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成本控制是
企业为了降低
成本,对各种
生产消耗和
费用进行引导、限制及监督,佼
实际成本维持在预定的
标准成本之内的一系列工作。
含义
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各项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直接支出包括
直接材料、
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内的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分厂、
车间管理人员工资、折旧费、维修费、修理费及其他制造费用。
生产成本管理则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
成本核算、
成本分析、
成本决策和
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
成本预测、
成本决策、
成本计划、
成本核算、
成本控制、
成本分析、
成本考核等职能。
管理六法
这是一种最为基础的和较低级别的,但是应用最为普遍,在一定的条件下效果也是十分好的一种成本控制法。大多数企业的成本管理都是由此开始的,而其他每一种
成本控制方法的最底层部分其实都是由此构成的。它是管理者借助过去的经验来现实对
管理对象进行控制,从而追求较高的质量、效率和避免或减少浪费的过程。比如说,经验告诉我们,在采购的过程中,“货比三家、反复招标、尽量杀价”,可以降低
采购成本,于是管理者就要求他们的下属在采购时“货比三家、反复招标、尽量杀价”。又比如,经验告诫我们,对外采购的过程中,如果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有的采购人员就可能产生自私行为,从而导致企业损失,于是大量的企业常常不惜牺牲效率和成本设置“关卡”来防止采购人员的自私行为。还比如,人们注意到只要对
员工盯紧一点,员工的工作效率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于是企业普遍十分强调对员工行为的监督。
绝大多数企业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全面地或部分地采取了这种成本控制办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历史上已经发生的成本,取其平均值或最低值(管理者通常会要求以最低值)作为当前阶段或下一阶段的最高
成本控制标准。比如,过去三年或三个月,某种食品原料的平均或最低采购价格是每公斤8.13元,企业的有关部门或个人就将这个8.13元确定为当前或未来一个时期同等级原料的最高采购限价来予以控制。采用这种方法最普遍的是那些工程建设类企业和及制造业中的企业。
在国内企业中间,采取严格的预算管理的企业并不多见。尽管一些企业管理者从各种渠道了解到实行
预算管理的种种好处,因而每到年底,他们总会要求
财务部门,或者是销售部门,或者是“总经办”这样的部门去为来年做一份预算。然而,由于大家都对怎样做
预算一知半解,企业平时又没有积累起做预算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以及做预算所需要相应的
组织环境,加上时间十分紧迫(通常他们会要求有关人员在1-7天内完成)和其它一些原因,他们做出的预算,其实只是做预算者在揣摸领导意图后拿出的一个来年的花钱的计划。而且做这个计划的人通常明明知道这个花钱计划只是做一做,满足老板当前的要求而已。在大多数企业中,很少有人认为
预算会是有用的,不是指预算从理论上讲无用,而是在他们的企业没有用。
所谓标杆,就是样板,就是别人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自己好,所以要以别人为楷模来做,甚至比别人做得还要好,或说别人做到了那样的效果,所以我也要求自己达到甚至超过那样的效果。
这里的“别人”有三层意思:
其一,它可以是别的企业。
其二,以自身企业过去的某些绩效为标准来作为未来的目标予以控制。
其三,是以本企业的某个部门或某个人创造的某项纪录为目标,要来其他部门或其他人以此为标杆,并力争超越他。
基于市场需求的目标控制方法(我有时也把它称为“基于决策层意志的成本控制法”,因为这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决策者的意志将起主导作用)。下面是一个典型的基于市场需求的目标
成本控制方法的操作案例。
某公司计划开发生产一种新产品――A型涂料,公司技术人员经过攻关,终于研制出了这种涂料的配方。生产这种涂料需要用清铅粉、黑铅粉、粘土和糖浆四种原料,它们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5%、45%、14%和6%。该公司通过市场调查发现,该类型涂料具有
竞争性的市场价格0.50美元/公斤,公司确定的产品种产投放市场后的目标毛利为0.25美元/公斤。
一些优秀的制造业中的大企业都使用了这种方法。这类企业往往设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负责“
降低成本”,他们分析现有的工作、事项、材料、工艺、标准,通过分析他们的价值并寻找相应的替代方案,可以相应地降低成本。比如,某企业的成本管理人员经过认真分析,发现将企业内的保洁工作
外包给公司以外的专业保洁公司完成,比企业自己养清洁工成本更低,于是提出议案,公司领导看后认为可以,于是就把公司的保洁工作委托给了一家专业保洁公司。
管理问题
1、
成本管理方法不当,没有形成有效的
目标成本指标体系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动力来自于企业对效益最大化的需要,但是有的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成本管理仅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上,而忽略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
目标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保证
目标利润实现,并作为全体职工奋斗目标而设定的一种预计成本,它是
成本预测与
目标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
目标成本法在我国已得到较普遍的运用,企业根据市场价格及
