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官,又称灵官王元帅、隆恩真君、玉枢火府天将。中国道教神仙谱系中的
护法尊神,主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其形象为红脸虬须,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左手持风火轮,右手举鞭。
人物设定
外貌
王灵官的形象多为金睛朱发,凤嘴银牙,红脸
虬须,金甲红袍,
三目怒视,左手持风火轮,右手举鞭。
道观山门多塑王灵官神像,护法神王灵官威猛无比。《太上元阳上帝元始天尊说火车王灵官真经》描述王灵官“金睛朱发”,“凤嘴银牙”。《
道法会元》卷二百四十一《雷霆三五火车王元帅秘法》载主帅王善:“赤面、红须发、双目火睛,红袍、绿靴、风带,左手火车,右手金鞭,状貌躁恶。”元赵道一《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描述为:“铁冠、红袍,手执玉斧,立于水中。”道教经典塑造的威猛护法神形象被民间文学接受。如《
三教搜神大全》描述为:“方面、黄巾、金甲,右手执鞭。”《
三宝太监西洋记》描述王灵官:脸如赤炭,发似朱砂,浑身上下,恰如火燎的一样,睁眉怒眼,手执金鞭……原来是个赤胆忠良王元帅。
武器
风火轮(火车),鞭(九节神鞭、金鞭、铁鞭),玉斧。
神职
都天纠察大灵官:王灵官为
五百灵官之首,称“都灵官”。灵官之职责为“纠察天上人间之职”,且除邪祛恶,主行正义,威猛异常。
三五火车
雷公:三五,雷法之枢纽;火车即火轮。王灵官为
雷祖,行使天界,飞腾云雾,号令雷霆。
降雨开晴,驱邪治病:此四者乃灵官职责。
形象演变
王灵官自南宋肇兴以后,其身份大致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南宋时皈降为萨守坚辅将的狞神;元代担任萨守坚部将的道教元帅神王善;明代中后期,真武的属臣王灵官。
形象起源
王灵官的原型是“狞神”,最早出现于南宋
白玉蟾(1134-1229)对北宋末南宋初道士
萨守坚的评价。白玉蟾讲述萨守坚和恶神(“狞神”)的斗争故事,强调守戒对行持道法的重要性:萨守坚烧毁了恶神庙,恶神一开始打算伺机报复,最终却因萨守坚戒行精严而感化归顺。萨守坚和恶神(“狞神”)故事与后世萨守坚和王灵官故事的情节主干完全一致,说明这个故事是后世文学艺术作品塑造王灵官形象和故事的来源与依据。可见,“狞神”即王灵官的原型。
形象变迁
元代
元代故事继承了萨守坚和恶神斗争毁庙的情节,丰富了恶神的出身,提供了姓名、来历等细节。一种以民间故事《江湖纪闻》和《搜神广记》为代表,另一种以宗教文本《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为代表,继承了之前的故事情节,为王灵官扩充了姓名、来历等细节:
神祇王善(一说是
湘阴庙神,一说是某处城隍)接受地方百姓
血食,萨守坚用雷火毁庙,王善归降萨守坚,萨守坚上奏帝神,王善遂成为萨守坚部将。王善最初的神格,现已难以确考,但应是地方上信仰的神灵。毁庙归降象征王善从民间祠神进入道教正神的行列,但形象尚未定型。
随着元帅神信仰在道教兴起,王善从萨守坚的部将,变身为辅佐天帝的天将、元帅。元大德年间(1297-1307),道士薛季昭为《度人经》作注后,设坛请示天帝,在先天济生雷坛收到王善的回复。此时,王善虽然保留了雷将的身份,但已成为天帝麾下听候差遣的天将、元帅,传达天帝的旨意。此外,《道法会元》所收的三种王灵官秘法,虽然都采取了萨、王组合的形式,但法中多次称呼王善为天将、元帅,说明王灵官地位的上升。
明代
王灵官的信仰在明代初叶趋于鼎盛。在道士提倡和帝王支持下,天将王元帅不仅被赋予了新的出身,以便进一步与民间
