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
中国甘肃省兰州市公办高校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简称为兰大(LZU),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学校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中央直管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和“211工程”。
历史沿革
甘肃官立法政学堂
1908年11月8日,甘肃法政馆呈清甘肃省当局将法政馆改为甘肃法政学堂,呈报清政府学部备案。
1909年2月5日,清政府学部同意将甘肃法政馆改为“甘肃官立法政学堂”,性质为高等学堂。7月,学堂移至兰州城内西大街,为兰州大学历史上的第四个校址。
1910年8月,招收法政别科一班,肄业期限规定为二年。
1912年2月24日,因陕西革命军发动起义,甘肃法政学堂暂时停办。
甘肃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6月,法政学堂结束以后,蔡大愚筹划改组法政学堂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舍定于兰州西关萃英门旧举院内。6月18日,甘肃法政专门学校贴出招生广告,公布招收政治、经济预科各一班,另招法律别科生一班。7月,法政专门学校启用“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关防”。10月17日,经教育司批准,法政专门学校将校址迁入省城西关原清朝贡院内原农业、矿物学堂的校舍,并接收了全部校产。后来又批准巡警学堂校舍归属法专,为兰州大学校址的第五次变迁。
1915年9月,经教育科调查,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办理情形与部令符合,准于正式承认甘肃法专办学合格。1916年9月,法政专门学校法政别科37人毕业,计学制3年。
1917年1月13日, 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等全国七所法政学校得到司法部认可。
1918年,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在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成就展览会上获评乙等。
1919年,改变统计年度计算时间,由春季开始改为从本年暑假后始,至次年暑假前止。
1921年10月,法政专门学校创办《法政周刊》。
1923年3月,法政专门学校增设经济科,招收首届经济预科生一班28人,年底毕业考试,25人升入本科。1925年7月15日,奉冯玉祥令,甘肃省政府主席刘郁芬批准将甘肃省立五族学校,更名为甘肃省立中山学院。从1913年到1927年,共毕业学生275人。
兰州中山大学
1927年,甘肃省政府计划将法政专门学校改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28年2月29日,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与甘肃中山学院合并改称“兰州中山大学”。
1928年春天,兰州中山大学正式成立,学校暂设教育学院、文史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和国文、艺术、农业三个专修科,并附设高中、小学部,原法政专门学校教职员工全部转到中山大学任职。
1929年初,省教育厅又将兰州中山大学更名为甘肃大学。
1932年又命名为省立甘肃学院,设有图书馆、实验室、出版社,分设文学、法律、教育三系,附设政治、艺术两专科以及高级中学一所。当时,学校有教师38人,三个系、两个专科和一所中学,共有学生186人。
1944年3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国立甘肃学院”。
兰州大学
1946年~1977年
1946年8月1日,根据国民党中央政府行政院决议成国立兰州大学,并将萃英门内全部地基划归学校,共239亩。国立兰州大学成立之初,将甘肃学院改为法学院,将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改为医学院,创办文理学院,又设立兽医学院,至此,兰州大学成立之初就具有四个学院十二系的规模。
1947年院系调整,兽医学院独立,文理学院分设,这样就成为文、理、法、医四个学院。
兰州解放后,兰州大学被军管会接管,随即对兰州大学进行第一次院系调整,把法律、政治二系并入经济系,边疆语文系改为少数民族语文系,理学院增设化工、水利二系。1950年4月,将原国立西北农业技术专科学校的农田水利科并入水利系,把农艺、森林、牧草、农业经济等科并入经济系,同年秋又把化工系调给西北工学院,水利系并入西北农学院。
1952年再次调整,先后开办理化、数学两个师范专修科和生物、矿物化验两个普通专修科,把动物、植物两系合并为生物系,俄文系并入西北俄语学院,英文系并入西北大学,少数民族语文系并入西北民族学院。
1954年银行会计系并入经济系。医学院独立为兰州医学院,学院体制取消,学校改成了校、系、专业三级管理体制的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同年,学校开始研究生教育。
1955年8月由萃英门原址迁入天水路新建校园。
1958年9月,将经济系并入甘肃财经学院,筹建了现代物理系。次年又将中文系并入兰州艺术学院,历史系并入甘肃师范大学历史系。至此学校成为拥有6个系12个专业的理科大学。
1962年,中文、历史、经济三系又陆续迁回。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教学、科研及招生都处于停止状态,直到1970年后开始试招生,并先后增设了外语、哲学两系。
1978年~1999年
1978年以后,兰州大学相继成立了有机化学、原子核物理、历史三个研究所,理论物理等15个研究室。该校25个学科有权授予硕士学位,6个学科有权授予博士学位。
20世纪80年代末,学校有教师1110人,学生4425人,其中博士、硕士在读生222人,每年向国家输送一千余名合格人才。有5项研究获全国自然科学与技术发明奖,有25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30余项获省、部、委级成果奖。定期出版《兰州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西北人口》《西北史地》《敦煌学刊》《兰州大学》等刊物。校园面积683亩,校舍建筑面积19万多平方米。学校有图书120万余册,教学科研设备比较齐全,有109个实验室,2.2万多台实验设备。
1996年,兰州大学通过了国家“211”工程预审,成为国家在21世纪“九五”期间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2000年以后
2001年,兰州大学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
2004年11月18日,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校园面积3000亩,有8个校区4个直属医院。学校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通信网络中心、计算中心、医学实验中心等公共服务中心。图书馆藏书240万册,年订购中、外文期刊4000余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亿元。全校有在职教职工5587人,专任教师1610人,其中教授347人,副教授755人,两院院士8人。在校学生有本科生19756人,研究生6912人(其中博士生1258人)。
截至2006年,兰州大学有28个学院,76个本科专业,139个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有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38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4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有化学、物理学、力学、生物学、数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应用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涵盖力学、工学、农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十一个学科。
2007年,兰州大学成为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