目标利润形成目标成本后,将目标成本再按一定标准进行
指标分解,实行
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成本指标体系。
有的
企业成本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目标成本指标体系,成本指标没有细化量化,企业
成本控制难以有效进行,其表现如下:(1)企业的成本从大到小涉及到管理的各工序、各层次、各环节、各岗位,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由于缺乏应有的体系,没有进行系统思考、统筹安排,一个环节、一个工序的成本降下来了,另一个环节、另一个工序的成本又上升了;(2)管理
部门不健全、职责不清,导致各项管理工作不顺畅。最主要的部门是
经营预算部门,这个最关键的部门没有明确,就谈不上项目的
目标成本管理。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
总成本和
单位成本,完整地归集与核算
成本计算对象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正确计算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应计入本期成本的
费用额;科学地确定成本计算的对象、项目、期间以及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保证各种
产品成本的准确、及时。
成本核算仅注重材料、人工、
制造费用,忽视了现代企业日趋增大的产品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小批试制及售后服务上的投入,使产品的
相关成本内容不全,不能正确评价产品在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经济效益;在过去高度劳动密集型企业里,对核算所作的简单假定(即以
直接人工小时数或
产量为依据来分配
间接费用),通常不会严重扭曲
产品成本。但在现代化的制造环境下,
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
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再使用传统的
成本计算方法会产生不合理现象,使用传统
成本核算法将导致
产品成本信息的扭曲,使企业错误地选择产品经营方向。
现代企业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既面临历史性的重要机遇,也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根据
企业发展的要求,将投资、成本、
费用、收入及分配等全面纳入
预算的大
预算管理成为企业
成本预算工作的重点。大
预算管理是在新的形势条件和目标任务下提出的,以坚持市场化、完善业绩驱动为核心,以开展对标、追赶先进为方向,以
滚动预算目标、
年度预算和月度跟踪预测为手段,以管理性支出标准化体系为配套政策,以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技术支撑,不断提高
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
预算管理上,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基本指导思想,大力压缩成本费用,在确保企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企业总体效益最大化。
预算是
经营战略或
计划的具体体现,是企业资源配置的工具。有的企业
成本预算仍然流于形式,未真正发生效用。有的企业还没有
预算管理的相应部门,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缺少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参与意识,任何企业的财务部门也做不到对整个生产工艺过程的全程监督、控制,这就势必造成财务部门编制的预算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所以这样的
预算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只是负责结算审计
预结算,这已经是事后,事实既已发生,最后财务部门也只能认定现状。
从
预算的编制程序来看,各专业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财务部门编制的预算和实际出入很大,难以对成本起到事前的控制作用;从预算的执行来看,缺乏应有的跟踪监督
机制,往往预算一经下达,即告了事,不能及时调整预算;从预算的考核上看,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
评估机制,对相关的事宜不再问津,没有起到控制作用,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对责任人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
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的企业成本分析只局限于事后的
产品成本报表分析,反映产品成本计划的执行或同期完成情况,只是简单的数字罗列。进行
成本分析的目的绝不单单在于揭示
实际成本与
计划(或目标)、与同期成本的差异以
评估绩效,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成本形成的过程及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以便更好地进行
成本控制。
企业在进行
成本分析时,首先应对企业的“
作业链”进行分析,明白哪些作业是主要作业,哪些作业是次要作业,哪些作业是必需的,哪些作业是多余的、可以取消的;其次,将本企业的“作业链”与同行业同类型的其他企业的“作业链”进行比较,了解企业哪些作业属高效低耗,哪些作业是低效高耗,这样通过作业及其作业成本的分析,为企业降低成本寻求新的突破点。
解决方案
生产成本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企业领导在把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管理首要目标的同时,必须树立全员生产成本