血食俗神划清界线,而且从萨守坚的附庸中解脱出来,成为具有独立的神格地位和祭祀待遇的道教正神。明
永乐年间(1403—1424),道士周思得以王灵官法知名于京师,
明成祖为王元帅在京师专门修建“天将庙”,岁时祭祀。
明宣宗改为“火德观”,并封王灵官为“隆恩真君”,加封“玉枢火府天将”,为众天将之首。明代中后期,王灵官频繁和真武组合,成为真武的属臣。这一组合屡次出现于此时的通俗文学作品。如《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志传》载,王灵官因血食被萨守坚毁庙,逃跑后继续作恶,遂与真武相遇、交战,萨守坚第二次用法术捉住王灵官,押解至真武处,由真武收留。故事保留了萨王毁庙归降的情节,但从属关系从萨王之间转化为真武和王灵官之间。诸家用火星、火德、火职等附会王灵官的火神性格,说法不尽相同,但实际上都是运用水火相济的内在逻辑,阐释王灵官成为真武属臣的理由。王元帅的出身逐渐和星斗相联系,成为南斗
火星的化身。道士以
心宿比附王灵官,并借用星名“火”来解释王灵官“焰而火轮”的缘由。
在民间社会,王元帅被重新刻画成一位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讲述,王灵官本名王恶,为了消灭据庙作恶、血食生民的江怪,挺身而出,烧毁古庙,故得到玉帝敕封,上升为元帅神。这类故事赋予王灵官一个历史英雄人物成神的出身背景,从而洗脱其邪神之恶名,大大拔高其神灵形象。王灵官因此具有英雄和恶神两种来历,说法自相矛盾。晚明小说家邓志谟编撰的神魔小说《
咒枣记》,设计王灵官本名王恶,易名王善,使王灵官的出身修行故事自圆其说。
清代
清朝时期,王灵官在官方祭祀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在民众生活中的地位却逐渐上升,职能也随之增多。清代,王灵官“除邪祛恶”的观念深入人心。清人薛福成《
庸庵笔记》记载了“假王灵官降鬼魅”的故事:时人遇到鬼魅邪物时,命人假扮王灵官以驱邪,而“鬼魅”在见到“假王灵官”之后,亦唯恐避之不及。王灵官还具有“降雨开晴,驱邪治病”等神职,平寇御匪、护佑城池的功能。清代有关天旱时节赴王灵官庙中祈雨的记载日渐增多。
同治四年,山东
寿张县城邑绅创建王灵官庙,原因是
咸丰年间王灵官曾两次“显灵”护佑城池。
相关传说
归奉天师
《灵官宝诰》主要赞颂了王灵官的道行德化和神功妙迹。但是其中也讲述了王灵官与萨天师之间的一段恩怨故事。
传说
萨守坚修道有成后,云游投宿湘阴城隍庙。数日后,城隍王善托梦湘阴太守,请太守把萨守坚轰走。太守当即听从。萨守坚十分气恼,又见有人抬着猪到庙里还愿,认为这是邪神所为,降下雷火烧毁城隍庙了个精光。王善跑到灵霄殿状告守坚无故焚毁其庙,致使他失去栖生之所。玉帝令他暗察萨守坚过失。王善得到玉帝的特许,跟随萨真人十二年,等萨守坚违背天规戒律,即报焚庙之仇。一日,萨守坚正在江边洗手。一位面阔色赤,三目怒视,满髯高翘,黄袍金甲,左手持钢鞭,右手掐诀,脚踏风火轮,形象极其威武勇敢的神人伸出水面,上岸后拜道:“吾乃先天大将火车王灵官,久执灵霄殿,奉玉帝之命庙食湘阴,以惩四方恶业。自真人焚吾庙后,我家三百余口无依。我实无罪,诉于玉帝,玉帝赐神鞭,令我相随,遇真人有犯天律者,可以严惩施行后奏。我随真人十二载,并无犯律者,今日真人功行已高,将供职天庭,愿为部将,奉行法旨……”萨守坚听后欣然说道:“吾与尔有缘,非自今日始,不过尔曾为邪神,能持久地崇道奉法么?”王善于是立誓“海枯石烂,永不背盟”,以表真心。遂拜萨守坚为师,师徒二人这才欢欢喜喜地同返四川深山修炼。
