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环境心理学》是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保罗·贝尔(Paul A.Bell) 、托马斯·格林 (THomas C.Greene)、杰弗瑞·费希尔 (Jeffiey D.Fisher)。
学科介绍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虽然有关环境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
噪音是许多学科所研究的课题,也是环境心理学的主要课题,主要研究噪音与心理和行为的关系问题。从心理学观点看,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对噪音的体验往往因人而异,有些声音被某些人体验为音乐,却被另外一些人体验为噪音。研究表明,与强噪音有关的生理唤起会干扰工作,但是人们也能很快适应不致引起身体损害的噪音,一旦适应了,噪音就不再干扰工作。
噪音是否可控,是噪音影响的一个因素,如果人们认为噪音是他们所能控制的,那么噪音对其工作的破坏性影响就较小;反之,就较大。
人们习惯于噪音工作条件,并不意味着噪音对他们不起作用了。适应于噪音的儿童可能会丧失某些辨别声音的能力,从而导致阅读能力受损。适应于噪音环境也可能使人的注意力狭窄,对他人需要不敏感。噪音被消除后的较长时间内仍对认识功能发生不良影响,尤其是不可控制的噪音,影响更明显。
从心理学角度看,拥挤与密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拥挤是主观体验,密度则是指一定空间内的客观人数。密度大并非总是不愉快的,而拥挤却总是令人不快的。
社会心理学家对拥挤提出各种解释。感觉超负荷理论认为,人们处于过多刺激下会体验到感觉超负荷,人的感觉负荷量有个别差异;密度-强化理论认为,高密度可强化社会行为,不管行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观众观看幽默电影,在高密度下比在低密度下鼓掌的人数多;失控理论认为,高密度使人感到对其行为失去控制,从而引起拥挤感。
处于同样密度条件下的人,如果使他感到他能对环境加以控制,则他的拥挤感会下降。一般说来,拥挤不一定造成消极结果,这与一系列其他条件有关。社会心理学家还研究诸如城市人口密度以及家庭、学校、监狱等种种拥挤带来的影响和社会问题。建筑结构和布局不仅影响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也影响外来访问的人。不同的住房设计引起不同的交往和友谊模式。高层公寓式建筑和四合院布局产生了不同的人际关系,这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关于居住距离对于友谊模式的影响已有过不少的研究。通常居住近的人交往频率高,容易建立友谊。
房间内部的安排和布置也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行为。颜色可使人产生冷暖的感觉,家具安排可使人产生开阔或挤压的感觉。家具的安排也影响人际交往。社会心理学家把家具安排区分为两类:一类称为亲社会空间,一类称为远社会空间。在前者的情况下,家具成行排列,如车站,因为在那里人们不希望进行亲密交往;在后者的情况下,家具成组安排,如家庭,因为在那里人们都希望进行亲密交往。
个人空间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自己身体与他人身体保持的距离。1959年霍尔把人际交往的距离划分为4种:亲呢距离,0~0.5米,如爱人之间的距离;个人距离,0.5~1.2米,如朋友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1.2~3.5米,如开会时人们之间的距离;公众距离,3.5~7.5米,如讲演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人们虽然通常并不明确意识到这一点,但在行为上却往往遵循这些不成文的规则。破坏这些规则,往往引起反感。
空气污染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其心理后果却刚刚引起重视。1979年罗顿等人的研究表明,在某些条件下,空气污染可引起消极心情和侵犯行为
一些研究表明,温度与暴力行为有关,夏日的高温可引起暴力行为增加。但是当温度达到一定点时再升高则不导致暴力行为而导致嗜睡。温度也与人际吸引有关,在高温室内的被试者比在常温室内的被试者易于对他人作出不友好的评价。
诞生
