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即
帝国主义和
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历史学上通常将无产阶级取得
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时代称作“现代”,即通过红色革命,用鲜血和汗水凝结的时代,为“现代”。1917年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
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世界现代历史的开端(
后现代)。
瞿秋白《关于俄罗斯和
苏联文学的片断》:“马克思主义不能够用两种根本上不相同的方法去研究
社会现象:一种用来研究历史上的现象,一种用来研究现代的现象!”
鲁迅《
坟·
我之节烈观》:“节烈这事,现代既然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节烈的女人,岂非白苦一番么?”
文学界认为:现代,在中国
历史分期上多指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其后为当代(1949年10月1日至今)。
“现代”是个
舶来词,最早可追溯到欧洲中世纪的经院神学,其拉丁词的形式是“modernus”。据德国解释学家姚斯在《美学标准及对古代与现代之争的历史反思》的权威考证,“现代”一词于公元10世纪末期首次被使用,意指古
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
过渡时期,目的在于把古代与现代区别。不过今天普遍公认的“现代”是指18世纪
启蒙主义运动兴起以后的历史时期。关于“现代”含义的解释,
哈贝马斯的说法最具
代表性,他指出:“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此信念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改良无限发展。”最早使用“
现代化”一词是在 1951年6月。在美国
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
文化变迁》杂志编辑部举办的一次学术
讨论会上,与会学者讨论了贫困、经济发展
不平衡等问题,第一次使用“现代化”一词来描述从
农业社会向
工业社会的转变特征。这种描述到今天仍不失其意义。中国现代化研究先锋、原
北京大学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罗荣渠先生,就沿用这一说法来描述他心目中的“现代化”。他指出: “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
人类社会从
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
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
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它使
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变化。”现代化具有无比巨大的经济、政治能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便捷无一不是现代化带来的结果。从而,现代化也就成了
人类历史行程中一道充满诱惑力的迷人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