王善专心致志学符咒与各种驱邪降妖法术。又过了若干年,萨守坚功行圆满,玉帝下诏,敕封他为都天宗主大真人,在即将赶天枢领位时,真人欲奏玉帝提拔王善为随身部将。可是王善见道教处在兴盛时期,真人高道层出不穷,广施教化,护国佑民。名山福地宫观众多,却不见护法之神,便请求留下来担任镇山护庙之职。真人赞许道:“尔立志护教,实在难得可贵,为师亦有此意,望好自为之”。
南斗降世
《太上元阳上帝无始天尊说火车王灵官真经》称:王元帅原是南斗火官,受玉帝敕召监督龙神行雨布泽,因鞭死老龙抽其筋为龙索缠于腰间,以而降到湘潭受祭,威风远镇乡里。萨祖云游到庙祠听闻其祀血供,以雷火焚祠,王元帅非常恼怒,奏明玉帝,得赐金鞭,跟随萨真人纠察其善恶。萨祖道贯先天,王元帅尾随其整整一十二年竟无过犯,于是现于河中礼敬萨祖为师,改恶从善,愿随护侍,并滴血盟誓,永矢忠心,辅助帝君,护国安邦。
受封元帅
《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在襄阳的洛里,有人姓王名恶,字秉诚。父亲名叫王臣,早年就去世了。母亲是邵氏,怀着他时就守寡了,他在贞观年间丙申年七月庚申日的申时出生。王恶从小失去父亲,没有读过书,但他天生力气很大,性格刚强、暴躁且耿直。如果市集上有不公平的事情,他一定会去管,帮助弱者,打击恶人。大家都佩服他的公正,同时又害怕他的武力。不过,他性格倔强,不让人分辨是非,因此虽然很多人感激他,但也有不少人对他心怀怨恨。后来,他来到荆襄地区。江中妖怪占据古庙,显灵作祟。每年的六月初六,当地的
会首必须准备十头牛、十只羊、十头猪,以及十坛酒来祭拜,以求免受瘟疫。否则,人们就会流血染疫,甚至死亡。贫困的人家为了凑齐祭品,几乎卖儿卖女,哭声不绝于耳。王恶见状非常愤怒,于是放火将庙宇和神像烧成灰烬。这时狂风大作。恰好萨真人带着药来救瘟疫,于是施法逆转狂风,消灭了妖怪,这一带终于恢复了安宁。玉帝封王恶为“豁洛王元帅”,赐给他一枚斗大的金印,上面刻着“赤心忠良”四个字,让他掌管天下都社令。
改恶为善
晚明小说家邓志谟编撰的神魔小说《
咒枣记》,详细地描述了王灵官的生平事迹。王灵官前世叫作王恶,为衡州府湘阴县人,性格凶恶,意外得到一窖纯铁,炼成铁鞭作为武器。他除掉了危害百姓的野猴精、野马精,但被妖气所冲,耗尽气力气绝而死。城隍奏闻玉帝,敕令王恶为湘阴庙神。他生前为恶,死后成神也是凶恶之神,不满足于猪羊鸡鹅等祭品,要吃童男童女,否则就降灾于百姓。他被萨真人焚庙后,暗随真人十二年,处处要寻机报仇,难改凶恶本性。在漫长的暗中鉴察时间里,王恶逐渐被萨真人的严格持戒所感化。萨真人行至西浦旷野,看见路口死去的一位老者身旁还遗留下一个饥饿的幼童。他埋葬老者,救起幼童,并为之寻找亲生父母。其父母被瘟鬼折磨得奄奄一息,真人用雷法除去瘟鬼,救活幼童的父母。萨真人如此善举,令王恶彻底心服:“此一节却也是场最难的事。”至此,王恶主动示现,表示愿为部将,真人遂为之改名,易“恶”字为“善”字,从此以后叫“王善”。经过萨真人高尚道行的感化,王恶摒除了内心的恶欲,从此改恶迁善。
誓护修道
道教相传,王灵官祖师专寻
忤逆事,誓重如山,救拔世人。相传
全真道北七真成道后,各个皆得敕封,唯有
丘处机不肯谢恩。
三官大帝说:“邱长春怎不谢恩?”邱祖俯伏玉阶,涕泣奏曰:“后世修行学道之人,如臣受那百千万苦而不退初心者,万中难选一也……好最难学,非学好不能了道。”群仙听完邱祖奏后,王灵官说:“后世若有修行之人、学道之士,他有三分
修持,我有七分
感应,他有十分修持,吾便随时
照临。”邱祖闻听王灵官之言,方才谢恩,又与王灵官作礼。正因为此,道教宫观多把灵宫殿作为进入山门后第一个要朝拜的殿堂。
藤像有灵
明朝永乐年间,杭州道士周思德因精通王灵官法术而名声显赫。据《
新搜神记·神考》记载,周思德行“灵官法,知祸福先,文皇帝(
朱棣)数试之,无爽”。以至“至招弭祓除,神鬼示魅,逆时雨,灾兵,远罪疾”,无所不能。皇帝为王灵官在禁城之西建天将庙及祖师殿,供奉王灵官和萨祖,内奉三十六天将,其中以王灵宫为首。据传,永乐皇帝有一个世传的灵官藤像,藤像份量很轻,永乐皇帝将其放入寝宫,“崇礼朝夕,如对宾客”。永乐帝雄武大略,征战一生。每次出战,都带上灵官藤像作为军中的保护神。第五次出征