在中西心理学田野研究站的最后几年,即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环境心理学这一确定的研究领域开始出现了,许多心理学家逐渐习惯把自己认同为环境心理学家。普罗夏斯基(1987)观察到,在这一时期有许多因素促使心理学分化出环境心理学。例如,对于越来越迫切的社会问题如人权问题、环境问题及妇女运动,研究者转向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决这些困扰社会的问题,遗憾的是这些尝试的效果并不明显。一贯依赖于人为创设的实验室研究的社会心理学家,对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的一系列复杂、令人迷惑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社会变化带来的强大压力,要求放宽严格的传统实验方法。环境心理学这一新领域则更折衷,与理论的联系不很严格,而且更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这些都为环境心理学的出现作好了准备,结果,第一批环境心理学家结合社会心理学和灵活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 当今,环境心理学中社会心理学的痕迹仍很明显,因为许多环境心理学家都受过社会心理学的训练。然而,这种“联姻”也造成了一些麻烦。传统上,社会心理学依赖于由理论构建的实验和接近科学的假设检验方法。普罗夏斯基(1976)曾多次声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最终会被证明是环境心理学家的巨大财富。社会心理学对环境心理学的影响无疑很大,但我们相信,当一批在某些领域(发展心理学、艺术、建筑、社会学)受过训练的环境-行为研究者成长起来时,这种影响将会减弱。 毋庸置疑,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应归功于20世纪40年代末巴克等人对自然定居点中居民行为的生态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霍尔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个体使用空间的研究,以及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师林奇(K.Lynch)对城市表象和环境认知的研究。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加上当时环境恶化、自然资源减少等现实困境,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的对人类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特别的兴趣,心理学家也更加重视环境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纷纷研究与环境心理学有关的课题。1961年和1966年在美国犹他大学举行了最初的两次环境心理学会议,1968年建立了代表美国研究潮流的环境——行为学术组织:环境设计研究学会(EDRA),这个学会每年都举行年会。同年,纽约市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博士点,两年后,伊特尔森(W.Ittelson)和普罗夏斯基等人合编的《环境心理学》正式出版,同年,代表欧洲研究潮流的“国际建筑心理学会”在英国金斯顿(Kingston)成立。1971年,美国建筑学会费城分会等团体组织了“为人的行为而设计”讨论会。1975年有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的博士。第一批环境心理学的杂志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创刊的,最著名的《环境和行为》杂志创办于1969年。因此,一般认为作为心理学一个分支的环境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距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发展
前历史时期
(1960 年以前 )
在19 世纪末,虽然实验心理学仍处在一个未成熟的阶段,但是一些学术带头人像费希纳和冯特就已经开始强调物理刺激在认知研究中的重要性。与此向时,在社会学研究方面也有相似的情况,出现了很多涉及居住在伦敦的穷人的恶劣生活环境的研究。之后,芝加哥大学人类工效学研究院做的有关城市生活的一些研究表明,社会一自然变量在解释与居住质量方面相关的问题时有着重要的意义。自然因素 ( 如气候、温度、海拔高度或者上地面积等 ) 的影响是经典的研究对象,德国的海尔帕赫 (w . Hellpach) 在其 20 世纪前十年间所做的开拓性研究中就涉及到了这些内容。完形学派的发展通过用整体概念来解释行为的思考方式使得情况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完形学派的两个追随者——布雷斯威克 (Egon Brunswik) 和勒温——在这—领域的发展中扮演了起决定性作用的角色。扣雷斯威克在 1943 年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并且在其“布雷斯威克透镜”模型中强调了在构建对环境的知觉中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勒温强调了人们为能在“生命空间”自由走动,而拥有的对外部环境的内部描述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他对巴克 (Barker) 的影响,使其在寻找建立环境心理学的起源时,有一个值得仔细思考的原型。
