虞在今
正定、肥在今
藁城、鼓在今
晋州分别建立了三个国家。公元前594年,晋国对狄族实施攻击,于公元前541年,灭掉了狄族在藁城和晋州的肥、鼓两国。
这期间由于正定的狄族
鲜虞国未受攻击,逐渐强盛起来,遂于公元前507年举兵伐晋。第二年鲜虞始改国号为中山,由正定北迁国都于中人(今唐县西南)。公元前489年,晋国复仇攻打中山。公元前459年,中山国第一次灭亡。
公元前425年,因晋国内乱。
中山武公乘机即位,武公率领子民,同仇敌忾,一路所向披靡,同年,武公控制了以今
定州为中心的大部分地区,并不失时机的恢复了自己的国家。《史记·赵世家》载:“
赵献侯十年(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居顾。”“顾”即“顾邑”,就是今天的定州。
中山武公复国后,大批狄族人聚集定州及周边地区。稍微安定,即又遭到
魏国攻击。公元前409年,魏文侯发动了进攻中山的战争。是年,魏以吴起为大将率师伐中山。中山人在武公带领下,以定州为中心,一路向南布防,顽强抵抗,击败魏军。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以
乐羊为将,率师再伐中山。经三年苦战,攻下中山外围
城邑多座,杀中山人无数。公元前406年,中山国再灭,狄族鲜虞余众又散落各地。
居住在北方、西方的人统被称为“狄族”、“戎族”。其中“
犬戎族”自称祖先为二白犬,当是以犬为图腾。薰鬻族(即
秦汉时
匈奴的祖先)是北方强族,相传与
黄帝族曾发生过冲突。(摘录于
范文澜 《
中国通史》第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