漠北,打到
金川河时,忽然藤像重得抬不动了。永乐帝祷告,答曰:“
上帝有界,止此也。”不久,永乐帝果然病重,不能前行,最终病死在返京途中。
打魔守山
山东聊城
寿张镇王灵官殿内有一幅彩绘壁画,名为“鞭打蚩尤”。传说,远古时期,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兵败,被黄帝擒杀。金鞭大将因鞭打蚩尤有功,升为天神。蚩尤的五脏六腑落到今
台前县后三里村东南。当地居民堆起蚩尤冢祭祀。后来,祭祀蚩尤的人越来越少,蚩尤发怒,不断骚扰百姓。宋代,玉皇大帝得知此事,令金鞭大将前往镇压蚩尤阴魂。金鞭大将来到
郓州,忽然变成了婴儿,起名叫灵官。王灵官长大后,力大无比。他听说蚩尤阴魂骚扰百姓之事,便手持金鞭,翻越金堤,前来追打。他将其逼进坟墓,厉声道:“蚩尤,如再出来扰民,我就将你抽到十八层地狱中去,让你永世不得超生!”从此,蚩尤阴魂再也不敢出来。一切恢复了正常,人们安居乐业。
王灵官前世为黄帝的一员大将,在与蚩尤作战时中其毒箭,生命垂危。九天玄女请来东岳大帝之女,她用嘴吸出毒血,为其治愈箭伤,使他重返战场。东岳大帝的女儿被封为天仙玉女
碧霞元君后,王灵官告别家乡,前往泰山把守山口,以报当年碧霞元君救命之恩。王灵官忠于职守,几十年如一日守卫泰山,直到去世,还手持金鞭,屹立山口,如一尊雕像。
玉皇大帝念其鞭打蚩尤,守护泰山之功,遂将王灵官召至天宫,封为“先天主将”。当地居民感其佑护之恩,在今寿张镇建“灵官殿”一座,内塑金身,世代供奉。
护乡免灾
鲁西、
豫北一带相传,王灵官是老寿张县(即今山东
阳谷县寿张镇、
十五里元镇、河南
范县、
台前县等地)人,故有冰雹不砸老寿张县人的传说。据说清朝
雍正时期,有一皇妃回家乡阳谷探望,雍正皇帝赐半幅銮驾回家省亲。皇妃拒绝所赐銮驾,一路轻车简从回家,正逢阳谷城北龙王庙大集。此时玉皇大帝派王灵官要降冰雹于这一带,王灵官领旨以后,左右为难,这时发现皇妃回乡,灵机一动,将冰雹全部下到坑壕之内,回天交旨。纠察灵官发现此事后,报告玉帝,说王灵官徇私舞弊,王灵官分辩说:“本欲按旨降冰雹,忽发现下界贤妃娘娘在此,恐伤及娘娘,故将冰雹下到坑壕内。”玉帝明知王灵官顾及家乡,但又觉得皇妃娘娘能轻车简从,不显尊贵,实在难能可贵,故不予计较。雍正皇帝听说此事后,称赞皇妃贤淑惠良,泽被当地百姓,遂将龙王庙改为
灵王庙,并成为村名,一直使用至今。鲁西一带还流传有“王灵官鞭赶蝗虫”“王灵官挥鞭退水”“王灵官鞭打蛟龙”等故事,而且,在寿张街上当地老百姓还为他建了王灵官庙,一年四季香火不断。
人物关系
上下级关系
王灵官为五百灵官之首,是萨守坚部将、天将和真武属臣。
师徒关系
王灵官是萨守坚之徒,道士
林灵素的再传弟子。王灵官地位上升后,和萨守坚由从属关系变成师徒关系。《王灵官真经》提到,当萨守坚功满位立之际,王灵官统领副将,现身水中,既“投礼师真”“对师盟天”,又称“吾师萨公真人”。明
弘治年间(1488-1505),朝臣上疏孝宗的公文,亦赞同此说。
周洪谟(1421-1492)说:“所谓崇恩真君、隆恩真君者,道家相传以崇恩真君姓萨名坚,西蜀人,宋徽宗时尝从王侍宸、林灵素辈学法有验。而隆恩真君,则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也,又尝从萨真君传符法。”
家庭关系
《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王恶,字秉诚。父亲名叫王臣,母亲是邵氏。
人物评价
王灵官纠察天上人间,刚正不二,嫉恶如仇,除邪祛恶,百姓赞曰:“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