20 世纪30 年代,在芝加哥西部电子的霍桑工作组开展了一项在心理学界非常著名的经典研究。这项研究考察厂灯光及其他环境布置方面对人们行为产生的影响。尽管当时研究结果主要是研究劳动与组织心理学的专家们感兴趣的焦点,但在后来的研究中又引起了与环境布置有关的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兴趣。比如,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的重建时期就开展了许多以问卷为研究手段的研究。这些研究成功地影响了应如何构建房屋以便更好地利用自然光源的法定标准。
20 世纪 40 年代末及 20 世纪 50 年代,许多为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建立框架工作的学者们纷纷涌现出来。 1947 年,巴克和莱特(Wright) 成立了中西部心理领域研究站,由此产生下环境心理学的另一个别称叫生态心理学。与此同时,托尔曼有关认知地图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点在城镇规划者欧斯蒙 (H . Osmond) 做的有关如何通过摆放家具,来增进或减少同住在一间屋子里的两名被试之间的交互影响作用的研究上作中便可体现出来。在这一时期,霍尔 (E. T. Hall) 出版了他的书——《沉默的语言》 (The Salient Language) ,书中描述了在不同文化中,空间是如何被利用的。索默尔 (R . Sommer) 将其研究构思定位在“人际空间”上。在欧洲,李 (Terence Lee) 在剑桥大学的《城郊研究》上发表了他的博士沦文。这些研究都处在是或不是环境心理学的十字路口上,因为他们都是在下面将介绍的时期中,引导环境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走向更强的奠基之作。
形成时期
(1960--1980)
在这一时期,环境心理学得到巩固并在心理学领域中被看作是有其自身地位的一门先进的学科。在现实社会及社会科学中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特别是在美国,这些事件作为整体共同推动了环境心理学的发展。由此,意识到在众多的社会群体中盛行着各种社会问题,导致人们讨厌都市生活而向往乡村生活。在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关联性危机”促进了实验室外的研究,并且导致了现场研究的发展,这就让更接近现实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走到了前沿。
很容易看到,美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有以下几个主要的里程碑事件: (a)1961 年在犹他州第—次召开了关于“建筑心理学及精神病学国际研讨会”; (b) 出版了一期由凯兹 (Kates) 和伍尔威尔(Wohlwill) 主编的《社会问题杂志》的专题论文专刊; (c)1968 年在北卡罗菜纳州举行了第—次环境设计研究协会 (EDRA) 会议; (d)1969 年,题为《环境与行为》的第一本以环境心理学为主题的科学杂志创刊; (e)1970 年,由普洛桑斯盖 (Proshansky) 、爱特森 (Ittelson) 和瑞文林(Rivlin) 编写的第一部著作《环境心理学:人与他的自然环境》出版。 1963 年,英国心理学会主办了各种各样有关这一主题的座谈会。在这一阶段,正如当时被人们称呼的那样,环境心理学更多的是关于建造环境或建筑方面的心理学而不是像现 在所说的环境心理学。
这个时期的一个里程碑研究,是紧随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的P — I(Pruitt —Igoe) 工程发展的失败而产生的。当 1971 年杨赛(Yancey) 的一篇有争议的文章发表在美国心理学会论坛上时,瑞维特 (Rainwater) 出版厂 1966 年的一些主要发现。 P — I工程是在 1955 年到 1956 年间开展的—项大型公共房屋建造工程,此工程计划共建造43 幢 11 层高的大楼。这—发展计划是专门为改善居住在市区三层小楼中的大约2500 户贫困家庭的住房条件而设计的。这一开发工程的建筑获得了一个公共住宅群设计奖,但是
,荒谬的是,不久这一开发工程宣告不适宜居住,并必须完全放弃这一计划。问题不是出在其结构方面的缺陷上,而是出在居民开始表现出来的行为上。居住者们故意损坏建筑的程度之巨人是这次计划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调查这次计划失败原因的研究最后显示,引起如此多的破坏行为的原因是在提出这些建筑设计的当初,就缺乏对空间的社会控制。然而,对社会控制所需要达到的层次早在他们先前的住处就已经显现出来了。随便提一句,有关破坏行动背后的行为与动机方面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深的层次 (Levy~Leboyer , 1984) 。