2008年1月,兰州大学被认定成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高等学校。
2009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祝贺兰州大学建校100周年;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莅临百年校庆庆典。2010年,兰州大学入选国家“珠峰计划”。同年,成为自行审核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学位授予单位及自行审核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的单位。
2012年11月9日,兰州大学入选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名单。11月23日,首批入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名单。
2014年9月,兰州大学入选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名单,设计专业为草业科学。
2017年9月13日,兰州大学加入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9月20日,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12月,获评“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
2018年3月,兰州大学首批入选“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7月,兰州大学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联合共建高校。
2019年1月,兰州大学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承建单位名单。4月,学校成立兰州大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挂靠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5月,学校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名单,成为全国31个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9月,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议在西安召开,兰州大学成为联席会理事单位。
2020年1月,兰州大学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即“强基计划”)。3月,兰州大学入选首批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名单。截至2020年4月,兰州大学共有榆中、城关两个校区,有在校本科生20030人、硕士研究生11285人、博士研究生3200余人,教学科研人员2250人。
2021年11月,入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名单。
2023年7月,兰州大学入选“国优计划”首批试点院校。
2024年6月12日,兰州大学与甘肃省侨联共建的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成立。6月30日,兰州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成立。
当地时间2024年7月3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兰州大学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研究型大学签署的《中国兰州大学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研究型大学中哈智慧农业中心的共建协议》由两国教育部部长进行了交换。
2024年9月23日,兰州大学全景教学空间揭牌。11月,兰州大学-领先级华为ICT学院在榆中校区揭牌。11月28日,中金岭南与兰州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2月,兰州大学设有99个本科专业;共有46个教学科研单位。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2月,兰州大学共有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是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有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2月,兰州大学共有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306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32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864人。有研究生导师2400人;在站博士后339人;临床医学教授123人、副教授262人。有两院院士(含兼职)2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2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0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1人;神农青年英才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跨世纪)入选者12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8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4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奖1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33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6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6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0人、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9人;甘肃省飞天学者75人;陇原青年英才37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2月,兰州大学有99个本科专业,有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7个强基计划招生专业,2门课程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022年,兰州大学有6项成果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其中4项成果由兰州大学独立完成,2项成果为合作项目。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2月,兰州大学先后与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的27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总数达184个。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合作举办兰州大学威尔士学院。
