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时代》是杨德昌执导,杨德昌、鸿鸿编剧,陈以文、陈湘琪、倪淑君等编剧的剧情类影片,于1994年9月12日在中国上映。
剧情简介
小Bir(Birdy)向记者长篇大论创作理念,却回避抄袭Molly姐夫作品的提问,反让老同学Molly协助解决此事。为此,Molly请助理兼好友琪琪跟姐夫洽谈授权书,并为巩固姐姐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要求琪琪不得泄漏姐姐夫妻分居一事。
另一方面,Molly经营公司不善,希望未婚夫阿钦协助增资。于是财务顾问Larry以阿钦不在台湾的名义,至Molly公司评估增资可能性,并暗地邀对方外出约会。未料阿钦提前回台,约Larry见面。Molly发现Larry离开公司时跟员工小凤眉来眼去,立即要琪琪解雇员工小凤。
阿钦听闻Molly有新恋情,请Larry探听情人是谁。随后Larry搭上Molly的车,原想与她约会,却被揭穿小凤是他情人,被Molly丢下车。恼羞成怒的Larry趁阿钦酒醉,游说他将Molly公司收回。
琪琪因与人为善的性格,常在公司帮Molly收拾烂摊子,却被说装模作样。适巧遇到男友小明父亲的续弦二姨妈,对方想帮她介绍新工作,且为拉近男友与父亲的关系,便答应晚上的饭局。然而小明与父亲仍不合,饭后琪琪与小明更为了换工作而争吵。
稍晚,小明到酒吧找公务员前辈立人,向他提及包商前来求情一事,请立人在公务上通融。在酒吧外,小明遇上刚失业的小凤,一时迷惑地答应跟她回家,却又被小凤使计调离。原来小凤的秘密情人Larry在家门口等候,两人各怀鬼胎回家。Larry差点被小凤识破自己与Molly的关係,反向小凤探听Molly的事,从而得知Molly与小Bir的传闻。
隔天,小明主动约Molly吃午餐,并言明女友找到新工作却因两人情谊无法开口。Molly听后假装镇定,但回到公司便质问琪琪有话不说。难以辩解的琪琪黯然离开。琪琪随后到小明公司找他,两人激烈争执后分开。同时,立人为包商一事遭设计伪造文书并解雇,小明莫名成为陷害前辈的帮凶。
另一边,阿钦担心惹Molly不快,无法提出收回公司。Larry为了刺激阿钦,透露小Bir是Molly传闻中的情人。耐不住性子的阿钦气得爆打小Bir,一旁的Molly崩溃尖叫。
稍晚,小Bir以面试名义与琪琪介绍的小凤调情。Molly一通电话约走小Bir,两人在车上互骂对方。此时阿钦被电话中小凤柔媚的声音迷惑,一旁见此的Larry指骂阿钦并替他上楼谈和解。刚好Molly开车返回工作室,小Bir一见阿钦吓得腿软,没想到阿钦却帮他制止暴跳如雷的Molly,小Bir与阿钦因而一拍即合。接著两人先后上楼,后到的阿钦却见Larry追打小Bir,反以Larry说过的话劝他冷静。
和小明不欢而散的琪琪来到姐夫住所,这次不是为了商谈授权书,而是心情郁闷想看书。姐夫向她介绍自己著作《儒者的困惑》,讲述孔子在现代世界倡导儒家思想却被视为伪善,想离开又怕死。琪琪看书思索著自己的问题,直至Molly姐姐上门才离去。姐夫不愿配合在记者面前装恩爱夫妻,两人互相指责各自价值观的转变。
同样心情郁闷的小明致电琪琪,但她的手机遗留在姐夫家。小明随后到餐厅找父亲,未等父亲出现先行离去。小明回家见到Molly,对方因找不到琪琪宣泄情绪,遂向小明出气。打骂之后两人越靠越近。
琪琪重返姐夫家拿手机,却见遗书,适巧姐夫回家并表示琪琪让他选择活下来。但琪琪无法接受突如其来的告白,搭车离去,姐夫在后追赶并撞上猛然停下的车。当司机与琪琪为谁的过失而争论时,姐夫因两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解释而豁然开朗,悟出诚实才能突破真假,决定重新改写作品。
Molly与小明共度一夜后,逼问对方是否爱自己,但小明不愿回答,两人不欢而散。
Molly一早回公司呆坐着,因琪琪诚实坦言想念而与之和解。之后阿钦紧张地向她提出解除婚约,Molly却暗自松了一口气,把公司让给对方。
琪琪因小明父亲心脏病发入院,才知晓小明离职,随后在医院两人难得平静地谈话并相约之后喝咖啡。当电梯门关上再开启时,门外的琪琪向门内的小明约喝咖啡,两人紧紧相拥。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以上参考资料:
获奖记录
注:获奖记录参考资料来源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AtomFilms [美国]
发行公司:Cine Qua Non Films [日本] (Japan)
国家/地区上映/
发行日期(细节):
加拿大Canada1994年9月12日......(Toronto Film Festival)
幕后花絮
工科学业出身的
杨德昌,头脑中对于