在这一工作的基础之上,许多研究显示出公共住宅居民们存有的大量害怕犯罪行为的经历可直接归咎于建筑上的设计。相反地,犹太人区和贫民窟这些看起来以随便方式发展起来的,没有任何卫生标准或最小程度舒适感的地方,却以他们自己的空间布局功效提供了一个紧凑编织的社会网络发展体系,并给其中的住户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这种表现出城市和建筑发展特色的社会凝聚力促进了对社会控制的理解。许多研究表明,公共建筑群的居民产生的害怕情绪和危险体验是与他们邻区的一个宽阔社会网络的存在成反比的。
根据索默尔 (1997) 的观点,直到 1973 年,环境心理学这个术语才得以固定 F 来并且包含了其他一些术语如建筑心理学、人 ― 环境关系和生态心理学。 20 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创建了以“人口与环境心理学”为名称的第 34 个分会。 1973 年,英国的,萨里大学开始把环境心理学作为其研究生的课程。
进展发展时期
(1980—2000)
20 世纪 80 年代及 90 年代,环境心理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定期的综述性文章大约每四年编入记载了这一领域内的最要发现的《心理学年鉴》。
20 世纪 80 年代发生了三个关键事件。 1981 年,《环境心理学杂志》在英国出版,它与《环境与行为杂志》一起,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两种权威学术研究期刊。另一个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事件是《人类行为与环境:理论和研究进展》这套系列丛书出版,在 1987 年的后期,又有另一套题为《环境、行为与设计心理学》的丛书出版。第三个重大事件是由斯陶克(Stokols) 和奥曼(Altman) 主编的《环境心理学手册》在 1987 年面世。
从那—时刻起,环境心理学可能已被看作为一个固定的研究领域,一个被世界上许多所大学共同研究的学术主题,一门有着自己或多或少在实践中运用它的人所一起认同的表达方式的科学。
在 20 世纪末,“绿色”问题和生态学已经成为最引入注意的主题 (Pol , 1993) 。当环境心理学出现并在这一新的研究方向上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时,西方社会的中产阶级开始非常关注这些出现的社会运动。心理—环境研究将其焦点集中在了调查人们对环境的价值观和态度以及分析这些价值观和态度与保护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所谓的“新环境范式”就反映出一种与保持和环境相联系的新信念和价值观。一个经常可以得到的调查结果就是,人群中对环境关注程度得分高的人并末表现出相应的重复利用或节能行为。对这一矛盾结果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对环境价值观的理解存在多个不同的维度:一方面,是自我本位的或以人类为中心的倾向;另一方面,是以生态为中心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肯定了环境的重大价值,但两者的动机不同:前一种肯定环境的价值是因为环境对人类的贡献及它满足了人类的需要;后者肯定环境的价值则是站在一个超越的角度上,而不是很功利主义地看它的价值。
认知
人类只有在与环境适当地互动时才能生存。必须学习认清在环境中,所遭遇之不同物体的价值及其方位。这些物体(例如:掠食者、同伴、食物、遮蔽处和危险)分布在不同的地点,所以必须具有认知和身体的技能才可以穿梭在这些地方,以避免或接近这些物体。根据研究指出,由过去的经验中建构出环境的影像,然后又唤起和检验这些影像以计划眼前。这些计划不只协助我们在环境中移动,而且深深地影响我们在环境中的情感经验,以及离开之后所能回想起的讯息。简言之,成功地预期下一步的能力,在演化史上来说是生存的重要关键。而这种能力完全依赖正确地贮存有关于物理环境之讯息的能力,空间记忆使我们得以生活在超乎目 前感官所及的世界中。也有学者指出,在环境中找路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活动。它涉及了计划、决策和讯息处理,这些都倚赖了解和操弄环境的心智能力。这种能力通常被称为空间认知能力。