2023年12月,兰州大学副校长勾晓华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马箭飞、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校长图伊梅巴耶夫·詹森特·坎森图雷共同签署了联合培养本土中文师资协议。根据协议,兰州大学将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及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通过联合培养汉语言专业“2+2”本科生的模式,每年为哈萨克斯坦定向培养15名本土中文教师。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4年2月,兰州大学共有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2个、参与共建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2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水利部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1个,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 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高校残疾人事业研究基地1个,老龄科研基地1个,中国梦研究中心1个。
科研成果
2020年,兰州大学有5项成果获得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23年,兰州大学有11项成果获2023年度甘肃医学科技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8月,兰州大学图书馆共有纸质文献360余万册(件),音像资料2000余种,中外文电子数据库120多个,涵盖11个学科门类。馆藏文献在文史古籍、自然科学、医学、外文权威检索期刊收藏上系统完整,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丛书集成、中华文史论丛、中国边疆丛书和方志丛书,还有较多考古图籍和金石甲骨文字著述;善本书有《皇明经世文编》等200余种。建成了兰州大学机构知识库(IR),开展了“兰大文库”“学位论文”等特色资源建设工作,设立了西北地方边疆文献中心。基于CALIS/CASHL/CADAL平台开展资源建设与区域服务推广。截至2024年5月,兰州大学中文电子数据库有3DBody医学虚拟仿真/3D资源教学数据库、爱迪科森就业培训数据库、北大法宝数据库、CNKI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等;外文电子数据库有A&H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CS(美国化学学会)数据库、AGU(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数据库、ASCE(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数据库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57年7月,双月刊,A4开本,双月28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为2016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2016首届甘肃省“十佳期刊”(科技类)。被世界重要检索系统如美国《CA》、《MR》,英国《ZR》,俄罗斯《ZJ》和德国《ZM》等收录,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核心期刊。武汉大学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级。根据CSCD数据库数据,该刊2015年影响因子0.5901,在37家“985”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57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国综合性人文科学类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清华大学),武汉大学“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先后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入选期刊(2009),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2012),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2010)、第五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2014)和第六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2019),首届甘肃省十佳社科期刊(2016)等荣誉。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是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58年,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世纪超星、长江数据、龙源数据、中邮阅读、万章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和美国《化学文摘》(CA)、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等多家国内外数据库收录。
《草业学报》创刊于1990年,1993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出版发行,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草学会和兰州大学共同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开辟有研究论文、综合评述和研究简报等栏目,内容主要包括草业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如畜牧学、农学、林学、经济学等领域的高水平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成果,发表国内外草业领域创新性的研究论文,刊载学术价值较高的草业科学专论、综述、评论等,探讨草业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构思,是草业新秀成长的园地,推动草业科学发展的论坛。其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农林牧渔、园林绿化、生态环境、国土资源等领域的科研管理及教学等专业人员。据《2023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草业学报》影响因子2.414,核心总被引频次5526,综合评价总分95.1,在全国2151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位列第二位,在全国草原学类期刊中名列第一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草业科学》月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草学会和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共同主办。据CSCD中国科技期刊2019年版引证报告显示,《草业科学》影响因子1.5389,总被引频次为3255。 据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CSPTCD 2019年版数据显示,本刊影响因子为1.685,总被引频次为3895。被收录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核心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CSCD-C)、中国生物学文摘数据库(CBA)、英国CABI文献数据库、CA化学文摘(美)。
《Grassland Research》是中国草业科学领域第一本国际学术期刊,季刊,由中国草学会和兰州大学共同主办,于2022年正式创刊。《Grassland Research》论文刊发范围广,综合性强。从分子到全球变化层面,全维度聚焦草业科学及其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期刊将刊登天然草原,栽培草地、草坪和生物能源作物,以及草地生态系统三大板块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成果、综述、论点等类型的文章,同时注重扶持青年科学家。优先考虑发表青年学者优秀研究成果,期待成为青年科学家喜爱的国际学术交流主阵地。