戏剧结构的判断与编排,是极具
逻辑性与创造性的。在《独立时代》(1994年)中,他又制造了用“
神经喜剧”的形式,作为嘲讽现代社会人性百态的电影手段,这样灰色的影像在写实的视觉体验中展开,将一种切入式的情绪带进了观众的思想观里,一瞬间,有人烦躁、有人慨叹,让电影的话题性以放射的形式向诸多人性触觉去延伸。《独立时代》是一部万花筒式的作品。在影片中,杨德昌继续了他在《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对于“宏伟叙事”的爱好,罗列了差不多“一打”排名不分先后的主要角色,勾勒了一幅
交响乐般繁复和百科全书式庞杂的众生画卷。同学、朋友、同事、幕僚,官场、情场、生意场,婚姻、
婚外情、同居,
文化经营事业、演艺圈、政府部门……一口气看下来,观者似乎又掉进了《镜花缘》一般的万象世界,认识着不同的面孔、不同的人,在他们不同的伪装下认识着这个不同的世界。
影片评价
媒体
《独立时代》:一部试图伟大的电影
在带着《独立时代》前往康城参赛之前,
杨德昌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里面说道,“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我们’,迄今西方尚未有缘一识的我们那最隐私的一面。”这样的表白极容易让人联想到所谓的“
他者印象”——出现在权力关系、支配关系和霸权关系中的
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或者是东方之壮丽、残酷和纵欲。当然,杨德昌在这里不是投合,而是自省。在他看来,文化立场的差异性后果不仅没有带来多元的丰富,反而在交流中设置了透明的过滤栅栏。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东西双方自我反省的努力必须是相互的,没有这种双方自我检讨的努力,一切文化的交流及沟通都将毫无意义。这部电影,代表了我在东方的这一半世界里,向这交流沟通的努力付出一己之责。”
这样的宏旨大意对于一贯严肃的杨德昌来说,并不显得过分。相反,倒是影片的“活力喜剧”风格有一点异样。事实上,在此之前的“
台北三部曲”,《
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和《
恐怖分子》,以及后来的《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确可资证明他是
台湾地区最优秀的导演之一。而《独立时代》的审思姿态则证明了杨德昌作为文化先锋的敏锐的
感受性与
责任心。在临行康城之前,他慷慨而悲壮地宣称,“这部电影谈的是我的信念,不论最后我们赋予‘人’这个名词是何等地定义,我都深信我们都属于同样的人类。如果不然,我们又何必拍电影?如果我们的思想不能在共同的基础上交流,国际影展还有什么意义?”可惜《独立时代》无功而返。
这种遗憾当然不能代表什么,但《独立时代》的确只是杨德昌的一部试图伟大的电影。
影迷
台北是一个现代的大都市,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他们的生活面貌是什么样子的?我不可而知。自从台湾想从中国分裂出去开始,我对台湾便没有什么好感。但是,毕竟都是中国人,在经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在生活或工作中都面临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台北人的生活,或许是我们一个很好的参照对象。而把他们生活展现给我的,便是杨德昌。
对于台湾电影,我以前不怎么了解,只是觉得他们的
文艺片拍的有唯美和人性的感觉。除了候、杨和李三位大导演,其他的导演我几乎不涉猎。可是,我最喜欢的杨德昌导演已经去世了。
在众多电影中,杨德昌的电影却是我每每回味的对象。《独立时代》是他1994年的电影,我已经看了多遍,之所以没有写一些感想之类的话,是因为我似乎觉得自己并没有完全明白很多东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觉得有必要先将我现在的一些感悟记录下来,因为,记忆会随着时间而发生某种偏差。
看了杨德昌的《一一》、《
麻将》,再回过头来,看他最早的电影,才发现他先前的作品一样的精彩,只不过在叙事风格上更为写实。而我把《独立时代》也概括为台北版的“清明上河图”。
在90年代,作为“
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经济实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美国和日本之间的经济贸易带动了人民