伊特森(lttelson)指出,个人是知觉系统的一部份,在知觉历程中有时很难将个人与环境分离,而且知觉是由个人在环境中所做的事所决定。知觉也是速度和正确性两者之间彼消我长的交易。知觉历程是环境行为的核心,因为它是所有环境讯息的来源。环境可刺激感官,提供个人多于其所能有效处理的讯息。知觉与感觉不同,它可说是个人之过滤历程的结果。然而,它们都是知觉历程中所欲达到的目标。心理的知觉表征系统有助于软化这种必要的交易,也就是在透视点或概略的感觉讯息改变时仍能辨认可能的物体。例如,假设你正开车经过一座农场,则任何在远处移动的大型深色物体都可能很快被辨认为牛、或猪,因为这些刺激是在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因而在这种情形下,辨认速度通常不会干扰其正确性。这种历程被研究模式辨认的认知心理学家称为由上而下处理,有时也称为概念所启动的处理。在由上而下处理时,辨认历程是由对特定环境中可能发现之物体的预期所驱使。如果只需考虑某一小群体的刺激,则可有效地缩小搜寻符合输入模式之项目的范围。由上而下处理使我们在接收到感觉讯息之便可寻找属于农场中的特定知觉,如:马、牛、羊。虽然由上而下处理通常可加速知觉历程,但如果遇到不可能的刺激时,也会使之延缓。例如:在谷仓旁的章鱼就比牛更容易被误认或是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辨认,因为我们原本具备环境认知,所以会对某种环境中不可能存在的生态产生怀疑的态度与想法。
环境认知对于个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是有机生命体得以在各地通行的基础,许多动物都已演进至在环境中探路的机制。例如:绿海龟能从巴西横越一千多哩的海洋,游到南大西洋的一个小岛上产卵;候鸟在旅行中常用到各种线索,例如太阳、环境的位置,而正确飞行至目的地;鲑鱼也可以利用气味和水温等线索作为穿越海洋的指引。这些例子都是有机生命体具有环境认知与探路的本能,才能做到的。
多数研究者同意人们具备有认知图的能力,环境讯息被保留在大脑的记忆中,记忆会随着时间不断的修正。关于认知图(cognitivemaps)研究指出,当我们首次体会出一新环境时,便会形成大略的记忆,成为我们的地理环境之经验。人们对大环境的认知图来源有:由地图而来的空间知识、个人经验和其它不同来源的讯息。我们的认知图包括空间和语文/命题式两种讯息例如,我住的房子,以及高度等其它特性,还有我们赋予地图上各位置的名称。地理位置通常以距离和方向加以描述,但有学者指出:美国东北部和加州市区的人常用行进时间来表示距离。也有学者发现,人们在为别人指引方向常将距离、方向和估计的行进时间混在一起,这一点支持了行进时间在某些人的认知中相当重要。人们在绘制其认知图的时候,常会特别描述最熟悉的地方之大小和细节,并且将它们置于图中央。
环境心理学家凯文林指出,都市的认知图有五个特点:道路、边缘、交点、地标及区域。道路是地点间的路径,如乡镇街道、高速公路等。边缘是边界或是界线,如海岸线。交点是几条道路聚集之处,如捷运站。地标是具有核心功能或共同利益的特定标物,如新光三越大楼。区域为具有某种的特殊意涵的地区,如商业区、工业区等。认知图有多种不同的研究方式,有些研究者要求受测者画出其居住城市或邻近地区的简图;另外有些人则要求受试者辨认环境中的地标或其它地点的图片,这些技术各有其弱点,因为它们会受到个人的绘图能力、接触地图的经验以及对其他试验程序之熟悉度所影响。尽管如此,这些方法却可找出我们在建立认知图时所犯的错误。
假设,建筑物的认知图可能会随着经验而自动地发展出来,但研究指出并不一定如此。莫瑟学者的研究集中于一幢令人混淆、不易识别的五层楼的医院。他比较出曾记诵建筑物楼板规划图的受试者和在医院中工作两年的护校学生之认知图能力之差异。虽然护士可以在医院中找到路,但却未能形成有效的认知图。另一组受试者在认知图的几个客观指标上都优于护士,此研究指出:在复杂环境中,俯图的心理表征并不会自动地发展出来,而且它对于在环境中正确地找路并不是必要的。
认知图是环境的心理表征,探路则是人们实际上在环境中通行的过程,由帕西尼学者将探路描述为需要利用贮藏的环境讯息以进行的一系列问题解决作业。在探路时,人必须决定路径、运输方法和其它为完成旅程所必需的事项。有关探路的研究仍属初期,的研究方法由计算机模型到要求人们在实物大小的迷阵中找路。即使如此,我们也很清楚人们在学习路径时所使用的策略很有弹性。大多数人偏好利用地标,当地标位于十字路口或其它选择点时则特别有效。有关探路的研究有希望应用在现实环境中,使得人们所使用的环境更令人感到舒适。它能使布景旅行或经由幻灯片所呈现的仿真旅游更为有效,在人们接触新环境之前提初步的认知图,使得他们更熟悉新环境而不致感到威胁。环境的预先勘查已被用来协助幼儿园小朋友适应学校、老兵适应新的护理之家,以及帮助老人找出到购物中心的路。用在娱乐方面的三度空间图可以使脚踏车骑士和猎人以预习在野外活动时须穿过的地带。
认知图不仅帮助人们熟悉周围环境,也可帮助我们寻找快捷方式和环境资源。因为这是大脑的认知架构,所以也会受到个人喜恶的作用,而对于环境认知能力有所不同。例如:你我只记得自己喜欢去的地点路线图,却不记得不喜欢或是很少去的地方。这是因为认知图的能力,不但会因为好恶而具有弹性与经验而变化,当我们希望探索环境中的路径时,此环境讯息就能轻易的输入我们的大脑中,成为该区域的认知图能力,经由大脑组织的整合,使我们能更了解到环境的状况及认知。
