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病毒
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双链DNA病毒
猴痘病毒(英文名:Mpox virus,简称:MPXV)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为基因组全长约197kb的双链DNA病毒。该病毒可导致人、兽患猴痘(人兽共患传染病)。
发现过程
1958年首次在绿猴中发现该病毒。
1970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一名疑似天花患者的标本中首次分离到猴痘病毒,为首例确诊的人类猴痘病例。
疾病特征
病原学特征
猴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为基因组全长约197kb的双链DNA病毒。
猴痘病毒分为两个进化分支:(1)分支I,曾称为中非分支或刚果盆地分支;(2)分支II,曾称为西非分支,进一步分为IIa和IIb分支。其中引发2022年全球非地方性流行区猴痘暴发疫情的毒株为IIb分支。IIb分支目前已出现较多亚分支,包括A.1、A.2和B.1等亚分支,2022年9月我国报告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以来,各地报送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的毒株序列均属于IIb分支。
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在痂皮、土壤和衣物、床上用品等物体表面可生存数月。该病毒对热敏感,加热至56℃30分钟或60℃10分钟即可灭活。
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可有效灭活病毒,对过氧化氢次氯酸钠戊二醛邻苯二甲醛等敏感。
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猴痘病毒的宿主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非洲啮齿类动物(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可能为其自然宿主。传染源包括猴痘病例及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亦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传播。
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报道,一项发布于预印本网站medRxiv的研究(未经同行评审)显示,clade I可能已经获得了通过性接触传播的能力。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接种过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据《猴痘公众防护指南(2023)》显示,猴痘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包括与猴痘患者生活在一起或与之有密切接触(包括性接触)的人,比如男男性行为人群;接触猴痘患者的人,包括猴痘病毒的卫生工作者;儿童、孕妇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临床特征
(一)潜伏期
猴痘病毒的潜伏期为5-21天,多为6-13天。
(二)传染期
病例出现症状后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并形成新皮肤前具有传染性。有调查提示一些病例可能在出现症状前1-4天存在传染性。
(三)早期症状
可出现发热、头痛、背痛、肌痛和淋巴结肿大等。
(四)皮疹和黏膜疹
通常在热退后出现,有些病例可出现在全身症状之前。皮疹发生常经过斑疹丘疹水疱脓疱结痂痂皮脱落几个阶段,不同形态皮疹可同时存在,可伴有明显痒感和疼痛。可累及口腔咽喉黏膜、肛门生殖器结膜角膜等。痂皮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五)病程及严重程度
猴痘病程约2—4周,免疫力低下患者的病程可能较长。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例症状会自行消失,也有重症和死亡发生,主要为儿童、孕妇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病例报告
英国
2024年11月4日,英国卫生安全局确认,英国累计确诊3例猴痘病毒新毒株感染病例。
预防措施
①避免食用或处理野生野味。
②不要随便摸野生动物。
③加强自我防护意识,避免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在猴痘疫情正在发生地区,避免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如网约、多性伴等)。若发现性伴有皮疹(尤其是生殖器、肛周等部位),要避免与其发生密切接触。
④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⑤在国内外有可疑动物、人员或猴痘病例接触史,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流行病学史。
防控情况
2023年6月以来,我国多个省份先后报告多例猴痘病例。
2023年7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猴痘防控方案》,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精准防控、快速处置”原则,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坚持发现一起、控制一起,及时阻断疫情传播。
病毒研究
2024年8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广州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达安基因”)自主研发的“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注册证编号:国械注准20243401527),这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猴痘病毒检测产品。
2024年8月28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猴痘病毒的研究论文,详细揭示了猴痘病毒分支Ⅱb的演化轨迹和特征,并首次鉴定出全新的C.1.1谱系。
疫情防控知识
2025年1月,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猴痘病毒Ⅰb亚分支疫情防控知识问答。
一、什么是猴痘病毒Ⅰb亚分支?