《科学•经济•社会》创办于1983年,系融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曾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1998-1999,2003-2009)、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10-2013),2018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宗旨,突出问题意识,聚焦学科交叉,刊登学术论文、海外译稿、书评札记、学界动态等文稿。
《敦煌学辑刊》是由兰州大学主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承办的以刊载敦煌学学术论文为主的专业刊物。《敦煌学辑刊》于1980年试刊,是国内最早创办的敦煌学专业学术刊物,2005年经甘肃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改为季刊发行至今。目前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2020年最受欢迎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书刊报刊资料中心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截止2022年6月,《敦煌学辑刊》已出版了116期。《敦煌学辑刊》主要分为敦煌历史、敦煌地理、敦煌文献整理、西北史地、石窟艺术研究、敦煌胡语文献、 读史札记、研究动态等常设栏目,刊发敦煌与丝绸之路最新学术研究成果。
《高等理科教育》创刊于1993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与兰州大学共同主办,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以高等理科教育和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性刊物。主要栏目有名家卓见、理论探新、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全球视野、教务论坛、学生事务、管理之窗、历史钩沉等。《高等理科教育》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来源期刊、台湾华艺线上图书馆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来源期刊。
《秘书之友》杂志是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一份全国最早公开发行的秘书类杂志。创刊37年来,已出版杂志425期。秘书之友杂志自创办以来,先后获得“甘肃省首届优秀期刊”“甘肃省高校优秀学术期刊”“甘肃省编校质量达标期刊”等殊荣。目前,它还是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机构和读者用户遍布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标志形状:由同心两个圆构成,内圆中上方为兰州大学图书馆图样,下方为“1909”字样,外圆中上方为汉字“兰州大学”字样,下方为英文 “兰州大学”字样。
标志释义:标志主体为兰州大学图书馆正面视图,恰似一个展翅欲飞的鲲鹏,寓意兰州大学面向21世纪的腾飞。图书馆主体部分宽厚庄重,表示兰州大学悠久的历史;塔楼象征兰州大学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三个台阶表示兰州大学完整的办学体系(学士、硕士、博士)或高等学校的三项功能(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1909”为兰州大学建校的年份。汉字“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中国的大学;英文“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一所向国际开放的大学。
将图书馆作为标志的主体的原因:图书馆事业是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的窗口;图书馆是汲取知识的源泉,知识创新的殿堂。兰州大学图书馆是兰州原有的四个标志性建筑之一(其余三个为兰州白塔黄河铁桥兰州饭店)。兰州大学图书馆造型庄重、典雅、优美,其塔楼的挺拔之姿给人一种向上、奋进的力量。兰州大学图书馆的形状已被历代兰大人所认同,且作为兰州大学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宣传品。
精神文化
自强不息、独树一帜
学风
勤奋、求实、进取
兰州大学校歌创作于1938年(兰州大学当时为甘肃学院),展现了兰大学子以天下为己任、勇担国运的英雄气魄和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时值抗战初期,战火逐渐烧到中国西北边陲,军民奋起抵抗揭开兰州保卫战的第一页。兰州大学校歌通过广大师生的传唱,很快响彻西北。自强不息的兰大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兰大学子心中最难忘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不仅反映了甘肃学院师生在抗战救亡中的觉醒;而且预示着这所坎坷的学校终将在全民抗战的艰难困苦中获得新生,走向全国。
社团文化
校区情况
城关校区
兰州大学城关校区东区和西区紧邻,兰州大学城关校区东区-南门位于麦积山路。东临会宁路,北邻东岗西路。校区内有口腔医院、精诚楼、恪勤楼、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勤博楼、医学实验大楼、明道楼、杏林楼以及学生公寓等建筑。
兰州大学城关校区西区正门位于天水路,校区内有研究生公寓、留学生公寓、逸夫科学馆、校史馆、积石堂图书馆、校医院、凌云楼等建筑。
榆中校区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距兰州市兰州大学城关校区47公里。北邻陇海铁路,设有夏官营站;南临312国道和巉兰高速公路。榆中校区始建于2000年9月,2001年9月迎来第一批新生。截至2023年10月,校区总占地面积2353亩,各类房屋建筑面积近80万平方米,建有学生公寓33栋。有理工文史类全体本科生、医学类(除护理学院)1年级本科生16474人,哲学社会学院、经济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硕博研究生共2539人,学生总数19013人。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昆仑堂
昆仑堂2005年9月启用是榆中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36480平方米,是榆中校区标志性建筑,外形如几本书的组合,,寓意兰大学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校史博物馆
校史博物馆位于图书馆南侧,馆名由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管内有各类藏品逾23万件,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展厅面积近5000平方米。
闻欣堂
闻欣堂位于贺兰堂西侧,隆基十字旁边。 建筑面积2547平方 米。一楼有1415个座位,二楼有154个座位,有四个安全出口。主要用来放电影、举办大型文艺演出、讲座、学术报告会等。
贺兰堂
贺兰堂总建筑面积25612平方米,2002年7月投入使用,主要有资环、信息、草科、物理、化工、法学、数学、生科等学院在这里进行实验课教学。
萃英山
萃英山,原名白虎山。2001年9月,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投入使用。遂将后山更名为“萃英山”。“萃英”来源于古兰州萃英门,清末,时任陕甘总督的湘军名将左宗棠奏准在兰州萃英门设立甘肃贡院举办乡试。清宣统元年(1909年),甘肃法政学堂成立,这就是兰州大学的前身,它是西北地区最早的高等学府。随后法政学堂自内城侯府街迁来此处,一直到解放前,这里都是兰州大学的校址。“萃英”意为聚集英才之意。
院士林
兰州大学院士林栽种雪松、银杏、白皮松、雪杉等6种名贵树木。院士林采取一次性种植的方式,以保证树木的成活率。院士到来后只进行施肥、浇水、培土以及立碑纪念等仪式。同时,院士林中摆设了一批石桌、石凳,供同学们晨读、休憩。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2 08:4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