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前,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还是个空白。70年代以后,针对环境问题的心理学研究大量出现,同时相关学术杂志、组织和人员也陆续发展起来,环境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应该承认,以往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较集中在个体和人际间的分析,考察关于环境的认知和态度,对环境的客观物理特性进行测量和操作。总体上关于环境问题的心理学研究仍然滞后。
以往环境心理学研究隐含了一个理论预设,即个体与环境相分离,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这与西方认识论长期坚持主客二分,价值取向上又崇尚人的理性,认为人凌驾于自然之上有一定关系。当今环境心理学研究急切需要贯彻人和自然是和谐统一体的理论思维与价值取向。在这方面,东方思想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有着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另外,环境心理学需要克服技术至上的思想倾向,改变在环境问题解决中自然科学“万能论”的片面观点。环境问题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工程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领域中寻求解决途径。社会科学对解决环境问题同样肩负重大责任。心理学家应该勇于挑战这一现状,充分挖掘心理学在环境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上的潜在作用,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意义上提高心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理论建构上,环境心理学需要改变基本理论薄弱的现状,从学科形象的模糊转向学科形象的清晰。环境心理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式,并应用到环境问题的分析上,但是与其他心理学分支,如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比较起来,环境心理学却“相形见绌”,相关理论的系统化和整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往环境心理学缺少对构成环境退化基本原因的社会和组织行为进行系统地理论概括,没有树立有力的学科形象,妨碍了自身进一步发展。有心理学家认为,目 前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还称不上库恩意义上的“范式”,拉卡托斯意 义上的“研究纲领”。
当今社会的深刻变化,如全球环境的急剧退化、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广泛渗透、社会阶层流动和分化、人口老龄化及性别比例失衡等给环境心理学提出了时代要求,既给环境心理学提供了研究的问题和空间,又刺激环境心理学进行理论建构。理论建构的重点在于对人与环境的互动进行理论化。但需要避免以往那样只是简单地从其他心理学分支借用甚至套用现成的理论模式。
在环境心理学进行理论建构的时候,无法回避来自两方面的挑战。一是目 前整个心理学的发展都存在理论建构上的不足。二是环境心理学自身多学科或者说跨学科的特性,使得其建立宏观的理论较为困难,需要心理学家作出长期的努力。
方法论原则上,环境心理学需要改变基本概念和方法滞后的现状,探索进行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创新,重视组织、社区和文化意义上的跨学科开放性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以往环境心理学研究没有充分体现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多学科研究的优势。环境心理学不应该单纯看作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更需要看作是关于环境和行为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许多环境问题本质上是行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问题,它们分布层次包括个人、家庭、商业公司、工业和政府部门等。不同国家、文化、社区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在方法论原则上必然受制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和民俗等影响,需要吸纳与整合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伦理学、建筑学、信息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观点。