管理意识。使所有部门、车间重视生产成本,人人关心成本,发挥每个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企业应将成本的控制意识作为
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深入到每个职工思想深处,在企业内部形成职工民主和自主的
管理意识,从而实现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其次,在生产车间推行成本责任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靠理想信念维系企业的体制已经明显不适应当今
企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必须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协调与控制机制,责、权、利相结合,充分调动各级管理部门的积极性,自觉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共同努力。
责任会计完全适宜各个企业,完全满足成本管理需要。其基本工作内容包括设置
责任中心、编制责任
预算、实施责任监控和进行
业绩考核评价。它的基本类型有
成本中心、
利润中心、
投资中心。其主要特点是
分权管理,
逐级授权,层层负责。它强调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明确权责范围,使各生产部门始终保持与企业整体目标一致。车间实施
责任会计,推行
责任成本制度,是实施生产成本管理行之有效的手段。
2、建立严谨的生产成本管理科学体系。
按照现代生产成本管理七个职能,建立严谨的生产成本管理科学体系。
①
成本预测。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目标,利用定量和定性及用
因果分析法,对企业
未来成本水平和变动趋势进行预测。
③
成本决策。根据
成本计划或既定的目标,在
成本预测的基础上,拟定出各种降低成本的可行性方案,通过对各方案进行分析计算,从中选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的方案,使
目标成本最优化的过程。
④
成本预算。是保证
成本决策所确定的最优方案得以在实际中贯彻执行,研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⑤
成本控制。为实现
企业经营目标,就必须对企业的
生产活动加以控制。就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耗费,以及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加以管理,发现其与
目标成本的差距,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调节和干预,以保证
成本目标的实现。它按控制时期的不同分为
事前控制、日常控制。
⑥
成本分析。对实际发生成本与
标准成本之间产生差异的性质因素以及每种原因造成的影响,揭示成本差异的构成,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纠正偏差。
⑦
成本考核。对原料、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等消耗指标执行情况与
预算的差距,明确责任,实行奖惩,以确保
成本计划顺利完成。根据各车间各部门,规定不同的考核指标,按期进行考核评比。
生产成本管理的7个职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目的在于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厉行节约,不断的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盈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障企业目标实现。
3、改革
用人机制,建立一支专业的生产成本管理队伍。
首先,在生产一线的
关键岗位或者控制点改革
用人机制,采取比较可行的措施,实行人员合理配置,人尽其才。注重职工最高层次的需求,为职工提供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空间,提高工资待遇,稳定人才队伍。其次,要从根本上降低成本,管理好生产,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生产成本管理队伍,各生产车间应配备成本工程师。需要从精通生产工艺,掌握生产特点,了解设备性能的生产技术人员中选择,或者在生产车间的
关键岗位或控制点选择。使其参与企业成本的预测、计划、
决策、预算、控制、分析和考核,发挥在降低生产消耗,挖掘企业潜力上关键作用,保证成本信息真实、及时、完整,在开源节流方面献计献策。
4、提高成本会计水平,加快网络建设。
成本会计工作要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必须学习国内外一切先进的生产成本管理经验,按照“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原则,结合企业实际认真研究。我国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成本指标的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在内的厂内经济责任制,以及如今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
成本否决”经验,到宝钢的标准生产成本管理,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选择适合于自已企业的核算方法。逐步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提供满足生产成本
管理信息。
同时,加快企业的网络建设,必须将企业的各个子系统融入企业整个管理的信息系统,形成企业内部局域网。通过
信息共享及时掌握生产运行状态,实现成本实时跟踪和控制,及时发现生产成本管理问题并得以及时解决。推动
会计电算化发展,使会计电算化能够提供成本管理方面的信息。从而为生产成本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