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Key Lab of Preclinical Study for New Drugs of Gansu Province)(兰州大学)是在甘肃省科技厅领导下、依托兰州大学,联合多学科、多专业组建的甘肃省首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之一。1999年5月筹建,2002年10月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最初的名称为甘肃省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后根据实验室建设和发展需要,2005年11月更名为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机制运行。
内容简介
景涛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刘耕陶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王锐教授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36人,其中高级职称28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17人,13人曾在国外研修。研究人员中包括教育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甘肃省教学名师1人。
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兰州大学,联合多学科、多专业组建的甘肃省首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之一。1999年5月筹建,2002年10月甘肃省科技厅批准成立。现由王锐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和特聘科技专家,陈凯先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48人,其中高级职称32人,具有博士学位32人。研究人员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和“555”创新人才工程人选10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7人,甘肃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
实验室建筑面积13000 m;仪器设备总值5000万元,40万元以上仪器29台(套),并建有SPF级动物实验楼。实验室在发展中凝练、优化和确立了四个研究方向:(1)药物化学与多肽药物研究;(2)新药活性筛选与药理毒理学研究;(3)基于中西医结合的新药和新剂型研究;(4)基于疾病细胞分子机制的创新药物研究。实验室依据研究方向组建了相应的学术团队,并由药理学研究所、药物设计与合成研究所、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细胞与分子药理学研究所(筹)和动物实验中心等6个二级机构组成实验平台,可进行药物设计、药物合成、药剂学、药效学、药理学、药动学、新药安全性评价以及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等研究工作。
实验室承担“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50余项,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新药研究项目10余项。年平均发表学术论文100 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实验室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实验室依托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和生命科学院招收遗传学、中西医结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招收遗传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中西医结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药剂学、药理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年平均培养博士生10余人和硕士生100余人。
实验室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机制运行,与美国、日本、港台地区以及国内的许多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已成为西部新药研发的重要基地。
设备
该实验室位于兰州大学医学校区。建筑面积12000 m;仪器设备总值3500万元,主要设备有毛细管电泳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酶标仪、全自动动物血液分析仪、全自动电解质分析仪、全自动尿分析仪、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分析仪、透射电镜扫描电镜、DNA序列分析仪、生物芯片点样系统、生物芯片阅读仪、全自动核酸蛋白纯化系统、定量基因扩增仪、超速离心机、全细胞膜片钳、全自动遥控大动物血压和心电测定仪、十六导生理记录仪、Doppler Laser组织血流测定仪、超声Doppler血管血流测定仪、大鼠无创血压测定仪、动物心功能测定系统、离体器官灌流系统、全自动病理组织制片系统等。实验室建有符合GLP(Good Laboratory Practice,优良实验室规范)规范的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实验室(GLP实验室),准备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验收、认证。可进行新药临床前安全性以及保健品、食品、化妆品、兽药、农药和化学品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工作。
实验室在保持现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广泛深入的开展化学药物、蛋白类药物、医药新技术及疫苗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1)新药筛选与药理学研究;(2)疾病治疗的新技术研究;(3)多肽和蛋白类药物研究;(4)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
“863”项目
实验室自成立以来,承担科技部“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教育部博士基金项目1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攻关项目25项。完成企事业单位委托新药研究项目15余项。年平均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
实验室高度重视科研队伍的建设以及人才的培养,重视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实验实已经成为西部地区医药学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有3个博士点,13个硕士点。每年培养博士10余人,硕士80余人。
实验室设立有开放基金,我们热忱欢迎国内外的科学工作者申请开放基金,共同开展相关研究。
实验室作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平台,与美国日本、港台地区以及国内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和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与此同时,实验室有多人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科研与学术交流。开放的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欢迎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及有关人员来室工作或进行合作研究工作。我们将以一流的设备和管理、热忱的服务,与您共同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主任
王 锐,1963年生,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兰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兰州大学与日本Kyoto University联合培养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3年先后在兰州大学和美国University of Kansas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1997年至2006年任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06年至2008年任兰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2008年起任基础医学院院长,担任兰州大学新药临床前研究甘肃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大学“985工程”医学子平台学术管理委员会主任兼首席专家。
近三十年从事多肽药物化学与多肽药物和手性药物的研究,及多肽与蛋白质生物化学和疾病的分子基础研究。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28篇,总影响因子大于700分,平均影响因子大于3,最高影响因子26.6。其中一区和二区论文70余篇,发表论文被SCI引用23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13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2项(第一发明人),已授权12项,其中1项专利已成功转让并实施于多肽制药生产。作为负责人主持“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和集成项目、973前期专项、863课题和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基金项目。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兼任国际神经肽学会/生物活性多肽学会中华区主席、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学部(第六届)和生命学部(第三届)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医学会副会长、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理工大学手性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及访问教授、国际多肽著名杂志Peptides等四种SCI刊物编委。作为大会主席成功主办第5届(1998年)和第11届(2010年)中国国际多肽学术会议。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高校青年教师奖、国际多肽会议Cathay Award、美国多肽Olson Prize、首届美国Thomson Reuters中国卓越研究奖、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研究方向:
1.多肽生物化学与药物化学。多肽作为人体必不可少的生命活动调节因子,其角色从神经递质到生长因子,是内分泌系统的激素,也是免疫系统的信使,作用广泛而复杂,在体内调节多种多样的生理功能。研究组着重研究人体重要的内源性多肽与自主设计的多肽分子,研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合理设计多肽候选药物。
2. 神经肽及多肽相关重大疾病的分子基础研究。神经肽及其受体不仅参与了机体的痛觉、摄食、学习记忆、觉醒与睡眠等正常生理活动的调节,还对神经与精神系统病理状态的调节有着重要影响。在多种重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多肽作为活性分子参与其中并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组着重研究神经肽的信号传导机制和分子基础,生物活性肽在神经系统疾病、肿瘤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3.多肽药物与手性药物的研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手性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之一,作为生命活动重要基础的生物大分子,如多肽和蛋白质(酶)、多糖、核酸等,几乎都含有手性结构,而手性制药是医药行业的前沿领域。研究组利用不对称合成方法与手性技术研究和开发高效、低副作用的手性药物,结合固相及液相多肽合成技术与手性技术研究开发多肽药物。
人才培养
二级学科博士点
二级学科硕士点
参考资料
实验室简介.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
二级学科博士点.兰州大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兰州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31 19:19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