当代环境心理学研究不仅在个体水平,更应该在区域性社会组织和文化水平上考虑人与环境的互动,在更开阔的视野上辨别和澄清研究环境问题的心理学问题、概念、模式和研究方法,创造多学科的“思想合作”和“研究梯队”。应该意识到,解决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单单心理学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环境心理学家应该广泛开展国际间、多学科间的研究,为环境政策的制订提供理论支持。
目的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劳动者以积极的情绪、熟练的技术掌握和改进操作方法,防止生产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在人—机信息传递中,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避免单调、紧张、焦虑等环境不适反应。开展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十分明显,社会的需要正是它在近 年内蓬勃发展的主要动力。
对策
环境污染和地球资源枯竭是未来十年中最迫切的问题。环境心理家正在研究可以改变破坏环境行为的方法。到目前为止发现,似乎只靠教育是没有用的,提示只在有限的情况下能够发挥效果,以加强他的基础的行为塑造比较成功,但在实施时可能很昂贵又难以执行。
仅在于对环境美观问题的了解而已,例如:乱丢垃圾和恶意破坏。污染和资源管理的问题更加复杂,因为它牵涉到其它的经济和社会因素。虽然如此,空气和水污染以及资源枯竭的问题正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和地球的健康,必须尽快地处理。抑制空气污染的努力集中于汽车排气和工业废料所造成的都市空气污染。有关能源问题的研究集中于个人的行为,例如回收和节约能源。
许多的环境已经非常明显,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如垃圾和恶意破坏所造成的美观问题。在都市中蔓延发展的人口构成一幅毁灭的景象,自然环境也加紧脚步的被破坏。老旧市区的败坏毁掉所有的美感。垃圾和恶意破坏所造成的景观污染是可避免的问题,但政府相关单位虽关心这方面的问题,但却没有规划完善的政策与制度去解决问题。在美国建国之后的最初几百年,土地管理的目的只是为了要促进公有土地的开发。国家公园到公元一九一六年才成立,而且在廿世纪末期才通过以保护和节约为目的之法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紧张是当代棘手的问题,土地利用和资源开发的问题超过审美性。例如,大量的砍伐树木不只会破坏景观,而且会毁损土壤、污染水资源,导致全世界的温室效应气候。
一氧化碳是汽车排气的主要成份,它与注意力及学习能力的降低有关。其它因为一氧化碳而受损的能力包括时间判断、反应时间、手的灵巧度和警觉性。噪音是现代许多国家的问题,也是都市居民经常抱怨的问题。根据估计,每年约有三十万以上的美国人因为噪音而遭受听力损失,企业和小区调查也显示,长期暴露于噪音之下,生理及心理都会有不良量的影响。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氟氯碳化物所造成臭氧层的破坏。CFCs是冷气和冰箱的冷媒和喷雾器的推进剂,它们也用于工业上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的制造。当CFCs扩散到大气中,并且接触紫外线辐射后,会加速臭氧分解为氧。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在公元一九八八年的报告显示,全世界臭氧层的消减率大约是5%。臭氧层被破坏的情形,最终会导致皮肤和眼睛的癌症、白内障、免疫系统障碍、烟雾以及农作物和水生植物的损害,扩及的范围相当的大。臭氧层破裂也造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因为大量使用石油,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而更加恶化,二氧化碳不只会捕捉热能,也造成全世界温度上升。目 前所知南北两极冰帽区的融化速度已经到达令人警觉的地步,如果温室效应持续,则地球的气候将会大幅度地改变,海岸会被洪水淹没,而且出现广大的沙漠。
行为技术意指影响人类社会行为重要之科学、艺术、技能或工艺等。行为技术之目的与环境的关联在于增加环境保护的行为,例如回收、清理垃圾和节约能源,并且减少环境破坏的行为。依据学者研究指出这种技术又可分为三类:环境教育、提醒和强化技术。环境教育和提醒的使用通常是所谓的事前预防策略,因为它们用于相关行为发生之前,其目的是促进或防止行为的发生。事后策略为强化为结果,使目标行为导致愉快或不愉快事件而言。一般而言,研究结果显示事后策略更有效,而环境教育是效果最差的,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7 11:27
目录
概述
学科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