目前猴痘病毒有分支Ⅰ和分支Ⅱ两个分支,两个分支又分为Ⅰa、Ⅰb和Ⅱa、Ⅱb亚分支。既往猴痘疫情主要在非洲地区流行,2022年5月,Ⅱb亚分支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多个既往非流行国家和地区暴发;2022年7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多国暴发的猴痘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着Ⅱb亚分支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2023年5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猴痘病毒Ⅰb亚分支是2023年9月在刚果(金)的南基伍省首次发现,自2024年7月开始,猴痘病毒Ⅰb亚分支从刚果(金)逐步向周边国家扩散,造成持续性社区传播,并通过国际旅行逐步输入至非洲其他国家及非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2024年8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再次宣布猴痘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非洲以外地区猴痘病毒Ⅰb亚分支疫情进展如何?
截至目前,已有瑞典、泰国、印度、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巴基斯坦、阿曼、中国等12个非洲以外的国家报告输入性的猴痘病毒Ⅰb亚分支感染病例,其中英国和德国的输入病例导致家庭续发病例;我国此次发现的Ⅰb亚分支疫情,也发现了输入病例导致的续发病例。
三、猴痘病毒Ⅰb亚分支有什么特点?
猴痘病毒Ⅰb亚分支基本特征未见明显改变。与Ⅰa亚分支相比,Ⅰb亚分支的传染性增加,但感染后的严重性有所降低。
猴痘病毒Ⅰb亚分支主要通过性接触、家庭内密切接触、无防护医疗护理接触等密切接触传播。其它日常共餐、同乘车等一般接触导致感染的风险较低。在密闭环境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条件下,既往其他猴痘病毒亚分支有零星可能通过飞沫传播案例的报道,但目前暂未见Ⅰb亚分支可能通过飞沫传播的案例。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例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经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后,多数患者症状消失,皮疹在几周内结痂消失。对于年幼儿童、孕妇以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CD4细胞计数低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等),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重症或死亡。
四、如何预防猴痘病毒Ⅰb亚分支感染?
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了解猴痘防控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避免与猴痘患者或有猴痘可疑症状者密切接触,能够有效预防猴痘感染。日常生活中不接触野生或者来历不明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
出境前应提前了解目的地猴痘病毒Ⅰb亚分支流行情况,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与当地野生动物接触,避免与猴痘患者或有可疑症状者密切接触;遵守国家出入境管理相关规定,配合做好出入境检疫检测。
五、从猴痘流行地区回国(入境)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来自猴痘疫情流行国家(地区)的人员,如接触过猴痘患者,或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入境时应主动向海关申报,配合海关工作人员按规定程序落实检疫查验措施。
其他人员入境后应开展自我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做好个人防护,主动告知医务人员猴痘流行地区旅居史。
六、怀疑自己感染了猴痘病毒怎么办?
怀疑自己感染了猴痘病毒应尽快前往医疗机构,告知医生症状和可疑接触史,以得到及时的诊治。前往医院途中和就诊时应科学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着长衣长裤,确保遮住所有损伤皮肤,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同时,应避免与他人发生密切接触,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搔抓皮疹造成感染扩散。一旦确诊猴痘,应积极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疫情处置和隔离治疗。
七、猴痘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如何做好健康管理?
被判定为猴痘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应在疾控机构专业人员指导下,实施21天的健康监测,期间应避免与他人发生密切接触,避免捐献血液。每天按要求进行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并如实报告监测结果;若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疗机构就诊,就诊时应主动告知医生可疑接触史。前往医院途中和就诊时应科学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着长衣长裤,确保遮住所有损伤皮肤,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八、了解猴痘权威信息的渠道有哪些?
可以登录中国疾控中心、各地疾控中心和其他专业机构网站及公众号,了解猴痘疫情防控权威信息,掌握猴痘防控知识和技能,科学认识疾病危害,做好个人防护。
参考资料
江苏疾控发布最新防病提示!.第一昆山 澎湃号.2023-09-09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15 17:55
目录
概述
发现过程
疾病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