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从17世纪中叶起波兰走向衰落,
农奴制强化,封建割据严重;“
自由选王制”(国王由议会选举产生,外国人有资格竞选)致使王位频繁更迭,外国人为王者不乏其数,1572—1795年总共11位国王中有7名外国人;“
自由否决权”制度(议会决议只要有一人反对便不能通过)使波兰无法实行有效统治,从17世纪中叶起约100年间召开的55次议会上,有48次未作出任何决议。政局混乱使的波兰国力衰弱,成为强邻争夺的对象。
1763年10月,
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病故,俄国女皇
叶卡捷琳娜二世迫使波兰议会选举亲俄贵族S·A·波尼亚托夫斯基为新国王,加紧控制波兰。
1764年4月,为反对波兰和
土耳其,俄罗斯、普鲁士结成同盟。1767年6月,俄军入侵波兰。次年2月,波兰部分贵族领导抗俄武装斗争。
1771年7月,
奥地利与土耳其订立军事同盟。普鲁士也拒不履行《俄普同盟条约》。为摆脱外交上的困境,
俄国放弃独霸波兰的计划,同意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提出的瓜分波兰的主张。同时普鲁士为联俄制奥,俄罗斯为推翻土奥联盟,都同意奥地利参与瓜分。
根据条约,俄罗斯占领
西德维纳河、德鲁奇河和
第聂伯河之间的
白俄罗斯以及部分
拉脱维亚,面积9.2万
平方千米、人口130万;普鲁士占领瓦尔米亚、除
格但斯克市以外的波莫瑞省、除
托伦市以外的海尔姆诺省、马尔博克省,面积3.6万平方千米、人口58 万;
奥地利占领克拉科夫省、桑多梅日省的南部和加里西亚大部,面积8.3万平方千米、人口265万。
波兰议会最终在1773年9月18日被迫承认条约。此次瓜分条约令波兰失去211,000平方公里领土(30%领土)和超过400万人口(三分之一的人口)。
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波兰爱国者受革命影响希望收复失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于1791年通过《
五三宪法》。波兰的改革运动,遭到了邻国尤其是俄罗斯的敌视。
1792年,俄军进入波兰。10万俄军长驱直入波兰,占领
华沙,波兰战败。
1794年3月24日,波兰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领导波兰人民在克拉科夫举行民族起义,屡胜俄军,4月占领
华沙和维尔塔,建立革命政权,公布农民解放宣言。11月,俄军在普、奥配合下,将起义镇压下去。俄普奥三国为了铲除波兰剩余势力所带来的动荡,决定以“将独立的波兰彻底抹去”的方式解决问题。
根据条约,俄占
立陶宛、西
白俄罗斯、
库尔兰、沃伦西部、西
乌克兰大部,面积12万平方千米、人口120万;奥占包括克拉科夫、
卢布林在内的全部
小波兰地区和
马佐夫舍一部分,面积4.75万平方千米、人口50万;普占其余的西部地区,其中包括
华沙和马佐夫舍的余部,面积5.5万平方千米、人口100万。至此,波兰被瓜分完毕。
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俄罗斯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
经历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年之久。波兰的许多诗人、政治家、贵族、作家、艺术家被流放,成为19世纪的革命者。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也成了波兰
浪漫主义定义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