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因此,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冲突。台湾自从离开大陆后,他们对于
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一直都没有中断,而这一点似乎是大陆所不能及的。在古典思想和现在思想的激烈对抗下,在金钱和内心的激烈比拼中,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独立时代》似乎给我们了一些参考。
影片开头引用《
论语》子路篇中一段:子适卫,
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大体意思:
孔子到
卫国去,冉有是作为随从并驾车。孔子到了卫国看到人很多就发了一句感慨:“人真多啊!” 冉有就问:“人多了以后,应该如何啊?”孔子就说:“让他们富起来了!” 冉有又问:“人富了以后再如何啊?”)不过在这里,杨德昌省略了孔子的话:“教之。”
然后紧跟着,字幕上就是“两千多年后,台北在短短二十年间变成世界上最有钱的都市。”这两段话连起来,那么影片所要描述的故事自然就很清晰了。台北就是那个卫国,可是谁是孔子?
随后,一个“电影导演”的自白,更像是杨德昌对自己的“嘲讽”。话语中由电影到政治,把整个台湾的
政治环境用简洁的话进行了概括。“大同世界”这四个字,让我想起了
郑智化的《大国民》。其实,台湾的政治从来都是一锅粥,从来都是搞一些笑话出来。也正因为如此,一个地区的政治乱了,人自然乱了,有了钱又能如何啊?
片名的英文似乎告诉了我们:智者的困惑。那么杨德昌现在正想用自己的镜头去解答这个问题。因此,从一开始,我就觉得杨德昌的这部电影就要完成这样一个目的:他想让我们在富裕之后有所考虑,找到自己继续生活的动力。而不是像《麻将》中那样: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都是靠别人告诉他。
在这幅巨大的“清明上河图”中,生活着这样一群人,我们似乎在他们身上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发现我说的越多了,越是画蛇添足,我于是将每个影片段落的标题贴了出来。有的话说多了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而真正的乐趣在于各人的理解。
其实,看这样的电影,我的心是沉重的。在这样的人之间,我不但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困惑。而如何将这样的困惑的生活化解掉,我只有自己去体验。
任何事情都是靠自己走,电影只是一种参考,就如书籍一样。而“清明上河图”也只能作为一种借鉴。其实,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孔子”,而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我并没有找到最后的答案,因为很多东西根本没有答案。就借用孔子的“智者不惑”来说吧,我们必须为自己找个理由活下去,做一个“智者”,这样才会没有太多的困惑。(作者:四少)
台北众生
浮士绘,牯领街的少年已经长大,钩心斗角依然继续。
这是一部浮世绘式的作品。台北十多名白领、艺术家、
大款轮番出场,排名不分先后,同学、同事、同党,官场、情场、商场,婚姻、爱情、同居,政治、娱乐、文艺……纷纷上演着不算故事的故事……
本片支线甚多,像是要刻意扰乱观众一样。主线安排富家女Molly(
倪淑君)嫁给家财万贯的阿钦,他们的婚姻巩固了两家的事业关系。但个人方面,Molly的
人际关系并不顺利,而阿钦一直向往的只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琪琪(
陈湘琪)是Molly的好友,也是她的得力助手,琪琪刚拍完她第一个
电视广告,她的面孔令人留下
深刻印象,但广告产品却没有人记得。琪琪的男友小明是初出茅庐的公务员,他与主任(
金士杰)和好友立人的关系面临崩解危机,这是否影射台湾政坛丑闻,则待观众领悟。
这是一部万花筒式的作品。里头,当代台北城里十名白领青年轮番出场,演出一台千丝万缕的人情闹戏。杨德昌继续了他在《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对于“宏伟叙事”的爱好,罗致了差不多“一打”排名不分先后的主要角色,勾勒了一幅交响音乐般地繁复和百科全书式地庞杂的众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