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部南畹河和
瑞丽江合流处的南畹河三角地区,因其地靠近云南省瑞丽市
勐卯镇,又称
勐卯三角地(又称
南坎),涉及面积约220平方公里。三角地气候属亚热带,居民以
傣族和
景颇族为主。历史上属于中国领土,清末被
英属缅甸占领,1960年1月28日,中、缅在北京签订《中缅边界协定》,中国放弃对勐卯三角地的主权。
到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设
麓川平缅军民宣慰司,领有元代平缅、麓川两路。明代,思伦发继任麓川平缅宣慰使后,曾不断对外扩张,形成对明代中央政权的威胁。因此明政府曾任命兵部尚书王骥率部
三征麓川。正统十一年(1446),明撤消麓川平缅宣慰司,改置
陇川宣抚司。到万历初年,
勐卯三角地脱离陇川而别立土司,从这时起,勐卯三角地就是勐卯土司辖地的一部分。
有清一代的重要地图,如康熙年间(1662~1722)官方出版的《内府一统舆地秘图》、乾隆元年(1736)出版的《云南通志》中所附《云南全省舆图》及《永昌府舆图》、乾隆四十九年(1784)续成的《大清一统志》附图、嘉庆重修一统志中的《云南全图》、道光二十一年(1841)李兆洛绘制的《皇朝一统舆地全图》、同治二年(1863)官方出版的《皇朝中外一统舆图》和光绪二十一年(1885)出版的《
皇朝直省地舆全图》等,都把猛卯三角地无例外地划在中国界内。
不断向云南一侧扩张,
陇川、猛卯一带距
八莫较近,首先受到严重威胁。早在1889年,猛卯土司辖境附近的盆干、后崩等寨已为英军占据。接着,英军擅自修筑一条从八莫经
天马关内“山梁上”直通
南坎的公路。天马关本来在中国境内,英国企图以此将猛卯三角地据为己有。1894年,在伦敦签订《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其中第二条规定:“……中国答允山八募至南坎各路中之最捷一条大路,经南碗河之南中国一小段地内,除中国商民与土人仍旧任意行走外,亦可听英国办事官员及游历之人行走,并不阻止;英国如欲修理此路,或设法改筑,可臻平稳,告知中国官后便可动工办理;又有须保护商贾或防偷漏等事,英国亦可筹备办理;又议定英国之兵可以随便经过此路……。”这样,英国侵略者在造成既成事实之后,又以条约形式巩固和扩大其在猛卯三角地的权益。条约中所谓“南碗河之南中国一小段地在内”,便指猛卯三角地而言。同一条约还规定:“以蛮秀地方及天马关、欣隆、拱卯各村寨归中国”,明确地说明猛卯三角地归中国所有。
英国侵略者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缅条约附款》(《中英滇缅界务商务条续议附款》),其中第二条规定:“……南碗河之南那木喀相近有三角地一段,西濒南莫江支河及蛮秀岭之垒周尖高山,从此尖高山遵岭东北至瑞丽江,此段地英国认为中国之地,惟是地乃中国永租与英国管辖,其他之权咸归英国,中国不用过问,其生年租价若干,嗣后再议。”
从此以后,
勐卯三角地便以“永租”名义由英国强行占领并管辖。“租金”在1899年确定为每年印币
卢比1千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缅甸,勐卯三角地地亦为日本占领。1945年在滇西缅北的战斗中,中国军队收复了勐卯三角地,一度成立了“光复乡”。但不久国民党政府又在英国的迫使下,将“光复乡”撤消,英国以“永租”的名义取得了对该领土的管辖权,勐卯三角地仍由英国占领。勐卯三角地的归属问题,实际上又悬了起来。
中、缅两国在北京签订《中缅边界协定》,中国方面放弃对勐卯三角地的主权,换取缅甸政府同意将
片马、
古浪、
岗房地区划归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