《王灵官宝诰》:先天主将,一炁神君。都天纠察大灵官,三界无私猛吏将。金睛朱发,号三五火车雷公。凤嘴银牙,统百万貔貅神将。飞腾云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驱邪治病。观过错于一十二年,受命玉帝。积功勋于百千万种,誓佐祖师。至刚至勇,济死济生。方方阐教,处处开坛。豁落猛吏,三五火车。太乙雷神应化天尊。
学者李黎鹤,
李远国:这位赤心忠良的王元帅,后来便成为整个道教所尊奉的护法神王灵官,镇守几乎所有的道教宫观。王灵官作为道教的第一护法,英武强悍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保护神。
文化影响
宗教信仰
王灵官是整个道教所尊奉的护法神,镇守几乎所有的道教宫观。道教中有一些道法奉护法神将王善为主帅,如《雷霆三五火车灵宫王元帅秘法》《豁落灵官秘法》《南极火雷灵官王元帅秘传》。
道藏还收录了王灵官专属经典《太上元阳上帝无始天尊说火车王灵官真经》(简称《王灵官真经》)。道教宫观专门修建灵官殿,以弘道护法,如北京白云观灵官殿、青城山王灵官祖师殿、
苏州玄妙观灵官殿等。
王灵官信仰遍及全国。明代因为帝王尊崇,王灵官享有专庙奉祀。随着统治者对王灵官的热衷逐渐减退,专门供奉王灵官的天将庙持续扩建,不断加入其他道教神明。明
弘治时期,
周洪谟等人建言罢免对王灵官的祭祀。至明世宗嘉靖年间,安徽、浙江等地也有王灵官殿修建的明确记载。此后,地方上虽偶有兴修王灵官专祠,但多数时候,王灵官还是作为陪祀神被供奉。清代王灵官信仰进一步扩散,已覆盖河北、河南、安徽、浙江、湖南、云南等地。现代,除了新疆、西藏、内蒙等少数省份外,全国大部分省份都仍然建有王灵官信仰的道观或祠殿。
纪念建筑
全国大部分省份建有王灵官信仰的道观或祠殿(见下表),可见王灵官信仰的深远和广泛影响。
山东济南
千佛山有灵官庙,灵官塑像面目狰狞,红色虬髯,身着铠甲,横举钢鞭。当地俗谚:“上山不上山,先拜王灵官。”
云南昆明西山绝景——
三清阁九层十一阁建筑群,是明代建成的道观仙宇琳宫。三清阁山门正对的灵官殿,是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殿内塑赤面三目、披甲执鞭的王灵官,是道教祀奉的护法神。王灵官左右,侍从捧盘执印。三清阁现存建筑群历经明清以来多次修建。1983年被列为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
小河村现存清代建筑观音庵,主体建筑为“三殿一坊”,位于虎岩壁山崖上。灵官殿与送子观音殿同处一阁,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下阁灵官殿为拱券式窑洞,神台上坐着道教有名的护法神将王灵官。
文学艺术
王灵官的故事几经演绎,经久不衰。王灵官的形象屡次出现于明清通俗文学作品。明清的诸多小说,如《
西游记》《
北游记》《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八仙得道》《
施公案》《
定鼎奇闻》《
金莲仙史》等,纷纷描述王灵官的英武猛烈、降妖驱鬼。如在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王灵官是佑圣真君的佐使,神号“太乙雷声应化天尊”,兵器为一根金鞭。曾在
通明殿拖住了
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明代笔记小说还增饰了道士运用灵官法显灵的故事。
灵官信仰还影响了戏曲艺术。清代
京剧形成后,有“跳灵官”的仪式。
民间习俗
王灵官信仰影响甚广,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驱邪的文化习俗。清代宫廷中诞生了“跳灵官”的习俗。据《世载堂杂忆》载,跳灵官之制,是宫中演剧之常例。当时宫外演习需先跳加官;宫内演戏,无官可加,便先跳灵官以驱邪。龙虎山灵官当门接引,三只眼,红须红袍,左手挽袂,右手持杵。宫中名角形象须袍皆仿造龙虎山灵官状。
京剧有“跳灵官”的仪式。功能一般分为破台和开台。旧时新建戏园启用前,必须举行净台仪式。时间多值农历大年初一前,由净角演员扮大灵官带领四小灵官,多者可以十人,更多的有二十多人,在舞台上舞蹈跳跃,跳无定法,舞罢停止,全场净场,全园灯烛共熄,人员全部撤出,灵官在园内各个角落,大声呐喊,做搜索驱逐态,直到次日天明止,就完成破台程序。开台,除灵官上场舞蹈外,还有一系列礼仪程序。
王灵官诞辰成为民间节日。中国台湾将天神王灵官诞辰日作为民间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六月十五,称“王天君诞”。台湾有五座神庙供奉王天君像,相传,王天君即王灵官,姓王,本名奕或善,乃天庭雷部二十四神之一,专司兴云播雨,亦司刑罚,可诛凡间戴罪之人。王天君诞节时,人们前往进香祭祀,祈王天君保佑人寿年丰、万事如意。
衍生作品
绘画
《道法会元》所收的三种王元帅法,极其细致地描写了王善的形貌,反映当时宗教仪式中应有王灵官相关的图像。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全国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中有一些描绘王灵官的画像,多为宗教用途,如
民国王灵官傩案画。
雕塑
王灵官常塑在山门之内,镇守宫观。其中北京白云观、天津娘娘宫、武汉长春观、苏州玄妙观以及武当山元等道观中的灵官造像较为有名。
北京白云观灵官殿始建于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年),明代英宗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清康熙元年(1662年)再修,殿内主祀道教护法尊神王灵官。殿内灵官像为明代木刻雕像,高约1.2米,比例适度,雕刻精美。红脸虬须朱发,三目怒视,金甲红袍,绿靴风带,左手掐灵官诀,右手执金鞭,足踏风火轮和祥云,形象栩栩如生。
山西太原
晋祠灵官殿的护法神将王灵官,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左持风火轮,右举钢鞭,形象极其威武勇猛,令人畏惧。
游戏
王灵官的形象被一些游戏改编。如《
黑神话·悟空》中的
王灵官,号除“都天纠察大灵官,擅骑火轮镇天关。 秉公不阿无言语,钢鞭一动心胆战”。
相关争议
王灵官的圣诞日主要有六月十五和六月廿三两种说法, 此外还有十六,二十四,二十七等说,但没有丰富可靠的文献支持。
文献资料主要认为王灵官圣诞为六月二十三。《玉匣记》中记载:六月二十三,火神圣诞,王灵官圣诞,马神圣诞。《明史》记载每年在“真君显化之日”“更换神像袍服,三年小焚化(指祭祀)十年大焚化”。真君显化之日为“六月十三、六月二十三、九月二十三(此为萨祖圣诞)”。四川二仙庵刻本中有庆贺灵官圣诞的疏文:“兹值林钟念三适值华辰。”林钟为夏六月的别称,念三则指廿三。重庆大足地区有传统“灵官庙会”活动,也是在二十三这一天。
王灵官圣诞也有六月十三日的说法。《道教答问》引用玉匣记,写六月十三日为王灵官圣诞,但同时又写六月二十三日为王灵官圣诞。不过翻阅道藏版的《玉匣记》中六月十三为井龙王圣诞,六月二十三为南方火神圣诞、王天将圣诞、马神圣诞。可见所记十三日应是传抄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